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甘肃省商业网点经营设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甘肃省商业网点经营设施 甘肃省商业网点经营设施旧中国的甘肃省商业网点数量少,设施落后,发展缓慢,布局也不平衡。1949年全省共有各类商业网点5 859户, 其中70%集中在兰州、天水、平凉、临夏、武威、张掖、酒泉等大中城市, 广大农村还不到30%。由于商业网点严重不足,使城乡人民群众购售商品十分不便。兰州市也仅有西北大厦一幢集商业、服务于一体较大的经营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商业网点公私合营,后又转为国营。甘肃商业做为沟通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逐年得到成长和壮大。随着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商业网点经营设施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1995年,全省国有商业利用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合资、合作、联营联建、职工集资、发行股票、企业自筹等多种方式筹资13. 7亿元,用于商业网点经营设施建设。建立国有商业营销机构6 194个。其中: 二级站23个、三级站600多个。建成商业网点7 050个、营业面积180万平方米, 仓库110万平方米、冷库30座,容量4万余吨,年屠宰肉畜能力400万头。自有铁路专用线13条,总长1.0853万米,货运车辆2 613台。新增固定资产13亿元。新中国成立后, 全省商业网点经营设施的发展有如下特点:一是投资额呈逐年增长趋势。在8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商业网点经营设施的投资由“一五”时期1 853万元、“二五”时期4 473万元、“三五”时期4 783万元、“四五”时期4 800万元、“五五”时期5 316万元、“六五”时期1. 5792亿元、“七五”时期2. 66亿元至“八五”时期7. 5亿元。特别是“七五”、“八五”期间增长幅度较大,10年合计投资10. 2亿元,是前25年总投资3. 7亿元的2.76倍。二是投资构成由以国家投资为主向多元化投资格局转变。“一五”时期国家预算内投资占总投资89. 9%, 企业自筹占10.1%;到“八五”期间国家预算内投资仅占总投资的6.8%,企业贷款等多渠道投资占93.2%。国家投资比例逐年减少,且自1982年国家预算内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企业自有资金、申请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措投资逐年增大。三是投资方向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年代,商业经营设施建设以计划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通采用直接调拨的流通方式, 强调部门分工, 设立二、三级站, 以“蓄水池”、分水闸”为模式, 建设格局呈 “大仓库、小门市”的分配供给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经营设施建设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方便生产、方便消费的要求,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建设格局向便利交易、促进消费和服务效益型发展。1985~1998年的10多年间,侧重建设了大、中、小型零售商业网点和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商品仓库、冷库主要是调整改造。这一阶段商业、饮食服务业经营网点和批发市场建设投资占总投资的83.7%; 商品仓库、冷库等其它设施占16.3%。四是商业经营设施由小规模、低层次、功能单一、服务半径小向大规模、高层次、多功能、远辐射方向发展。计划经济年代大库存搞批发、小门市保供应形成的城乡居民购物排队“长龙”现象,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商业网点经营设施不足,数量少、规模小、功能低。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网点经营设施改变了建设“大仓库、小门市”的做法,商业经营设施向高层次、远辐射、多功能、现代化方向发展;中小型商业经营设施向连锁店和便民、利民、为民、方便店的方向发展。到1998年全省国有商业以各批发企业经营设施为依托、以大中型零售商场为主导,以连锁、超市、仓储商店为骨干, 加上各地县其它商业经营设施和便民小型网点,构成全省日用工业品、五金、交电、化工、糖酒副食品、蔬菜、肉食品及饮食服务业等商品流通、主渠道的硬件设施。这些经营设施,为加快商品流通、搞活城乡贸易、促进生产消费、平抑物价、保证市场供应、增加财税收入、改善城市面貌、解决社会就业、发展国有商业主渠道具有重要作用。 ☚ 甘肃省商务厅 甘肃商业改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