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川市
东川是一个新兴的工矿城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邻曲靖市会泽县,西接昆明市禄劝县,南与昆明市寻甸县接壤,北与四川省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全市幅员面积1 858.79平方千米。
东川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耕作生息。唐南诏置东川郡,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东川府,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改土归流。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九军团在罗炳辉军团长、何长工政委的率领下,长征途中进入东川市境内的树桔渡口,渡金沙江入川,指挥所设在饶家坪,现建有纪念碑。东川因矿业的开发而设市。1954年4月成立东川矿区政府,由省政府直辖,1958年10月20日成立东川市,是云南省不辖县的地级市。1999年2月改为昆明市辖区。全市辖4个镇10个乡,148个行政村。1999年末,总人口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8万人,占总人口的77.2%;少数民族人口1.99万人,占总人口的6.7%;彝、回、苗是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5%。1999年末,全市有耕地1.38万公顷,其中:水田占17.2%,旱地占82.8%,农民人均耕地0.06公顷。森林面积4.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
东川市山峦叠嶂,地势陡峭,江河峡谷交错,立体地形地貌极为典型。境内最高点拱王山主峰雪岭,海拔4344.1米;最低点金沙江与小江交汇处,海拔695米。小江流域由于地层年代古老,受小江深大断裂构造运动的影响,岩石破碎,侵蚀强烈,极易剥落,山体被“V”字形深陷山谷割切和雨裂割切,成为有名的雨洪型泥石流地带,被称为泥石流天然博物馆。全市山地面积占97.3%,河谷盆地仅占2.7%,大于35度的陡急险坡地占29.1%。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高低悬殊和受不同气流的影响,形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和干、雨季分明的特点。全市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海拔1 600米以下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市政府驻地的新村镇,海拔1 254米,年平均气温20.2℃,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5℃,年平均降雨量691毫米,蒸发量3 753毫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316小时,无霜期约300天。海拔1600~2400米的山区,为暖温气候类型,以汤丹气象站为代表,海拔2 252米,年平均气温13.1℃,年平均降雨量838毫米,蒸发量1721毫米。海拔在2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为寒温气候类型,以落雪气象站为代表,海拔3 228米,年平均气温7.1℃,年平均降雨量1 222毫米,蒸发量1 522毫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 736小时,无霜期170天。全市雨季多在5月下旬开始至10月下旬结束,雨量为全年的88%。
东川有“天南铜都”之称。矿区范围在金沙江以南,普渡河以东,小江以西,雪岭以北,面积约660平方千米,属乌蒙山脉,海拔2 000~3 500米,是我国高山地区开发最早的铜矿,已有近2000年的开采历史,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濒临破产。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东川铜矿被列为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在已探明铜金属储量为346万吨,居全国第2位。
东川市经济建设,从“一五”开始起步,国家对铜矿的开采,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夕,铜矿生产已濒临绝境,一些手工业奄奄一息,农业十分凋敝,没有公路,靠人背马驮。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东川铜矿获得新生,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2087万元(当年价),粮食产量3.5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0元。东川市因矿建市,“一切为了矿山”,“一切服务于矿山”,成为相当长时期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东川市产品单一,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
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川市农村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02亿元(1990年不变价),粮食总产量5.55万吨,甘蔗产量20万吨,水果产量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830元,有49个行政村通电话,89个行政村通公路,88个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分别占全市148个行政村的33%、60%和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