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近代金融
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是一个巨变。在中国,这个变化尤其具有复杂性,因为这个变化是在外国势力压迫下进行的。上面讲过的从资产阶级革命后迅速强盛起来的西方金融势力,在鸦片战争后不久便进入中国。1845年丽如银行在香港、广州设行,1847年在上海成立分支机构,这家股份制银行进入中国,距英国本身允许银行实行股份制还不到20年,可见英国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扩充金融势力的猛烈。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大地上的金融机构,除以往延续下来的钱庄、票号、银号、典当、账局外,又有了外国银行,以后又有中国人自己办的银行,有储蓄会、银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联合准备库、票据承兑所等。在金融市场方面,有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钱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内汇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白银市场,还形成了区域性和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在金融领域里最大的和最主要的是外国资本的银行和官僚资本的银行,中国民族资本的银行有所发展,但最后还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
在这期间,货币和货币制度的混乱、落后,一如清代前期。银两、制钱依然并行,钱庄、银号发行的银票与钱票仍在流通,外国流入的银元有增无减,现在又有了外国银行发行的兑换券、中国自铸的银元、中国自办银行发行的兑换券,还有作为辅币的铜元的问世,它以后则代替了制钱。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无力对币制作应有的变革,银两、银元并用直到1933年“废两改元”才单一行使银元。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发行法币,开始了不兑现纸币的流通。1948年8月,法币恶性膨胀加剧,改发金圆券,不久又告崩溃。官僚资本的货币金融体系随着蒋介石政权的垮台而彻底瓦解。
在另一边,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金融事业,处于战争环境下仍获得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特征,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相联的亲密关系,随着人民革命的胜利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成长,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金融体系。
在中国近代的100年中,对金融历史产生较大影响的,举其大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