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操作条件作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亦称“工具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命名并做了充分研究的一类条件作用。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相对。其特点是用奖励性的手段强化动物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频率增加。实验如下:把实验动物白鼠放进斯金纳箱中,箱内安装一杠杆,动物按此杆就能得到食物强化。刚开始时,动物在实验箱中盲目地活动,偶而有几次脚踩在杠杆上获得食物。此后,白鼠在杠杆周围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加,获得食物粒的次数也逐渐增多,最后学会按杠杆得到食物粒。上述学习过程是学会一种操作的过程,故被称为操作条件作用。它是动物在某种刺激情景下而出现的行为,能得到强化的行为被保留下来,这被认为是行为改变的通则。操作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形成的条件有所不同而已。前者是从反应到刺激的过程,较能发挥动物的主动作用;后者则是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不能发挥动物的主动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operational conditioning又称“工具性条件作用”(instrumentalconditioning),有机体借以在其反应同内外环境的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也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之一。在此过程中,人和动物学会作出某些反应以得到某种特定的结果。在此,有机体的反应或行为取决于它们所造成的结果(“行为是它的结果的函数”),这些反应或行为被看作是借以达到特定结果的工具或手段。斯金纳将人和动物的基本行为分成两类: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认为操作行为是一种高级的随意行为,可用来更有效地应付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故他把研究的重点指向操作行为。他设计了一个被人们称作“斯金纳箱”的装置。在一个典型的实验研究中,将一只饥饿的鼠放入箱中, 鼠会在箱内四处跳动与探索。一个偶然的机会,它跳到控制食物呈现的杠杆上,于是一粒食物自动跳进食物盘里。鼠吃了这粒食物,不久又开始探索。每当它压了杠杆,都能得到一粒食物。经过“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在食物的反复强化下,鼠很快就可学会通过压杠杆来获得食物,于是一个操作条件作用便形成了。在这里鼠压杠杆是一种操作行为,是获得食物的手段。食物的出现既是压杠杆这一反应的结果,又是这一反应的强化物。如果只在开灯时按压杠杆才给食物,不开灯时不给食物,那么鼠也能学会只在开灯后才去压杠杆。也就是说鼠又学会了辨别反应。在这里,灯光是控制按压杠杆这一反应的辨别刺激物(见下图)。 操作条件作用的学习阶段 条件作用建立后 人类的大多数随意行为是操作行为。晚近的许多研究表明,“不随意行为”——自主神经系统及其所支配的内脏活动,也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加以改变。这些研究提示,人类的某些疾病可能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习得的。因为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一种倾向,即以自己惯有的内脏反应(如头痛、消化不良、心悸)去应付应激源的挑战。操作条件作用可在此基础上造成与相应内脏反应有关的心身疾病。操作条件作用的研究结果为人类的某些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道路,操作条件作用已派生出许多技术用于行为治疗中。例如正性和负性强化法、惩罚法、反应代价法、行为塑造法、权变管理法和代币制等。操作条件作用法不注重因果关系,忽视被治疗者的知觉、动机、信念或目的在治疗中的作用,拒绝认知结构、无意识和自我等“非行为概念”,而只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因此,在所有行为治疗方法中,操作条件法由于它的还原论、机械论和对人的复杂性的操纵与简单化而受到最严厉的批评。操作条件作用的研究结果除了用于治疗外,还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教育、工业、管理和司法等领域。 ☚ 辨别刺激物 操作性强化 ☛ 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亦称“操作性条件作用”、“R型条件作用”、“反应型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斯金纳条件作用”。与“经典条件作用”相对。在一定情境中,个体的某种反应强度的变化受其反应结果控制的条件反应。即由个体的操作行为形成的条件作用。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出现以后才出现,强化决定于反应。如在实验室中,鼠按压杠杆后得到了食物,数次重复后,鼠可把按压杠杆与食物呈现联系起来。最早由斯金纳研究,也指他设计的实验程序与方法。斯金纳认为它只限于骨骼肌行为,以区别于刺激型条件作用只限于自主反应。 ☚ 对抗性条件作用 R型条件作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