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
妇产科学是研究防治妇女疾病及孕产保健的专门学科。中医妇产科研究的范围,大致可分调经、种子、崩漏、带下、胎产、临产、产后、杂病等项目。它的发展,已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医学妇产科学的发展,首先是重视产育方面的问题,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周秦时代的《山海经》记载有食之“宜子”或“无子”的药物。为了优生,《周礼》规定了“礼不娶同姓”,因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初步认识到血缘过于亲近者结婚,对生育具有不利的因素。
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已有妇女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的描述。它通过解剖,知道妇女的生殖器官主要为“女子胞”,还有“胞脉”,“胞络”等组织。女子胞,《神农本草经》称之为“子宫”,以后金元时代的朱丹溪,明朝时代的张景岳等不少医家也称子宫。朱丹溪明确地指出:“胎所居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子宫之名,中国已沿用了一千多年。《内经》指出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为月经、妊娠和分娩,并以月经初潮为青春发育期的主要标志,而月经断绝则为生殖终止的征候。正确地抓住月经这一生理特点作为中心,以阐述妇女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同时认识到人体能产生一种微量物质名为“天癸”,具有促使妇女月经来潮的作用(天癸一词后来也被用来作月经的代名词。),后世张景岳等称它为“无形之水”,这是颇为形象的。另外,《内经》也谈到闭经、崩漏、带下、癥瘕、不孕、子瘖、产后大出血等病,并提出一些妇产科方面的诊断、治则等,还有一张治疗血枯经闭的方子四乌鲗一
茹丸, 至今仍为妇科所常用。
公元前四、五百年的战国时代,社会上已有妇科专业医生,称为“带下医”。历史上的名医扁鹊,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当过妇科医生。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的汉代初期,称妇产医生为“乳医”或“女医”。有文献可查者,中国最早当妇产科医生的妇女是汉初之义姁和淳于衍,她们是皇宫里皇太后和皇后的专门医生。可见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有妇产科专业医生的存在。汉初名医淳于意还有一个闭经病案(即“诊籍”)和难产病案留存下来,这是最早的妇产科病历。中国很早便注意到对孕妇和胎儿的保护,使能获得良好的素质,提出了“胎教”的学说,主张孕妇起居饮食,心身修养都要注意,如不要跌倒,不要吃不适合自己身体的东西,不看淫秽的书画,不听淫声,要有健康的文娱和生活。如此对胎儿会有良好的影响,这是优生学的一项措施。隋唐以后的医籍,都采纳了前人提出的这些意见。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北齐徐之才,还有隋代巢元方编的《诸病源候论》,都记载了“逐月养胎法”,更细致地规定孕妇各个时期生活饮食上的宜忌。
中国很早便有妇产科专书,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证明公元前二世纪已有《胎产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元前二十一年李柱国校正方技书时,有《妇人婴儿方》十九卷。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时亦参阅了《胎胪药录》,惜均已遗失。《金匮要略》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三个专篇,内容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妇科杂病等,既有证候描述,也有治法方药,共收集三十多张方子,如温经汤之治月经病;胶艾汤之治漏下; 红蓝花酒之治痛经; 抵当汤之治血瘀经闭;当归散之养血安胎; 干姜半夏人参丸之治妊娠呕吐;桂枝茯苓丸之治癥瘕;甘麦大枣汤之治脏躁等,仍为今天所常用而有效之方药。书中不仅有内治法,而且有外治法,如以药液洗阴中,用治“阴中蚀疮烂者”; 又以绵布裹药成锭纳阴中,以治带下病等。开创了妇科冲洗和以药栓纳入阴道等外治法的先河。汉代三国时代外科名医华佗,对妇产科具有精湛的诊疗技术,用针药正确处理了胎死不下的患者。综上所述,可见中国到了公元三世纪的汉代时代,妇产科已发展到颇高的水平。
公元七世纪初的隋朝时代,以太医博士巢元方为首集体编写了一本病因、病理、证候学的专著《诸病源候论》,书成于公元610年。其中37~44卷是论述妇产科疾病的,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共论述283种证候。明确妊娠全过程为十个阴历月。又初步提出了人工流产法,如在《妊娠欲去胎候》指出:“此谓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妇女,故去之。”以后唐代的《千金要方》和以后历代的妇科专书,多录载有绝产方。说明中国妇科学一方面重视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但必要时也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绝育、避孕或流产。一千多年前对待生育的问题,已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措施。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明确指出:“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所以妇人别立方也。”因为妇女有生理、病理和疾病的特点,故需另立专科,并当加以重视。所以孙氏将“妇人方”三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对疾病的情况、认识是颇为清楚的,如不孕育者,孙氏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妇女“子脏闭塞不受精”的原因,但亦有因“丈夫有五劳七伤、虚羸百疾”所致。妇女子脏闭塞不受精固然是不孕的原因,而不育者不少是由于男方虚羸百疾,精气清冷的结果。可见汉唐时代,中国医学对此已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妇产科学,从其发展源流来看,以重视产育开始,《金匮要略》的三个专篇,也是先谈妊娠病,次谈产后病,最后才谈月经病、带下病等。但将妇产科合编,而专论产科的专书留存至今者,最早的为唐末昝殷的《经效产宝》,该书分上、中、下三卷,论述妊娠病、产难、产后病等,这是产科专著之始。其后宋代则有杨子建的《十产论》,专论分娩时的各种产式,分为正产、倒产、横产、坐产、偏产、脐带绕颈等,并载有胎位转正的一些手法,是接生法的专编。其发展逐渐走向更专门化了。至晚清时代,更有亟斋居士撰著的《达生篇》,这是极力宣传无痛分娩的一部通俗产科书,认为分娩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首先要消除恐惧心理,否则反会影响正常生产。它主张临产时的产妇要心身安泰,故提出“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真言,作为产妇的保护性医疗措施,则分娩过程自然顺利进行,不待勉强。这是一本普及性质的产科通俗读物。
产科重要的一环是断脐和产房的消毒问题,以避免破伤风及产褥感染。唐代的《千金要方》首先提出“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明代薛己的《校注妇人良方》中提出“用油纸燃烧断脐带,此儿后无伤食作泻之症”,并指出:“世用刀器断脐带,子母致危”。从实践中认识到用未经消毒的刀器断脐之害处,而用油纸燃烧断脐,实际上达到了消毒之目的。对于产房,则主张用药物和蒸气作空气消毒。薛氏提出“以黄芪、川芎、当归大釜水煎,药气氤氲满室”,以达到产房消毒的效果。在当时的条件来说,是具有科学的内容。产程过长,往往危及母婴的健康。自唐宋的妇产科医著,提出了不少催产方,其中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的催产方主要有兔脑,今天我们知道兔脑含有催产素。古人为慎重起见,故孕妇也不主张吃兔子。
医学的发展与医事制度是分不开的。中国自南北朝至唐代,已有医学教育制度,并采取分科教育。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个科目,共三百人。其中产科十人,并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而欧洲各国至十八世纪各大学才设立妇产科讲座。中国比欧洲早了几百年。元、明、清以后,妇产科均作为一个专科确定下来。由于制度上明确了分科,因而促进了妇产科学的不断发展,故宋朝以后,妇产科专书便增多。既继承和综合了前人的经验,也发挥了各人的特长,因此不断充实了妇产科的内容。其中内容比较完备,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宋代有《妇人大全良方》; 明代有《证治准绳·女科》、《妇人规》和《济阴纲目》等;清代有《傅青主女科》、《妇科心法要诀》等。《妇人大全良方》是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的妇产科专书,对一些病证辨别得很清楚。如说:“凡癫痫、风痉、破伤风三症,皆能瘈疭。但癫痫则仆地不省;风痉瘈疭,则角弓反张;破伤风瘈疭,则有伤口。”能抓住证候的异同来进行鉴别诊断,是非常精要而合理的。又如对乳痈乳岩的诊断,也是非常准确的。“乳房忽壅肿痛,结核色赤,数日之外,焮痛胀溃,稠脓涌出,脓尽而愈。此属肝胃热毒,气血壅滞,名曰乳痈,为易治;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𡺎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为难疗。”从今天来看,这种诊别也是正确的。《证治准绳·女科》则是总结以前妇产科成就的专书。经过一番整理工作,分门别类,加以编次,并将其有浓厚唯心主义和迷信思想的加以摒弃。其后流传较广的妇产科专书《济阴纲目》,是以它作为基础编撰成书的。《妇人规》是理论性较强而且有系统的妇产科专篇,它特别重视辨证施治,如对经不调提出要“详察其脉证”,“若欲调其既病,则惟虚实阴阳四者为要。”又专立《辨经色》以区别寒热虚实。不论对胎动不安或产后诸证,也强调要辨别寒热虚实来施治,“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提出“试捏产母手中指末节跳动,即当产也”的诊法,以检查产程进展的情况,今天已证实它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傅青主女科》主要从临床实用出发,理论上有它的特点,方药基本上是新订的,而且比较有效,全书具有创新的精神。《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是以清政府名义编写的妇产科教科书,故立论平稳,常见病种较齐全,体例采用歌诀形式,便于背诵,这是它的特点。
公元十二、三世纪的金元时代,是医学上百家争鸣时期,其中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四大家各从一个侧面以发挥其所长,他们都有涉及妇产科方面的论述和治法,丰富了内容。如刘完素对赤白带下提出湿热致病之说,纠正了过去概以白带属寒的偏见。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提出青年女子宜着重肾经,中年妇女宜着重肝经,老年经绝则宜着重脾经。这一理论,为后世所采纳。李东垣重视调理脾胃,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妇产科病以气血为主,故主张补脾升阳,益气补血为妇科病的主要治则。朱丹溪认为人体是“气常有余,血常不足”。血属阴,故妇人病首重补血益阴,对胎前调治,主张清热养血为主;产后则以大补气血为先。对于子宫脱垂和阴道前后壁脱出,除用内治法以升提外,兼“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煎汤洗濯,外治而皱其皮”。这是药物外治收敛法之一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张从正着重用汗、吐、下三法以祛邪治病,他在《儒门事亲》中往往用吐、下之法以治月经病,对于人体的气机,主张“贵流不贵滞”。这种经验,也用于妇科病。他们四家的经验,充实了妇产科学的内容。
对一些妇产科特殊的疾病,如葡萄胎等,中医妇产科学也有较清楚的描述。如《竹林女科》说:“月经不来二、三月或七、八月,腹大如孕,一日血崩下血泡,内有物如虾蟆子,昏迷不省人事。”这种异常的妊娠,古时称为“鬼胎”。《胎产心法》说:“鬼胎者,伪胎也。……其腹虽渐大而漫起重坠,终与真胎不同,……此子宫真气不全,精血虽凝,而阳虚阴不能化,终不成形,每至产时而下血块血泡。”处理之法,提出“当于癥瘕类求之”,俟血块血泡下清后,则主张“大剂温补调治”。这些描述和意见,是符合葡萄胎的实际情况的。又《胎产心法·妊娠少腹痛》说:“若心腹急痛,烦闷面青,冷汗气绝,血下不止,其胎上冲者,不可治也。”这些描述,与宫外孕破裂休克相类。
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洋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妇产科带来了新的一种医学知识。1850年英人合信氏著有《妇婴新说》,1854年美国人嘉约翰著有《妇科精蕴》、《产科举要》及《产科图说》,其后丁福保译有《近世妇人科全书》等,引起了我国医学家的注意。民国年间,上海大成书局出版的《增补绘图胎产心法》,则在阎纯玺《胎产心法》原著之前增加了妇女生殖器图、女骨盆内脏腑图、妊卵图等。1934年张山雷《重订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也采取一些西医的学说以互相比较或补充。这是中西医学互相渗透,取长补短的萌芽,以后不断有所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妇女的健康,首先大量培训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基本控制了产褥感染等疾病。大力宣传四期卫生(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并采取休假、安排轻工等措施加以保证。1960年以后,五次编写了《中医妇科学》、《中医妇产科学》等教材。1981年开始编写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分卷。1983年成立了全国中医妇科学会,开展学术活动,为中国妇科学的继承与发扬开创新局面,在中国妇科学发展史上将写出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