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串雅内外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串雅内外编 《串雅内外编》包括《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两部分,简称《串雅》,系走方医术专书,清赵学敏(见“本草纲目拾遗”)撰,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八千卷楼书目》最早著录。主要版本有乾隆二十四年刻本;乾隆三十三年(1768)刊《串雅内编》本;光绪十七年(1891)据《知不足斋》抄本刊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出版 《串雅内编》 影印本,1960年出版《串雅外编》排印本。 赵学敏的同宗兄弟赵柏云是著名的走方医 (铃医),挟走方医术遍游南北,远近闻名。学敏与赵柏云晤谈技艺,认为走方医术“颇有奥理,不悖于古,而利于今”。他自己于实践中也深感此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遂决心将赵柏云口述和提供的资料予以删削、补订,使之趋于系统,使这种民间医术步入大雅之堂。由于在整理过程中,既注意突出走方医术贱、验、便的特点,又注意精心筛选,“弃俗从雅”,故以 《串雅》名书。 本书8卷。包括《内编》《外编》各4卷。《串雅内编》卷1-卷3的前半部分,介绍走方医以 “截药”(即阻截疾病,驱邪于外、清除病灶之剂)治疗内外科疾病诸法;卷3的后半部分记述 “顶药”(涌吐剂)和“串药”(泻下剂)治疗诸法及治疗内科病的单方;卷4为医治杂病、外科、意外损伤及奇疾怪症的单方。《串雅外编》4卷,介绍 “禁药”以及起死、保生、奇药、针法、灸法、贴法、薰法、洗法、熨法、吸法、杀法、伪品、法制、药品、食品、杂品、取虫等门。 本书的主要成就在于第1次系统全面地对走方医术进行了整理,除去其中“旁涉玄禁、琐及游戏”的内容,总结了其技神效捷的宝贵经验,为走方医正名。本书收罗相当广泛,据作者自述,其中30%的资料取自赵柏云的手抄本;30%得自《救生海》、《百草镜》;30%出于 《养素园传信方》及 《江闽方本》;10%为世医所传。对于走方医最常用的截顶串禁四法论述最详。书中所列治疗方剂,大多属于药味不多的单方验方,尤其“截药门”和 “顶药门” 中,收集了不少符合贱 (价廉)、验(奏效快)、便(方便)的效方。走方医的禁法是用药物兼施祝祷等迷信手段的治法。但“禁药门”中则有辟疫、截疟等法,并收载了如禁蚊、灭虱、除蚤、辟蝇等除害灭病方,都是民间长期应用的宝贵经验。“起死”、“保生”、“奇药”诸门中,也多有颇为实用的或具有启发性的方法。 由于走方医缺乏系统理论,论治一般只言某方某药某法专治某病某症,多不注重辨证,故本书未将方药分证列类,而主要是从用法和方药效果的角度进行分类编次。本书选方尚未达到精纯的程度,更难免掺有迷信或唯心色彩很浓的内容(如符禁之类),但仍不失为反映我国古代民间医药方术的重要文献。 串雅内外编方书。清赵学敏撰。八卷。学敏有《本草纲目拾遗》已著录。是书内外编各四卷。赵氏认为民间走方医“顶串诸术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故同走方医赵伯云合作,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知识与经验,于光绪二十四年(1759)撰成此书。《内编》前二卷及三卷前半部,介绍走方医“截药”治疗内外科疾病诸法。卷三后半部记载“顶药”和“串药”诸法,以及治疗内科病单方。卷四为医治杂病、意外损伤及奇症怪疾等单方。《外编》记时病、疫疠、杂症以及花木、禽兽鱼虫之病及各种治法。兼记走方医各种疗法和方药,均具有简、便、廉特点。如以五倍子研末敷脐治盗汗,吴茱萸研末贴足心治咽喉肿痛等,多为民间有效经验方,对于发掘民间医药贡献颇巨,为后人所重。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合刻《利济十二种》本,《内编》有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外编》有一九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华祝考《赵学敏在发展民间医药的贡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3.33)、郭振球《赵学敏“串雅”的医学成就》(《江西中医药》 1981.3.4)可供参考。 串雅内外编chuànyǎnèiwàibiān医书。清·赵学敏撰于1759 年, 为《串雅内编》4卷和《串雅外编》4 卷的合刊本。书中以整理民间走方医(即铃医) 的医疗方法为主,参考有关资料编写而成。内容有: 截药、顶药、串药、单方、各种外治法、制药法及治疗各种动物、植物病的方法等, 多具有简、验、便的特点。也有一些不切合实际、虚浮夸大和封建迷信的记述。是一部研究铃医医疗方法的重要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