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中国纺织
纺,系把丝麻等纤维制成纱或线,《说文》:“纺,网丝也。”织,是用经纬线交叉的方法将纱或线制成布、绸、呢绒等织物。《说文·系部》: “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现代“纺织”连用成词,则指将棉麻等纤维物织成布绸等织品的全过程。追溯中国纺织的历史,捻绳是“纺”的萌芽,编结可视为“织”的滥觞。纺的出现要比织的发明为早。渔猎时代为猎兽的需要,先民已在用绳索缚石,以增强对野兽的攻击能力,这绳索就是先民捻制的。由搓绳而捻线,将纱线再编织成片状物以衣身,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就走过了这一历程。如若纵向观察中国纺织的进步,那么从远古到公元前22世纪为原始手工纺织阶段,前21世纪到1870年为手工机器纺织阶段,1871年以后为大工业化纺织阶段。由于纺织原料的不同,织造技术也各异,其织品也各不相同。棉、麻、丝、毛、染整、针织及化学纤维等都各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历代的织缂染绣是中华文化最为珍贵的瑰宝。锦绣中华,衣被天下。中国纺织将在步入21世纪时,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以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颂赞。
初始的纺织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它是人类继穿兽皮之后的又一重要发明。仰韶文化的某些遗址,如陕西半坡,曾出土过带有布纹的陶片及陶钵,这是制陶过程中以麻布垫陶器所留下的痕迹,表明麻布在当时已不是什么贵重之物,而是普通的生活用品了。漫长的劳动实践使先民们认识到以手拈绳太慢,遂发明纺轮代手捻线,以后又用简单的织机织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最初用来纺纱织布的原料是麻、葛等韧皮类植物纤维。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过骨梭与陶制纺轮,这说明当时纺织已很普遍。大约到新石器晚期,我国开始养蚕。宋罗泌《路史·后纪》卷5:“元妃西陵氏曰傫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傫祖即嫘祖,传为黄帝妻。把养蚕归之于她虽不可靠,但新石器晚期已有养蚕的事实却为考古发掘的地下资料所证实。当时的织机十分原始,是水平式踞织机,但它毕竟使人类在纺织上迈出新的步子,这样一步一步,终于走出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来。
中国古代手工机器纺织始于夏朝。夏、商、周三代,大量奴隶投入纺织生产,纺织业发达。其特点是有了较细的内部分工,织造技术较高,至迟到周代还出现了官办的纺织专业作坊,所织造的多种多样的纺织品相当精美。染色技术也出现了。染料生产和染色生产制成品的情况,在《诗经》的《邶风·绿衣》及《豳风·七月》诸篇中均有所反映。纺织原料在麻、丝之外,毛也占一定比重。但由于绵羊毛短、粗,其制成品不适于衣着,一般用于做毡毯和供奴隶们御寒的衣服。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以临淄为主的纺织中心,盛产罗纨绮缟;长江流域的陈留、襄邑及吴越地区纺织业都很发达。当时我国已成为闻名世界的“丝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又产生了棉纺业,纺织与印染技术都得到发展。秦汉时期,缫车、籰子、络车、罗车的发明和使用,大大加快了缫丝、牵经、络纬的速度。汉代采用了远比普通织机进步的提花织机,能织造出文彩复杂而瑰丽的锦、绮、纨、罗。汉代官府开始经营大型丝织作坊,到唐代官府纺织业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唐朝官营作坊组织系统严密,规模相当庞大,中央的少府监下辖织染署,分工精细复杂,包括二十五作(作坊)。私营纺织作坊,规模也很大,民间家庭纺织也很发达。纺织工艺技巧已达到成熟阶段,提花机不断改进,构造渐趋复杂,在机前装置有“老鸦翅”和“涩木”,用以提综和伏综。织锦由于发明了纬线起花,使锦纹的配色和图案更加丰富多采。而织锦从织纹到图案的重大变革和发展,说明了隋唐之际纺织手工业已进入灿烂的时代。宋代农业的迅速发展促使纺织业大步前进。宋少府监下辖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朝廷在开封、洛阳、润州(今江苏镇江)、梓州(今四川三台)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绫锦院、绣局、锦院等纺织工场。同时在成都还设有转运司、茶马司锦院,由监官专管织造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喜爱的各式花锦,作为兄弟民族间贸易交流的物资。南宋官营的杭州、苏州、成都三大织锦院,雇用工匠约达数千人,其规模和产量可想而知。随着纺织生产经验的积累,纺织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改进,发明了水转大纺车。王祯 《农书》载:“中原苎麻之乡,凡临流处多置之。”可见这种纺织机械应用十分普遍。元代纺织业由于人民生活的需要,棉纺织技术广泛传播;但统治者奢侈享乐,需要官府的丝织业织造织金锦缎,分“片金”和“捻金”两种,所织成的锦缎绚丽辉煌。到了明代,官府纺织业组织庞大,民间纺织业也十分发达,出现了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丝织中心,和江南松江、嘉定、上海、常熟、湖州、福建惠安等地的棉纺织中心。棉纺织品与丝织品品种繁多,毛纺织品也很丰富,这些丰富的产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清代,官府已有了织造局,所产提花织物有妆花纱、妆花缎、妆花绢等,颜色绚丽,色彩丰富。纺织工具生产已成为专业,染、踹业生产发展迅速。清代纺织品在国内有广泛的市场,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近代大工业化纺织始于19世纪70年代。1873年,广东陈启源在家乡南海率先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先以脚踏缫丝机操作,后改用蒸汽动力拖动。1880年,左宗棠在兰州筹建的中国第一家采用全套动力机器的毛纺织厂“兰州织呢总局”投产; 1890年,李鸿章在上海所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部分投产;1892年,张之洞在武昌筹建的湖北织布局投产;……。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全国计有12.9万余锭,布机1800台。甲午战争后,纺织业投资渐多。1899年,萧山通惠公与张謇在南通开办大生纱厂; 1902年,郑宜元在南京开设公茂厂试织毛巾织物,……。至民国建立时,全国华商棉纺厂已达32家,83.1万锭。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带来了黄金时期。但为时不久,外国资本势力又纷纷侵入,特别是日本棉业拖拉斯更是在上海、青岛大肆扩张,仅1921—1922两年,即设棉纺厂15家,增加纺锭30万枚,布机1500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民族资本纺织业损失惨重,难以为继。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收了日本在上海、青岛、天津及东北各地经营的棉、毛、麻、绢及印染等厂家计85家,建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成为拥有纱锭180万锭,织机近4万台的庞大官僚资本企业。该公司技术较为先进,注重管理,曾汇编出版了纺织操作标准方法和纺织工艺规范,注意培训工人,在当时中国纺织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1949年10月,全国共建成毛纺锭13万锭,毛织机1950台,棉纺锭约500万锭,织布机6.39万台,印染总能力约13亿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纺织工业的发展,调整其行业结构,改善其工业布局,注重发展纺织工业原料与设备的生产。经过40余年的建设,纺织业已形成为一个行业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有一定生产规模,原料和设备基本自给的纺织工业体系。现已拥有棉纺印染、毛纺织、丝绢纺织、麻纺织、针织、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和化学纤维八大行业。1989年主要纺织品产量为:化纤147.8万吨,棉纱476.7万吨,棉布189.2亿米,呢绒2.8亿米,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99.7万吨,服装30亿件。全年纺织工业总产值1340亿元,纺织品出口创汇131.24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4。同一时期,台湾纺织工业也发展为该省规模最大的轻工业。60年代以来,发展了人造纤维、毛纺织及针织加工等行业,合成纤维原料可以自给。主要企业有台湾化学纤维公司、远东纺织有限公司等。年产人造纤维13余万吨,布类、丝织品3亿米以上。其产品是该省外销额最大的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