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事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卫生事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第48条规定:“提倡国民体育,推广卫生医药事业,并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家宪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规定工人职员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逐步扩充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除四害和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疾病的要求。1982年4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中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第25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第49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条款为发展中国卫生事业提供了法律依据。
1949年9、10月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召开卫生行政会议,确定全国卫生建设的总方针是“预防为主”,卫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保证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方面,面向农村、工矿,依靠群众,开展卫生保健工作。1950年8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毛泽东同志的 “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题词指引下,结合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卫生工作经验,规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中国卫生工作的三项原则,并作了健全基层卫生组织、发展医学教育,培养各级卫生人员,调整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私关系及医药界团结互助学习等决定。1952年底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根据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作为卫生工作的第四项原则。此后,在卫生工作四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53~1957年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卫生事业的任务主要是扩大医疗预防机构,继续广泛开展城乡人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防治对人民危害最严重的疾病。1953年12月24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卫生会议指出 “卫生部门必须从国家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出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采取‘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贯彻卫生工作四大原则”“今后卫生工作,应首先加强工业卫生工作和城市卫生工作,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最大的疾病,有步骤地结合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农村卫生工作,为增进人民健康,加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而奋斗”。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卫生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就是为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等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各项卫生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
1979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探讨并制定了现阶段卫生工作的具体方针是:
❶预防为主的方针。动员起来,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提倡精神文明,移风易俗,改造环境,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
❷坚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的方针,特别是要努力发掘、整理、提高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医中药学。
❸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同时加强工矿和城市的医疗卫生工作。解决好八亿农村人口的防病治病是当前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要正确处理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只有把城市卫生工作搞好,才能更好地支援和帮助农村。
❹加强卫生工作的科学管理、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医院要加强核算,讲求经济效果,提高质量和工作效率。
❺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把基层卫生工作搞活。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国家办、企业办、集体办,也允许少数个体开业行医;企业职工实行劳动保险医疗,企业职工家属实行半费医疗;农民实行合作医疗或实行看病收费。办法灵活多样,做到有医有药。
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改革的方针,1982年制定的卫生工作任务有八项:
❶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❷加强农村卫生建设,认真做好八亿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工作,特别要抓好三分之一县卫生事业的整顿建设,大力培训赤脚医生,努力办好合作医疗。同时要加强城市和工矿的医疗卫生工作。
❸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的方针。
❹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❺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大力培养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❻加强经济管理、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
❼搞好医药结合,加强药政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❽加强党的领导,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卫生组织机构 在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各大行政区设立了卫生部,省、市(区) 设卫生厅、局,专署、县及相当于专署、县的市、区设卫生科,领导各级卫生工作。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改组原有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和发展全国各级地方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组织。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 《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指出:“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使卫生事业服务于广大人民,配合国家生产建设,逐步改革过去不合理的状态,贯彻卫生事业面向广大劳动人民的方针,有步骤地发展和健全全国的基层卫生组织,特别是工矿区和农村的基层卫生组织”,“这是当前人民卫生建设上的关键问题。”根据这一决定,着重整顿和新建全国县卫生机构,改变解放前农村几乎没有卫生设施的不合理状况。
1949年全国解放时县卫生院很少。1950年底,全国县卫生院发展到1,631所,病床15,241张。1952年全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外普遍建立了县卫生院,共2,102所。县以下设立了区卫生所,1947年仅436所,1952年达到7,961所,1957年底达11,872所。人民公社建立后,区卫生所改为公社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到1982年底已发展为55,496个。全国各种卫生机构1949年3,670个,1982年193,438个,为1949年的53倍。
卫生防疫 解放初期,防治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是卫生部门的首要任务,其中尤以鼠疫、天花、霍乱等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为防治重点。
天花: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 “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卫生部发布了“关于种痘暂行办法”,在全国开展了普及免费种痘运动。至1952年上半年,全国就有80%以上的人口接种了牛痘,天花发病率迅速下降,许多城市和乡村天花绝迹。经过多次连年补种牛痘,巩固预防效果,1961年最后一例天花被消灭,经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核定承认中国为天花彻底消灭国家之一。


表1 解放前中国天花病人及死亡人数

年份
患者
死亡
1939
2786
437
1940
2546
288
1941
12646
1996
1942
9777
1142
1943
6450
944
1944
5573
724
1945
5338
671
1946
20562
2571
1947
15832
2989

鼠疫: 1949年察哈尔北部发生鼠疫大流行,人民政府立即组织中央防疫委员会,先后组成了470余人的鼠疫防治专业队伍,积极开展鼠疫防治工作,迅即阻止了鼠疫的蔓延,并很快予以扑灭。为了彻底消灭鼠疫,在中央防疫委员会领导下,地方组织了防疫指挥部,建立了鼠疫防治所,在疫区建立了鼠疫防治站和机动防疫队。在疫区1952年鼠疫发病率较1950年降低了96.1%,到1958年已很少见到鼠疫病例,1979年仅发生鼠疫病人8例,人间鼠疫已被控制。
霍乱和其它传染病: 1950年4月卫生部发布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要求各地加强环境卫生、饮水消毒和管理饮食行业,发动预防注射,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加强国境检疫。因此,自解放后未发现古典式真性霍乱。但由埃尔托(Eltor)弧菌感染的副霍乱,自1962年由印度尼西亚向许多国家扩散传播后,中国某些地方也年有发生。其它急慢性传染病,如斑疹伤寒、回归热、黑热病已被基本控制或消灭,麻疹、百日咳、伤寒、副伤寒、白喉、脊髓灰白质炎及血吸虫病、疟疾等发病率也大为减少。传染病死亡在主要死亡原因中的位置已由解放初的第一位下降到1982年的第五位(农村)或第八位(城市)。
性病: 解放后不久,在全国范围内一举消灭了娼妓制度,为消灭性病创造了社会条件。通过对娼妓的集中治疗,性病防治机构及少数民族地区驱梅医疗工作队的反复努力,新婚姻法的推行,婚前健康检查,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变,1958年性病就逐渐被消灭了。
1952年起,为了动员人民群众自己起来与疾病作斗争,发动了以“除害灭病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迅速改变了社会卫生面貌,改变了“大战之后必有大疫”的规律性。仅在1952年一年中,就疏浚了280,000公里长的臭水沟,消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城市垃圾1,600万吨以上。在五十年代全国出现了不少象广东佛山市、山西稷山县、安徽界首县、南京五老村、杭州小营巷等清洁卫生的城市和地区。
在与疾病作斗争中,进行了卫生防疫站和各种专科防治机构的建设,如血吸虫病防治所(站),寄生虫病防治所(站),结核病防治所(站),麻风病防治所(站),沙眼防治所,皮肤性病防治所等。
1955年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及 《传染病管理办法》,以后又陆续发布了各项卫生防疫的管理法规。1982年底,全国共有卫生防疫站3,271个,专科防治所、站1,272个。为了有效地支持传染病防治,还建立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和生物制品与药品检定所,国境卫生检疫所,流行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等。
在五十年代即开始了以群众卫生监督为主、国家卫生监督为辅的办法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三十多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管理办法和暂行条例,结合卫生宣传教育,进行各种卫生管理。
工业企业卫生 解放前在帝国主义和资本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工人患病和伤亡情况非常严重。1943年东北本溪煤矿大斜井瓦斯爆炸,一次就死亡1,600多人。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改善工业企业卫生状况。1954年5月,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工业卫生会议,明确了工业卫生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面向生产、依靠工人、贯彻预防为主。主要任务是:各级卫生部门必须把工业卫生工作逐步统一领导起来;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防治多发病、职业病,培养工业卫生干部; 建立与调整组织机构和逐步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国家颁发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对新建、扩建企业的厂地选择、防护地带,厂房建筑物的配置,供排水、通风、采暖、照明,生产用房和生产辅助用房提出了具体的卫生要求。由于职工劳动条件的改善,各种尘肺、职业中毒及职业病显著下降。
医疗预防 三十多年来,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了基层卫生组织,推行了分级分工的划区医疗,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网。195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周恩来同志提出今后卫生医疗工作的方向应该是为六亿人民服务,城乡兼顾;扩大门诊,举办简易病床;扩大预防,以医院为中心指导地方和工矿的卫生预防工作。同年12月召开的全国医院工作会议提出要勤俭办医院,改革医院制度,便于病人就医,提高医疗质量,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疗态度。为满足人民就医需要,中国医院从1949年的2,600个发展到1982年的66,149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0,073个。病床从1949年的84,625张,到1982年已达2,280,323张,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2,053,838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床位数从1949年的0.15张发展为1982年的2.03张。城市和农村医院床位数及比重也起了很大变化。1949年城市床位比重为74.8%,农村为25.2%,到1982年城市为40.5%,农村为59.5%。1982年全国县医院2,363个,床位343,252张。
1957年8月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层卫生组织的指示,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国家举办的、群众性质的基层卫生组织和个体开业医生(约20万人),必须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入,把联合诊所进一步组织起来,负责当地的医疗预防工作。1958年后随着人民公社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网,首创和推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培养发展了一支半农半医以后被称为“赤脚医生”的庞大农村卫生队伍。1982年全国农村有农村卫生院55,496个,床位753,232张,赤脚医生135万,卫生员、接生员170万。
中国县以上卫生机构基本上是国家办的,农村卫生院中2/3由集体举办,1/3由国家举办。医院(卫生院)经费,一部分来自国家的定额补助,一部分来自本身的业务收入;其它卫生事业机构的经费全部由国家拨款。
解放后,为保护少数民族的健康,人民政府组织了大批医疗队、防疫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巡回医疗和疾病防治工作。
从1969年开始,连续10年派出北京医疗队赴甘肃河西地区几十个县的村寨和蒙古包,巡回医疗、预防疾病和培训当地卫生干部。
妇幼保健 保障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是中国卫生事业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三十多年来,中国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初步建立了城乡妇幼保健网。1982年统计,全国儿童医院24所,妇幼保健院182所,妇幼保健所、站2,645个。为了加强儿童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部分省、市设立了儿科研究所。妇


表2 1982年全国医疗机构及床位数

 机构数床位数
综合医院
中医医院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
传染病院
结核病院
精神病院
妇幼保健院
儿童医院
麻风病院
职业病院
肿瘤医院
其他专科医院
农村卫生院
疗养院、所
8,146
848
156
122
112
280
182
24
59
32
18
94
55,496
593
998,315
62,964
69,087
20,333
26,023
54,615
15,446
5,878
16,295
3,218
4,061
8,625
753,232
87,794
幼卫生队伍不断壮大。1982年全国妇产科和儿科医师74,973人,助产士73,305人,不脱产接生员55万人。
婴儿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如北京市区婴儿死亡率从1952年的65.7‰,下降到1982年的10‰。
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北京市城区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70/万下降至1982年的2.2/万。中国还普查普治了严重危害妇女儿童健康的常见病。从1958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宫颈癌的定期普查普治,降低了死亡率及患病率。如上海市区,1965年宫颈癌患病率为55.6/10万,1976年下降到11.7/10万。子宫脱垂是中国偏僻山区多年来的妇女常见病。从1960年开始抓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由于普遍进行预防接种,大大降低了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儿童和少年的体格发育水平日益提高。
中医中药 团结中西医,继承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为保护人民健康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方针和政策。三十多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到1966年6月全国已有28万中医分别参加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工作,中医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建立了中医研究院、二十一所中医学院、一批中医医院和其他中医机构; 培养了5,600多名中医学院毕业生,59,000多名中医学徒,4,700多名西医离职学习了中医。在总结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对中医古典医籍和名老中医的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及研究,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药书籍和中医教材。中药的产供销、剂型改革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赤脚医生一般都能采用中西两法防治疾病。
1978年,中共中央转发了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1979年5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展示了中国针灸针麻工作的科研成果,到会的50多个国家、地区的150多名外国学者对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几年来,中医工作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82年,全国中医医院已发展到848所,中医学院22所,中医专业队伍达302,791人。不少省、市、区举办了中医师资班、进修班、研究班,招收中医研究生,开展中医温课,提高在职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在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如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及临床治则等方面,也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医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了中医政策的基本要点是:努力继承、发掘、整理、提高中国医药学;团结和依靠中医,发展和提高中医;组织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实行中西医结合;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并为其发展与提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发展中药事业。
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时,还加强了藏医、蒙医、维医、彝医、傣医、苗医、壮医等少数民族医学。解放后不久即建立拉萨市藏医院,1978年成立西藏医学院,设有藏医藏药系、科。在藏医藏药科研工作中,已整理出版清代罗桑却佩的《藏医药选编》和云丹嘉措的《藏医临床札记》。为了解决有些藏药药名不统一和用药比较混乱的问题,用藏、汉两种文字出版了《西藏常用中草药》、《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还由使用藏药的六省、区协作编辑出版《藏药标准》。对藏医的临床研究和老藏医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正在积极进行。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设立了蒙医系,至1979年已培养了蒙医200多人。1979年成立了内蒙古民族医学院,设立了蒙医研究所,开展了蒙医的继承、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四部医典》、《本草图鉴》、《医药宝鉴》等蒙医药书籍。维医是维吾尔族人民吸收中医、藏医、阿拉伯医学等内容,在本民族同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已建立了三所维吾尔民族医院,许多维医分散在城乡为人民防病治病,已整理出一些维吾尔医药书籍。1979年在云南楚雄县发现的一部《彝文医药》,成书于明嘉靖年间。全书共有5,000彝字,涉及疾病54种,不仅有各种彝族常用药物,还有各种简易疗法。傣族民间也散存不少宝贵的医药文献,特别是简易的治疗方药。云南景洪西双版纳州设有民族医药科研组,整理、发掘傣族医药。
药械事业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中国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和供应工作,有了飞跃的发展。解放初期,针对国内缺少原料药生产的状况,医药工业采取“以制造原料药为主、制剂为辅”的方针,首先组织生产疗效好、应用广的抗生素、磺胺药及防治地方病药品,同时实行进口管制政策,制订药品标准,取缔伪劣药品。采取改造扩建老厂与重点新建相结合的措施,建设了上海抗生素厂,沈阳医疗器械厂,东北制药总厂、山东新华药厂、北京制药厂、西安制药厂等药械企业。1953年开始筹建华北制药厂、太原制药厂。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中国的抗生素产量比1952年增长了24倍,磺胺药比1952年增长了28倍,在此期间,还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医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为中国药械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8年以后,中国药械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药品不仅产量激增,而且门类日趋齐全。从反映中国医药水平的国家药典来看,1953年版收载药物仅531种,1977年版收载了1,925种,增加了3.6倍。国外已有的疗效肯定而又为国内所需要的多数药品,中国均能自行生产,部分品种还可出口。医疗器械也发展到2千多个品种与5千多个规格。中国已经建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基本配套的药械工业体系,有力地保障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随着药械生产的发展,中国药械科技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到1980年全国已有30多个中西药和医疗器械专业研究及设计院所,科技人员3,500多人。许多药械工厂也建立了试验研究机构,提供了许多新的药械科研成果。如中国独创的抗钩端螺旋体病的咪唑酸脂,疗效比其他药高,服用方便安全。在抗肿瘤药物方面,国外有的国内大部分都能够生产,而且还创制了十多种新抗肿瘤药。在治疗心血管病和计划生育用药方面,都创制了一些疗效好的新药。中成药新品种比解放初期增加了500多个。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有二、三百种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已基本搞清结构,初步发现了90多种中药材具有抗癌作用。应用电子、超声、激光、核素等近代科学技术,试制成功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激光器、纤维光学内窥镜及X线电算脑扫描等精密医疗仪器设备,为诊断治疗癌症、心血管病等常见病和计划生育提供了新的工具。
全国有药械专业高等院校三所,在其它高等院校中,设有化学制药、抗生素、药学、中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等15个,还有20多所中等药械专业学校,为全国培养了许多药械专门人才。1978年与1955年相比,医药商品收购总额增长9倍多,销售增长7倍多,出口额增长20多倍。药品价格不断下降,现在西药的销售价格比解放初期下降了80%以上,中药材销售价下降了40%。计划生育药具和有些地方病防治药品还实行了免费供应,从而减轻了广大群众的经济负担,保障了人民健康。
三十多年来中国药政、药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药政管理机构逐步充实加强。全国药品检验机构1950年只有一个所,1982年已发展到1,186个所(室),药检人员一万余人。卫生部,省、市、自治区,以及部分地、市、县设立了药品检验所(室)。中国药典委员会是药政管理的另一个专业机构。药典委员会属卫生部领导,主要任务是:拟订中国药典、部标准的品种收载原则和制订规划;组织中国药典、部标准的起草、定稿;分析研究地方标准,促进同品种质量标准统一等。中国药典委员会下设中药、化学药品、药剂等十个专门委员会。
卫生队伍建设与医学教育 卫生事业最基本的建设是卫生人材的建设。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接办了旧制高、中等医药院校,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反帝爱国和民主改革运动,进行思想改造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院系调整,充实了师资设备,扩大了招生规模,明确了办校方向。
1951年4月卫生部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发展卫生教育和培养各级卫生人员的决定”。此后,又召开了多次高等医学教育、中等医学教育、在职进修教育、业余进修教育、教材、电化教育、研究生和学位评定等有关专业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医学教育的制度、办法,发布了许多有关医学教育的指示、通知,以保证医学教育的质量和多出医药卫生人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从1949年的22个,发展到1965年的92个,1982年为112个 (不包括其他院校所设的医学院、系和正在筹建的医学院校)。全国高等医学院校,1949~1982年共毕业学生441,142人,而解放前1928~1947年二十年间仅毕业9,499人。1981~1982年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专任教师30,606人,在校学生158,986人。1982年全国中等医药学校526所。1949~1982年全国中等医药学校共毕业学生1,017,824人,为解放前毕业总数的24.6倍。1981~1982年度全国中等医药学校专任教师23,415人,在校学生164,038人。
三十多年来,全国各种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已由刚解放时的54万多人发展到1982年的396万多人。
医学科学研究 三十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新建了一批医药卫生科研机构,医学科技队伍不断扩大,医学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全国医学科学研究体系。
1949年卫生部成立后,即设置了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贺诚,办公室主任江上峰。1954年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改为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1982年时下设生理学、内分泌学、病毒学、流行病学、血吸虫病、疟疾、地方病、器官移植、内科学、外科学、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47个专题委员会,由一千多名国内知名医药卫生专家组成,作为卫生部领导全国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咨询机构。解放初,旧中国留下的全国独立性医药卫生机构仅有南京的中央卫生实验院,兰州的西北卫生实验院和江苏的寄生虫病研究所,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不足300人。1982年,全国独立性的医药卫生研究机构,已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研究院等292所,专职科技人员22,912人,附设性医药卫生研究机构有442所,专职科研编制5,991人。
到1982年,经逐级评出来的医药科研成果5,815项,其中部级以上成果1,305项,发明申报86项,已公布14项。在预防医学方面,开展了寄生虫病、地方病、传染病、肿瘤、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的流行学调查和防治措施的研究;研究了多种新农药的毒理学和农药中毒防治措施,为农药安全使用与投产,提出了科学数据;开展了环境监测检验方法与成套设备仪器的研究,统一了全国饮用水、地面水、大气、车间空气、废渣及环境放射监测方法,为在全国建立监测网创造了条件。在防暑降温、防尘、防毒、食品卫生与营养卫生、工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等方面,都作了许多科研工作,研究制订了多种卫生标准,为保护人民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山东掖县、上海市嘉定县和上海县、广东从化县的基层卫生服务研究,河南林县、江苏启东县、广东中山县的肿瘤防治研究,广东番禺县及北京市石景山区等地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都达到了先进水平。中国的临床医学有较好的基础,断肢再植、骨折、烧伤、急腹症、针刺麻醉、显微外科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还处于领先地位。1958年抢救成功一例大面积深度烧伤,1977年抢救了一名烧伤面积100%、三度烧伤面积达94%的特重病人。根据中医活血化瘀的治则,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结缔组织病、免疫性疾病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1963年首次成功地接活了断离六小时的前臂后,中国显微外科发展很快,在断掌、断指(趾)再植,肢体以及肢体病段切除再植和游离肌肉移位再植、游离双趾移植再造手指、游离皮瓣移植、游离带血管骨移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药物和生物制品方面,驱虫药鹤草芽素,抗疟药青蒿素,中药麻醉药物,治疗气管炎的杜鹃类、牡荆类、热参等药物,抗肿瘤的三尖杉、喜树碱、靛玉红、莪术,组织培养狂犬病灭活疫苗,抗排斥药物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及重要中药材天麻的培育等均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
脉象学说、气血学说、四诊八纲及中医治则等中医理论和急腹症、肛肠疾病、四肢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果。在医史文献研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王吉民、李涛、陈邦贤等知名医史学家都作出了自己的科研贡献。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基础理论和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工程等等研究方面,近年来也逐步得到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建立了12个全国性的医学微生物菌种专业实验室,开展了大量的菌种保藏、菌株复合和全国菌种编目工作,并为全国生产与科研单位提供了近万株菌株。
中国三十多年来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是快的。实践表明,坚持党的领导、专业人员、群众三结合,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积极执行预防为主方针,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基层,认真执行中医政策,发动群众自己起来同疾病作斗争,不断进行卫生事业管理的改革,可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高的效果。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中国卫生事业在扎实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有效地防病治病,保证人民健康,延长人民寿命,促进“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卫生事业   中国卫生工作原则 ☛
0001413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