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损伤
鼓膜破裂 鼓膜位于外耳道深部,外伤机会较少。战时多为爆震损伤,直接损伤则多并发于颞骨骨折。平时多为挖耳、外耳道异物或取异物、耵聍时损伤,偶有碎弹片,金属屑、矿渣溅入外耳道而损伤鼓膜。掌击外耳,跳水时耳部先着水面,咽鼓管吹张或擤鼻用力过猛等均能使鼓膜破裂。外耳道进入腐蚀剂或高热液体可灼伤鼓膜,但常为严重的外耳损伤所掩盖。受伤后皆有不同程度的耳痛、耳鸣或耳聋,严重者可伴眩晕。症状于数小时或数日后减退或消失,少数可遗有耳聋、耳鸣。偶有受伤时精神紧张,不感任何症状,仅于检查中被发现。单纯鼓膜破裂,听力损失较轻。内耳同时受损时,则可发生严重耳聋。检查时见鼓膜上或外耳道有少量鲜血。如有骨折,特别是颅底骨折时血量较多,并可有脑脊液耳漏。穿孔多呈梭形或不规则裂孔,直接外伤引起者位于鼓膜后半部,爆震等引起者多位于前下方。鼓膜色泽多较正常,但灼伤或并发感染时则有严重充血,并有脓液。
鼓膜损伤后最忌中耳感染,保持外耳道清洁至为重要。以70%酒精消毒外耳道,取除外耳道内存留的泥土、异物、血痂或耵聍屑等,用酒精棉签擦拭外耳道后,以消毒棉球置外耳道口。切忌冲洗或滴药,以免将外耳道细菌带入中耳,引起中耳炎。鼓膜穿孔小者多能自愈,亦可于3~4日后用酚甘油棉片,硅橡胶薄膜或透明玻璃纸贴于鼓膜上,一周后观察愈合情况。贴棉片时每日滴一滴5%尿素磺胺,一周后取出棉片观察。贴透明膜片时可不取出,愈合后再取。2~3周后未愈合者,可用5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并贴上述膜状物,可反复讲行。4~6周后仍未愈合或大穿孔不易愈合时,可行鼓膜修补术。已发生化脓性感染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可按化脓性中耳炎原则用药。外伤时局部有污物进入者,须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听骨骨折或脱位 常并发于头颅挫伤及颞骨骨折。挖耳偶可损伤听骨。中耳积液作鼓膜切开术放置通气管时,如切口靠后上部,可损伤听骨。中耳其他手术时偶亦损伤听骨链。颅外伤性听骨损伤后,脑症状常掩盖耳症状。听骨损伤的主要症状为听力损失,听力曲线常为平坦型,听力损失在50~60dB,应与先天性听骨畸形鉴别。听骨脱位而有粘连时,则可为以低音为主的传音性聋,须与耳硬化症区别。鼓膜检查多正常或遗有瘢痕。为了恢复或提高听力可行鼓室探查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听骨链重建(见“鼓室成形术”)。
乳突损伤 轻者只限于乳突,重者可波及外耳道,中耳及内耳。常为颅脑损伤的复合伤。战时减速的枪弹或弹片可单独损伤乳突,多为盲管伤,乳突内可遗有异物。平时多为碰撞引起的骨折。单纯乳突外伤时,可扩大创口,去除异物、污物及碎骨等后建立创口引流,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已化脓时,可行乳突凿开术。并发面瘫者,可同时探查面神经并按需要施行必要的面神经手术。
咽鼓管损伤 咽鼓管深藏颅底,极少单独受损。颅底骨折及贯穿伤可损伤咽鼓管,但常因其他症状严重而被忽视。手术中不慎或放射治疗后可单独损伤咽鼓管而发生咽鼓管阻塞。其主要症状为鼓膜呈不同程度的内陷而影响听力,严重者中耳可积液或发生粘连,听力损失较重。轻的阻塞可行咽鼓管吹张术。完全阻塞时治疗困难。积液时可行鼓膜切开,并置入通气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