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百科大辞典︱出版前言 出版前言 《中国百科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 我国有着悠久的辞书编纂历史。《尔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古代类型的百科词典,自曹魏黄初年间《皇览》一书问世后,我国就形成了古代类型百科词典——类书的编纂传统,至清代已有400余部问世。这些典籍不仅是我国文化历史中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辞书编纂历史中的珍品。18世纪后,现代类型的百科词典在欧美出现,英、法、德、俄、美等国家先后编纂出本国的大型百科词典,使百科词典的编纂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现代辞书编纂之学引入中国,但由于国力衰微,战乱频仍,文化凋败,旧中国始终未能编出一部现代意义的大型百科词典。一生致力于中国出版事业的出版家王云五先生在耄耋之年不无感慨地说:“半世纪来,余两度主编综合性之百科大辞典,均功败垂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辞书出版事业发展迅速。40年来一批高质量的大、中型辞书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增添了异彩。《辞源》、《辞海》作了性质上的修订。《辞海》成为集汉语语词、各类专科词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词典;《辞源》成为专收古汉语语词和古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古汉语词典。1986年,《苏联百科词典》中译本历经坎坷20年而得以出版,暂补了我国尚无大型百科词典之阙。但由于各国大型百科词典的编纂多偏重介绍本国、本民族文化,致使读者掩卷遗憾。1980年,我国开始分卷出版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壮举。但由于它卷帙浩繁,若收齐各卷,需占较大的藏书空间和经济支出,非一般读者所能承受。广大读者急需一部包罗万象,能与《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相配套,具体而微的百科全书——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 广大读者翘首以望,中国知识界、出版界瞩目于此。 大型辞书的编纂、出版是出版业中的骨干工程,需要在人力、财力和时间上有充分的保障,绝非急功近利之事。 华夏出版社、《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辑部怀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肩负了这项意义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决心填补我国辞书编纂、出版上的这块空白。他们组织了全国10多个省、市4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科研、教学人员,以筚路蓝缕的精神,经过了四个不平凡的春秋,三易其稿,四番审改,终于使这部大型词典在建国41周年之际芹献给广大读者。 《中国百科大辞典》是一部涵盖人类历史、文化、科技,囊括58个学科,收条近5万的大型词典。 这部书的总体框架设计和微观设计面目独新。58个学科在正文中依序编排显现,所有的条目均按内容上的逻辑关系排列。所有内容相同、相关,但又涉及两个以上学科的条目,均进行复杂的交叉处理。在收取信息上,注意反映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采取边加工、边收取的编写方式。在编辑加工的同时,又不断地收取新的信息,力争使出书前两个月的信息也尽收书内。此外,在释文方面注重平实稳定,杜绝感情色彩与个人倾向;对有争议的问题,力求客观公正。书后附有表谱50余种,浓缩了大量信息,便于读者检索。 《中国百科大辞典》的编纂、出版,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专家的鼎力支持。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各个方面给与了许多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山西省新华书店牵头,新华书店首都发行所密切合作,为保证本书的出版和发行做了大量的、重要的具体工作。没有他们的努力,本书今天是难以与读者见面的,在此谨表诚挚的感谢,并以铭志。同时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为今后修订的津梁。华夏出版社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 1990年9月 |
☚ 中国百科大辞典︱凡例 中国百科大辞典︱学术委员会 ☛ 00009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