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义和团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源自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夺中国沿海军港,深入内地掠夺路矿权益,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团便是在这种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发生的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1898年10月24日,赵三多和阎书勤率领各路拳民在山东冠县蒋家庄祭旗起事,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开展反洋教斗争,揭开义和团运动的序幕。队伍发展到1000余人,很快波及全省。1899年3月,毓贤出任山东巡抚,经过一段时间剿杀后,对义和拳也由“剿”到“抚”。同年秋,朱红灯率拳民在平原县驱赶教士,焚毁教堂,并打败前来镇压的清军,义和拳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等口号,各地义和拳也纷纷起来响应,造成巨大声势。同年下半年,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普遍采用“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逐步由山东扩展到华北、东北各省。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引起西方列强不满,逼迫清政府更换山东巡抚。12月,袁世凯这个刽子手接替了山东巡抚。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后,把镇压义和团作为主要任务,发布告称义和拳“向干例禁”,要群众“传送首犯”,隐匿不报者作为窝主治罪。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山东义和团遭到重大挫折。1900年,义和团声势浩大,使清廷感到威胁,慈禧太后也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抵制帝国主义并加强对义和团的控制,清廷决定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默许它进入北京。几天之内,居民加入义和团的达十几万人,满、汉士兵也纷纷参加,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起来。1900年6月,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为名组成八国联军进攻中国。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及光绪帝和一批王公大臣逃往西安,在逃亡的途中慈禧太后一方面发布命令,要官兵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慈禧太后下令屠杀义和团,义和团被屠杀者在半数之上,余部退向农村,继续抗击侵略者。慈禧一方面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尽快和帝国主义和谈,这样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联合,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义和团余部举起“扫清灭洋”旗帜继续进行斗争。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高潮,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这次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它抗击了8个帝国主义的侵略联军,一度几乎控制了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北京和天津,有力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狠狠教训了帝国主义,使他们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义和团运动也进一步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崩溃。 义和团运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对广大群众进行无情的搜刮,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逐步加强。在民族灾难空前严重的情况下,终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以反洋教为特点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源自义和拳、梅花拳、八卦拳、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其主要成分为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小商贩、水陆运输工人等。义和团没有形成统一组织,多以八卦名目自立团号,其中以乾字团、坎字团人多势众,分布广泛,为义和团主力。其基层单位是坛或厂,往往一村一镇,一街一巷设一个坛口或几个坛口,各坛首领称老师、师兄,来主持练拳,管理日常事务,指挥战斗。妇女则有红灯照等组织,首领则称大师姐、二师姐等。各坛间不相统属,但他们相互联系,一坛有事,附近坛口相互支援。一八九九年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提出旨在驱除外国侵略者的“扶清灭洋”口号,吸引了广大群众参加反侵略斗争。因此义和团从山东、直隶迅猛发展到东北、内蒙、山西、河南等省,京津一带声势更为浩大。北京坛厂林立,总数达千余处,团员多达十万余,到处散发揭帖,揭帖上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他们斗志高昂,对教堂普遍发起攻势。天津有坛口三百余,团民多达四五万,出现“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的反帝揭帖。在以“杀洋灭教”为主要内容的反侵略斗争中,烧毁教堂十余所,捣毁帝国主义所把持的海关、电报等衙门,沉重打击了洋人势力。帝国主义对迅猛发展的义和团运动惊恐万状,不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不失时机地把义和团镇压下去。光绪二十六年三月七日(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个月,将义和团剿除净尽。否则,四国发水陆各军入东直两省自行平乱”。不久,俄、英、美、法、意等国军舰陆续开到大沽口。驻北京各国公使举行会议,并以“保护使馆”为名,进兵京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组成侵略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沿途屡遭义和团阻击。义和团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但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联合镇压下,终遭失败。次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等十一国家的代表于北京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打击了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力量,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清末反帝爱国运动。1899年10月,朱红灯等人在山东平原县揭竿而起。12月,山东、直隶连成一片。袁世凯率军镇压。1900年1月清政府变镇压为安抚,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列强联军2000多人于6月10日进逼北京,13日在廊坊被义和团阻截,至26日才逃回天津,死伤300人。6月21日,清政府宣战,并进攻使馆和教堂。7月9日,清将聂士成战死。7月14日联军占天津,8月14日进北京。慈禧出逃,并命清军剿灭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 068 义和团运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民族危亡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叫义和拳,系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最初流行于山东、河南等地,以设拳厂、练拳术等方式组织群众。参加者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1899年下半年,义和拳等组织逐渐改称义和团。山东义和团首倡“扶清灭洋”口号,1900年春,在华北、东北各省迅速发展。同年6月,英、法、日、俄、德、美、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进攻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清廷被迫宣战,义和团在保卫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等战斗中英勇奋战,迫使侵略者多次退却。但由于清政府的无能,8月14日北京被攻破,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在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 百日维新 乙未台湾抗日斗争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Yihetuan yundong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发生在中国北方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后, 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输入资本的同时, 强占 “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截止19世纪末,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达3300多人,发展教民80余万,帝国主义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传单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在山东首先兴起,不是偶然的。甲午战争期间,山东人民备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战后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又首当其冲。1897年底,德国出兵山东胶州湾。次年,把山东划为它的势力范围。同年英国强租威海卫,推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其时外国教会势力,也无孔不入地深入山东各地。据统计,山东境内教堂达1100多处,传教士和教徒8万人,不少传教士窃取情报,霸占田产,包揽词讼,行凶杀人,并纵容教徒为非乡里。清政府的一些官吏站在帝国主义势力一边,“护教抑民”,以致“民冤不伸”。因此“反洋教”斗争就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末,山东“反洋教”斗争达到高潮。其口号是“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具有爱国反帝性质,同时也表现出落后的封建意识和笼统的排外情绪。1899年,朱红灯率领义和拳在山东西部和西北部的茌平、高唐、平原等地进行反洋教斗争,附近各县以及南部沂州等地纷起响应。起初,清政府下令把义和团镇压下去,但毫无结果。1899年3月,清政府撤换镇压义和团不力的山东巡抚张汝梅,改派毓贤。毓贤在镇压义和团的军事行动遭到失败后,建议清廷招抚义和团。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蓬勃发展,使帝国主义各国极度不安。它们要求清政府严禁义和团的活动,撤换毓贤,改派袁世凯作山东巡抚。1899年12月,袁世凯带领他的“新建陆军”7000人到济南,疯狂地屠杀义和团和老百姓。义和团受到袁世凯的压迫,离开山东北走。1900年初,其主力渐渐集中到直隶(今河北省)的天津、保定、通州一带,另一部分到了山西和东北。5、6月间,义和团已对天津、北京形成包围之势,从北京到天津、保定的铁路被拆断,帝国主义和清政府惊恐万状。北京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立即禁止义和团活动,但清政府已无力镇压义和团,只能采取欺骗和利用的手段。于是派大臣和义和团接洽,虚伪地宣布义和团是“义民”,使其合法化,同时默许义和团进入北京。义和团进入北京和天津后,老百姓和清军许多士兵纷纷参加。北京城里设坛800多个,参加义和团的群众不下10万人,满街都是反帝的揭帖、“灭洋”的旗帜,“拳民”到处焚烧教堂,破坏铁路和电线,把反洋教斗争推向全国。 帝国主义对于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十分仇视和惧怕。各国驻华公使纷纷向本国政府告急,要求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于是,英、美、俄、法、德、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从5月31日到6月2 日,八国海军陆战队440余人,以“保护”使馆为名,先后自天津开抵北京。6月6日,一部分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在天津城外和义和团交火。6月10日,联军凑成约2000人,由英国侵华海军司令西摩尔统率,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但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以及爱国官兵的阻击,又狼狈逃回天津。另一支侵略军,在6月17日攻占了大沽炮台。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6月15日义和团开始攻打西什库教堂,20日开始攻打东交民巷使馆区。21日清廷发布宣战上谕,声称要与列强“一决雌雄”。但只隔4天,慈禧太后又偷偷地给出使各国大臣发电报,指使他们立即向各国政府作解释:她本想对“乱民”加以“剿灭”,只是怕操之过急,闯出大祸;并表白说她即使糊涂到极点,也没有胆量向各国宣战。她实际上是想向帝国主义求和,并借其力量消灭义和团。为此,她还派人带了水果、烟酒,到东交民巷使馆表示“慰问”。八国联军于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帝等仓皇逃往西安。9月间,侵略军继增援军,由德国元帅瓦德西(Alfred GrafVon Waldersee)任总司令,借口搜捕义和团继续扩大侵略。沙俄侵略军占了北塘、秦皇岛、山海关等地。10月,英、德、法、意四国侵略军由北京出发;另一支德、法侵略军由天津出发,向南进犯,侵占了保定、正定、井陉,进至山西境内。11月,德、意侵略军由北京出长城,侵犯宣化、张家口一带。八国总共出动兵力达10.5万人。与此同时,沙俄单独出兵10余万,侵占了东三省。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肆虐无度,“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均在联军势力圈内,往来巡梭,足迹殆遍。凡拳匪巢穴,无论官衙民居,遇则焚毁,往往全村遭劫。”(《圣教史略》第62页) 1901年9月7日,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等十一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通过该条约,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将清政府完全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决意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失败了,但是,它显示了中国人民无比巨大的革命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连瓦德西也承认:“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的国家,“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佐原笃介:《八国联军志》,《义和团》,第3册,第244页)义和团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进一步暴露它投降卖国、镇压人民的反动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 ☚ 戊戌六君子 朱红灯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Yihetuan yundong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中国北方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是民间设坛练拳的义和团等秘密结社和信奉白莲教的群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团结,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义和团早先是以“反清复明”为号召,活动在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它的斗争目标便转向帝国主义侵略者。1899年,山东义和团首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为各地义和团所接受,它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反侵略的斗争。1900年春,义和团在华北、东北各省获得迅速发展,京、津一带声势尤为浩大。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惧,1900年4月,英、德、美、法等国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在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尽”。5月下旬,各国政府以“保护使馆”为名,陆续派军队进入京、津地区。6月10日,由英、德、俄、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共2 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指挥下,由天津进犯北京。联军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沉重打击,被迫逃回天津租界。6月17日,侵略军攻陷大沽炮台。大沽失陷的消息传到北京,加之慈禧听到帝国主义国家要逼她下台的谎报,6月20日,慈禧决定支持载漪、刚毅利用义和团的主张,决心对外宣战。同日,载漪、刚毅等人指使清军并利用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21日,清廷下诏对各国宣战,同时命令招抚义和团,并设立团练大臣,以控制义和团。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华北和东北各省的清军与义和团共同抗击侵略者,但同时又使义和团运动转向被利用、操纵以至被出卖的局面。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随后又于8月4日集结两万军队,沿运河两岩向北京推进。清政府先后调集10万清军和义和团于运河沿线的北仓、杨村、河西务及通州等地设防抵抗,以保卫北京。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军事装备的落后和指挥的无能,无法阻挡侵略军的前进。8月14日北京城被攻破,慈禧等仓惶逃往西安。义和团退向农村,继续抗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实行了残酷的屠杀和掳掠政策,并继续增兵向张家口、保定等地进攻。沙皇俄国在派军进攻北京的同时,又单独派兵17万分六路进攻东三省,实行武装占领。9月,清统治者在逃亡途中一面授权李鸿章向列强乞和,一面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于失败了。这一运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伟大力量,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八国联军长驱直入紫禁城 ☚ 百日维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义和团运动1900年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原是山东、河南等地的民间反清秘密结社,属白莲教支派。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遂由秘密结社转变为公开的反帝斗争组织。1899年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毁铁路、焚教堂、逐教士,势渐强盛,由山东伸展到华北、东北诸省。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6月,俄、英、法、德、意、奥、日、美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截击。17日侵略军攻占大沽炮台,扩大侵略战争。21日清政府以宣战为名,假列强屠刀屠杀义和团。义和团虽在京、津等地英勇奋战,多次打败侵略联军,但终因众寡悬殊而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9月清政府与11国签订卖国的《辛丑条约》,义和团余部认识到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遂打起“扫清灭洋”旗帜,继续战斗。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184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夺中国沿海港湾、深入内地抢占地盘,企图瓜分中国。1896年以后山东曹州(今菏泽)一带的大刀会和德州一带的义和拳相继展开反对外国教会势力的斗争。1899年下半年流行于山东、河北等地的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民间秘密会社逐浙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引起清廷和西方列强的注意。次年义和团在华北、东北各省迅速发展,在京、津一带的声势尤为浩大,仅北京城内设坛即达800余所。义和团的日益壮大和反帝斗争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1900年4月英、德、美、法等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在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尽”。5月各国政府以“保护使馆”为名驻兵京、津。6月10日英、法、日、德、俄、美、意、奥八国联军2000余人由天津出发进犯北京。义和团奋起抗击,他们拆毁路轨,沿途阻击,在廊坊和紫竹林等地战斗中多次击退侵略军。但因清政府官员腐败无能,10多万清军和义和团装备落后,在北仓、杨村及通州等地战斗中连告失利,伤亡惨烈。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及一些王公大臣出逃。义和团退至农村,坚持抗击侵略军。1901年9月清廷与各国订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义和团虽遭八国联军残酷镇压,但余部仍打出“扶清灭洋”旗帜,继续斗争。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民间秘密会社,长期活动在山东、直隶等地。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基本单位是坛,又叫坛口、坛场、拳厂等,以某一城镇或自然村为基点,各自形成独立的拳坛单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势力,义和拳等秘密会社乃逐渐汇成反帝爱国的洪流。1899年义和拳等组织改称义和团。山东义和团开始攻击外国传教士和不法教民,提出 “扶清灭洋” 的口号。1899年12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胁迫下,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被迫转移,一部分与直隶义和团汇合。1900年春,义和团大批进入华北及北京、天津,声势浩大。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组成八国联军进攻中国。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出发,进犯北京,在廊坊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严重打击,被迫退回天津。后天津义和团发动进攻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车站的战斗;北京义和团与清军共同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但由于清政府的破坏而失败。天津、北京相继陷落后,义和团遭到了八国联军的残酷镇压。1901年9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威逼下签订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义和团余部为反对《辛丑条约》,举起“扫清灭洋”的旗帜,继续战斗。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旧式的农民革命运动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 慈禧太后 平原起义 ☛ 义和团运动yi he tuan yun dongYihetuan Movement (an anti-imperialist armed struggle waged by north China peasants and handicraftsmen in 1900) 义和团运动Yihetuan Movement (1900) 义和团运动Yihetuan Movement—an anti-imperialist armed struggle waged by north China peasants and handicraftsmen in 1900,known as the Boxers’s Uprising 义和团运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源自义和拳、梅花拳和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夺中国沿海军港,深入内地掠夺路矿权益,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义和拳等秘密结社,互相融合,逐渐转变成一支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以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为主要斗争内容和号召手段。光绪二十二年以后,山东曹州(今菏泽)等地的大刀会、德州一带朱红灯为首领的义和拳,都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二十四年秋(1898年10月)山东冠县蒋家庄(今属河北威县)义和拳首举义旗,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开展反洋教斗争。很快波及全省。次年下半年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普遍采用“扶清灭洋”的口号,逐步由山东扩展至华北、东北各省。二十六年为扑灭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英、俄、法、日、德、美、意、奥八国组成联军进攻中国。义和团在廊坊、大沽、天津、北京等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迫使侵略者多次退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封建顽固派集团为利用义和团排外,于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对外宣战,命令部分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公使馆;旋即出卖义和团,下令保护使馆,屠杀义和团。清军在八国联军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六、七月间(7、8月)津、京陷落。义和团被屠杀者在半数以上,余部退向农村,继续抗击侵略军。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及一批王公大臣逃往西安。在八国联军的残酷屠杀和清政府的破坏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次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义和团余部举起“扫清灭洋”的旗帜,坚持斗争至二十八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