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乡里保甲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乡里保甲制 乡里保甲制县以下基层组织的管理制度。秦县以下设乡,置三老、啬夫、游徼,分掌教化、诉讼、赋税、治安。乡下有里,里有里正。五家为伍,有伍老。十里设亭,亭为行旅宿舍之馆,并有捕盗之责,亭有亭长(又称亭父)。汉魏时期大体沿袭秦制。南北朝时,北方人民流徙,户籍紊乱,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在坞堡组织基础上,委任豪强地主作宗主督护,负责督促农民提供赋税、徭役和兵役。因以宗族为单位建立起的临时基层组织,故称为“宗主督护制”。因宗主督护隐附大量人口,反而减少政府财政,故孝文帝改为三长制。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负责检查户口,催督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西魏初年,宇文泰执政,健全地方组织,五家为保,置保长,五保为闾,四闾为族,置闾正、族正。唐代县以下分为乡、里、保、邻四层组织。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乡置耆老 (亦称父老),里设里正,负责查核户口,收授土地,监督农业生产,征敛赋役。市镇设坊,置坊正,城外设村,设村正。宋代县下有乡,设乡书手; 乡下有坊 (城镇)、里 (农村)设坊正、里正; 里下有户,设户长一人。王安石变法,农村以十户为保,置保长; 五保为一大保,置大保长; 十大保为一都保,置正、副都保各一人。元代县下,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由汉人充任,负责劝农及民事,另派蒙古提点官进行监督,同时置里正,掌课税、徭役。社下设甲 (20户),有甲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甲主的衣食由所属居民供给。明代县下基层组织,城内称坊,近城称厢,农村称里。凡110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长,负责民政、教化、赋税等事。清实行牌甲制。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牌长、甲长、保长由 “有身家之人报官充点”。 ☚ 编户齐民制 达赖、班禅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