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无善无不善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无善无不善论战国时期告子首先提出的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告子说:“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认为人的本质是生而俱有的自然本能,这种本能本身是没有道德规定性的,是无善无不善的。他说: “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告子上》)。告子强调饱腹和生殖是人与生俱有的本能,善与不善是性的后天活动形态,它本身无善恶。“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上》)。告子认为,水性无所谓东西,其流向乃由环境决定,人性也像水一样,无所谓善恶。告子还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同上书)。“桮、棬”,指用杞柳条编成的胎坯,加以漆,成为桮盘等漆器。告子认为,性和仁义不是一回事。仁义如同桮棬一样,是矫揉本性而成的,不是本性中固有的。告子初步区分并强调了“性”和“仁义”道德,即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联系和区别,反对孟子关于天赋道德的先验论,在这一点上说是正确的;但是,他没有正确说明人的社会性与道德的关系。此后,北宋王安石以情论性,认为“情”是可善可恶的,而“性”则是无善无恶的。他说:“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原性》)。性不可言善恶,善恶只是情之活动的结果。明王守仁亦认为性无善无恶。他说:“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传习录》下)。还提出“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恶,是谓至善”(《传习录》上)。清末龚自珍作《阐告子》,推崇告子的学说,认为“善恶皆后起者”,力主性无善恶论。康有为亦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万木草堂口说》)。性无善恶论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性无善无不善论 性无善无不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主张之一。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恶之分,其善恶皆为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 性恶论 性善情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