字词 | 五丈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丈原 五丈原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西接麦里河,东界石头河,南临棋盘山,北据渭水。形势险要,可攻可守,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相传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兵于此,最后亦病卒于此。在五丈原北端有后人所建诸葛武侯祠,为游览胜地。 ☚ 如苍生何 正奇 ☛ 五丈原 五丈原全名《诸葛亮秋风五丈原》或《诸葛亮军屯五丈原》。王仲文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五丈原是诸葛亮去世的地方,此剧当写诸葛亮之死。本事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和《三国志平话》。剧本已佚,具体内容不详。今存第四折剧曲一支,写诸葛亮自叹老病的内容,曲词本色,原为《太和正音谱》所收,已辑入《元人杂剧钩沉》。 ☚ 救孝子 张良辞朝 ☛ 五丈原 五丈原又名《七星灯》。《庆昇平班戏目》著录。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事见《五丈原》杂剧及《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至一百零四回。京剧有此剧。叙演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拒,终因过度操劳,呕血病重。因姜维之劝,立灯七盏,踏罡步斗祈祝,以求延寿。适魏延为报敌方动静,仓促间闯入帐中,打灭主灯。姜维大怒,欲杀魏延,为诸葛所制止。诸葛知寿命已尽,不可挽回,乃将后事一一嘱托,而后辞世。 ☚ 葫芦峪 铁龙山 ☛ 五丈原唐代属风翔府,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渭水南岸。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领兵伐魏,曾在这里屯驻,和魏司马懿军对峙。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病死在军中,唐人诗人温庭筠《经五丈原》,即指此。 五丈原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西、歧山县南,渭水南岸。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兴) 十二[原书缺损]原。”《全唐诗》一二五王维 《送崔五太守》:“黄花县西九折坂,玉树宫南五丈原。”古直 《吊赵伯先先生》:“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例声吞五丈原。”亦省作“五丈”。明杨慎 《升庵诗话· 吕温题阳人城》:“孔明屯五丈,魏人畏之如虎。” 五丈原 五丈原唐胡曾的七言绝句,系作者咏史诗之一。原诗是:“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五丈原,地名,在今陕西周至县西,渭水南岸。三国时蜀臣相诸葛亮曾统大军驻五丈原,并死于此地。裴回,通徘徊。长星,彗星之属,古人以为不吉之兆。九垓,天空极高极远处,犹言九重天; 流光落九垓,指臣相去世。诗咏三国臣相诸葛亮,对英雄早逝深表惋惜。 ☚ 长城 陇西 ☛ 五丈原 五丈原唐胡曾的七言绝句,系作者咏史诗之一。原诗是:“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裴回。长星不为英雄住,半夜流光落九垓。”五丈原,地名,在今陕西周至县西,渭水南岸。三国时蜀臣相诸葛亮曾统大军驻五丈原,并死于此地。裴回,通徘徊。长星,彗星之属,古人以为不吉之兆。九垓,天空极高极远处,犹言九重天; 流光落九垓,指臣相去世。诗咏三国臣相诸葛亮,对英雄早逝深表惋惜。 ☚ 长城 陇西 ☛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陕西岐山县南境,秦岭的北麓。北瞰渭河,西有麦李河,东有石头河,南靠棋盘山。高耸于渭河冲积平原之上约数十米。是一背山面水,东、西、北三面路绝的险要所在。因此战时常成为两军必争之地。五丈原海拔640米,高出眉县城约100多米,长近5公里多,原宽平均1.5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顶面平坦,土地肥沃,为渭河南侧西段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斜谷水(石头河)出山口曾设置过斜谷关(位五丈原之东南),关扼秦岭通道之一的褒斜道的北口。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攻魏,出褒斜道,曾以五丈原为出秦岭后的立足点,屯兵垦种其上,还开渠引水,解决五丈原上的缺水问题。 ☚ 周原 积石原 ☛ 五丈原在今陕西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南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