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同盟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同盟会 简称“同盟会”,又称“中国革命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在孙中山倡导下成立于日本东京,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组成。推孙中山为总理。领导机构按“三权分立”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规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领纲。制订《中国同盟会总章》、《军政府宣言》、《略地规划》、《对外宣言》等文件。创办《民报》为机关报,揭橥“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国内外分设九个支部(国内为东、西、南、北、中五支部,分设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国外为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支部,分设新加坡、布鲁塞尔、旧金山、火奴鲁鲁),并在各省区设立分会,积极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员来自工、农、商、学各阶层,而以中、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多。曾与改良派就要不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展开激烈论战,扩大了革命影响。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之役,直至1911年(宣统三年) 10月武昌起义,爆发为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不久,本部由东京先后迁至上海、南京。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成立。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公推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国内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在南洋、欧洲、美洲、擅香山设四个支部。成员多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纲领。从1906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之役等。1911年10月,掀起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1年11月,总部由东京迁到上海,次年1月又迁至南京。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声称“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革命纲领明显后退了,一些立宪分子、旧官僚分子乘机入盟,会员中一部分人“功成身退”了,一部分人另组他党。1912年8月,宋教仁联合统一共和党等组成国民党。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宣传革命主张,介绍欧美资产阶级政治系统和各种新思潮,对传播革命思想和革命运动起了积极推动作用。还办有《复报》和《神州日报》、《民生丛报》。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zhongguo tongmenghui简称“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又称“民党”。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领导下,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选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该会成立后, 一方面创办《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宣传革命理论,同保皇党展开论战;另一方面加强国内外组织建设,建立反帝斗争统一战线。1906年秋冬,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共同制定革命方略,包括《军政府宣言》、《略地规划》、《对外宣言》等8个文件,作为各地起义军和军政府的方针政策。从1906年起,同盟会接连发动了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防城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 1年3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爆发为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政府268年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胜利后,同盟会本部由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再迁南京。1912年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党派合并组成国民党。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统一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 ☚ 托利党 共产主义者同盟 ☛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Zhongguo tongmenghui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简称“同盟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8月20日,在孙中山倡导下,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辅助总理计划一切。主要成员来自农、工、商各阶层,以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制订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革命方略》、革命军和军政府的建制、对外宣言和对内布告等文件。以机关报《民报》宣传革命。同盟会成立后,积极扩展组织,发展会员。在国内设东、南、西、北、中5个支部,支部下再设各省分会,并确定了各省分会的主盟人。海外华侨分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4个支部,支部下按国别、地区设立分会。此外,还在欧美和南洋许多地区设有通讯处。积极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不到一年,会员发展到10 000多人。自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起,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掀起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不久,本部由日本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迁至南京,后又迁回上海。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 光复会 黄花岗起义 ☛ 中国同盟会全称“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1905年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政纲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发刊《民报》宣传三民主义,同改良派论战。在国内建立组织、联络华侨、新军和会党,领导武装反清,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自1906年先后发动萍浏醴、黄冈、镇南关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等。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本部由东京迁至上海。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又迁南京。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倡导下,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本部设在东京,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国内外设立支部和分会,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长,辅助总理,计划一切。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纲领。制订《中国同盟会章程》、《革命方略》等文件,发刊《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理论,批判改良派的君主立宪论。实行武装推翻清政府的方针,领导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同盟会成员的社会成分相当广泛,包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前者居于领导地位。同盟会虽然是一个不同政治派别的松懈联盟,但它具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因而成为领导全国革命力量的资产阶级政党,促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进入高潮。1911年7月,同盟会在上海成立中部总会,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革命运动的指导。10月武昌起义爆发,掀起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同盟会会员在各地响应,推翻了清王朝。11月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本部由日本迁至上海。1912年1月又迁至南京,由秘密组织转为公开活动。同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 反美爱国运动 预备立宪 ☛ 中国同盟会zhong guo tong meng huithe United League of China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设总部于东京,总部下投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执行部下又设庶务、内务、外务、书记、调查、会计六科;评议部设评议长、评议员若干人;司法部设部长、检事长。举黄兴为庶务长,协助总理统筹全局。失炳麟、程家柽、廖仲恺、田桐、谢延誉、谷思慎、汪兆铭、邓家彦、宋教仁等,分别担任各部门负责职务。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后又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制订了《中国同盟会总章》(原订三十条已佚,现存《总章》 24条,系次年改订) 《革命方略》 (包括《军政府宣言》、《略地规则》等)等文件。创办《民报》为机关报,宣传革命学说。国内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分设于上海、重庆、香港、烟台、汉口;国外设南洋、欧洲、檀香山、美洲四个支部,并在各省设立分会,积极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不到一年,会员发展到万余人。同盟会成立后,一面宣传革命思想,与改良派进行论战;一面组织会党和新军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总部由东京迁至上海;临时政府成立时迁南京,旋又迁回上海。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又称“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执行部又设庶务、内务、外务、书记、会计、经理等六科;评议部设评议长及评议员若干人;司法部设判事长、判事及检事等职,采用三权分立制。以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长,辅助总理处理事务。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并通过制定“中国同盟会总章”、“军政府宣言”、“略地规则”,对外宣言和对内布告等文件。章程规定在国内外设九个支部。国内有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之下设立各省区分会,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个支部,支部下按国别设立分会。决定把《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报名改为 《民报》,孙中山在 《民报》发刊词中对同盟会纲领进行了解释,这就是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盟会本部成立后,即着手进行国内外支部、分会的组建工作,国内包括香港共20个,国外共24个。不到一年,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从1906年起,相继发动了一系列起义,直至掀起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同盟会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正式诞生,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有了统 一的指挥中心,并形成了后来国民党的基本领导力量。1912年8月,由宋教仁在此基础上改成了国民党。 ☚ 中国共和报 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