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淮矿区煤炭开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安徽煤炭工业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淮南、淮北煤矿属中央企业。当时,安徽煤炭工业仅淮南有3处初具规模比较正规的生产矿井,一处在建矿井和皖南几处小煤矿,总产量114万余吨。
淮南矿区在1949年1月由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接收后,3月份正式组织复工。复工后,九龙岗、大通、八公山矿场日产量达3000多吨,年总产量112.5万吨。
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迅速恢复矿井生产的同时,开展了挖潜、革新、改造和大规模的新井建设。1952年10月,年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的谢家集一号竖井建成投产。1954年先后开工兴建的淮南谢家集二矿、谢家集三矿,设计年生产能力各90万吨,1956年7月建成投产。1954年开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李郢孜一、二号井(后合并为李郢孜一矿)和1955年开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李郢孜二矿也于1957年8月以前先后建成投产。到1957年底,淮南矿区已有8处生产矿井,设计能力达630万吨,当年实际产煤492.9万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从1958年大跃进年代开始,淮北矿区经过筹备大规模开发。当年8月,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的淮北烈山竖井(烈山二矿)动工兴建。9月,全矿区有23个井筒先后挖了土,其中包括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张大庄煤矿和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皇后窑煤矿。1959年1月和3月,设计年生产能力45万吨的袁庄煤矿竖井和21万吨的沈庄煤矿动工兴建,并于年底简易投产。10月,设计年生产能力75万吨的朱庄煤矿动工兴建。12月,设计年生产能力21万吨的相城煤矿动工兴建。当年,淮北矿区的烈山、袁庄、沈庄3处矿井生产煤炭50万余吨。淮南矿区1958年5月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毕家岗煤矿,1959年7月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孔集煤矿。1959年10月有毕家岗煤矿建成投产,到年底共有9处生产矿井,设计能力达660万吨。当年,全矿区原煤产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414.2万吨,两淮矿区共生产原煤1464.2765万吨。1960年11月,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的淮北芦岭煤矿动工兴建。1961年下半年,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淮北杨庄煤矿动工兴建。到1962年3月以前,淮北矿区又陆续建成张庄、朱庄、相城3处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156万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末,淮北矿区共建成6对矿井,设计能力267万吨,实际产煤166.7万吨。1962年12月淮南矿区建成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的李嘴孜煤矿。到1962年底,两淮矿区已有生产矿井16处,设计年生产总能力957万吨,实际产煤1369.2万吨。在建的孔集、皇后窑、杨庄、芦岭4对矿井设计能力390万吨。
1963年至1965年,两淮矿区按照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煤炭工业进行了调整。按照“采掘并举、掘进先行、以掘保采、以采促掘”的方针,调整的重点是采掘关系。经过调整以后,逐步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采掘关系严重失调的局面有所缓和。孔集煤矿和淮北矿区皇后窑(岱河)煤矿先后建成投产。由于一边生产、一边调整补套和一边建设,而且重点抓调整,因此三年调整期间两淮矿区只各投产一处新井,实际产量仅淮北矿区逐年略有增长。到1965年18处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107万吨,总产量1121.0444万吨。
“三五”、“四五”期间 1966—1976年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两淮矿区生产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煤炭工业在动乱中艰难前进。1966年5月,淮北矿区杨庄煤矿建成投产。7月,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朔里煤矿动工兴建。当年两淮矿区产煤1168.6455万吨。1967年部分矿井处于半停产状态,因此产量明显下降,仅产煤641.2758万吨。1968年以后产量有所回升。1970年11月,设计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淮北石台煤矿动工兴建。1974年一些矿井停产,煤炭产量再次出现大幅度下降,全年产煤1373.9549万吨,比上年减产367万吨。1975年12月,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的淮北朱仙庄矿动工兴建。到1976年2月以前,淮北矿区芦岭、石台煤矿相继建成投产。10年间,淮北矿区共建成杨庄等新井5对,新增能力360万吨。至此,共有生产矿井11对,设计年生产能力711万吨(沈庄由21万吨扩建到45万吨)。由于对“二五”期间所建矿井进行调整、补套和新井建成投产,提高了矿区生产能力,1970年产量突破500万吨以后,1976年达到1000万吨以上,进入全国千万吨大型矿区行列。淮南矿区由于采掘失调,开采难度增大,产量从1973年以后一直在900万吨上下徘徊。新区建设继孔集煤矿1964年投产以后的近10年时间,未动工建设新井,直到1973年11月才在淮河北岸的潘谢矿区动工兴建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1976年12月,又动工兴建了设计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二号井。至1976年底,两淮矿区共有生产矿井22对,设计能力1521万吨,实际产煤1950.2214万吨。
“五五”、“六五”期间 两淮矿区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从“五五”开始,国家把两淮矿区作为全国重点煤炭基地加以建设。国务院决定建立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会战总指挥部,加强对会战的指挥和领导。会战工作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安徽省的高度重视以及所在地市、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大规模开发两淮煤田,在淮河上了动工兴建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淮河大桥。1977年3月,淮北矿区年设计能力180万吨的临涣矿井动工兴建。1979年2月,淮北矿区设计年生产能力150万吨的海孜煤矿动工兴建。6月,淮南矿区设计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三号井动工兴建。“六五”初期,应安徽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国科协派出以华罗庚为首的包括煤炭、电力等12个学科的专家,对两淮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进行科学考察,经过科学论证,对两淮矿区重新作了规划,并得到国家计委批准。1983年12月,淮南矿区特大型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400万吨的谢桥煤矿动工兴建。同月,淮北矿区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的桃园煤矿动工兴建。1984年4月,淮北矿区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的童亭煤矿由煤炭工业部、福建和安徽省合资兴建。“五五”以来,两淮矿区先后开工兴建了潘集二号、海孜、桃园、潘集三号、童亭、谢桥6对大型、特大型矿井。
“七五”以来 两淮煤矿得到进一步发展。1986年两淮矿区共有生产矿井21对(毕家岗并入新庄孜煤矿),设计能力2031万吨;在建矿井6对,设计能力136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2418.7039万吨。1989年全省共有统配煤矿矿井23对,年设计能力2361万吨。至1990年,潘一、潘二、刘一、朱仙庄、临涣、童亭、海孜等7对矿井先后建成,增加原煤生产能力1110万吨。
随着生产建设的发展,从50年代开始,还建设了洗煤、机械制造和修配等工厂,逐步组建了一支较强的勘探、设计、建井施工队伍,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兴起的第三产业、多种经营等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生活服务设施,促进了矿区生产建设的发展。
安徽地方煤矿 安徽地方煤炭工业基础较差。1949年初期,全省只有几处小煤窑,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末,年产量也只有10余万吨。“大跃进”时期,小煤窑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1959年最高产量达140多万吨,是1957年的12.5倍。三年调整时期,大部分矿井由于盲目上马,资源不足,被迫下马。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为扭转“北煤南运”,大办小煤窑的热潮又一次在沿江江南兴起,但终因地质条件复杂,赋存不稳定,管理跟不上,经济效益差而被迫停产。两起两落使全省地方煤矿产量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直在200万吨左右徘徊。
从“五五”开始,总结了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后,确立了“重点放在皖北,积极扶持和发展皖南,大力发展乡镇煤矿”的方针。从此,安徽地方煤矿煤炭工业开始了新的起步。“六五”以来,在中央关于大力加强基础工业,特别是能源工业的方针指导下,把发展地方煤炭工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一方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集中财力于1984年和1985年先后在皖北兴建了年设计能力60万吨的刘桥二矿和150万吨的任楼两对大中型矿井,另一方面先后对“五五”期间在皖北建设的刘桥、百善、毛郢孜、孟庄、前岭等5对矿井进行一、二期技术改造和补套,使皖北矿区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坚持改革、开放、搞活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采取横向经济联合和补偿贸易等方式,加快开发煤炭资源,全省地方煤矿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上升。1984年,全省县以上国营煤矿矿井发展到21对,其他各类小煤矿近千处,年产量超过400万吨,1985年产量达到516万吨。
“七五”期间,地方煤矿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围绕搞活企业这个中心环节,本着放权让利于企业的原则,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下半年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先后下放了厅直属的8个矿(厂)处企业,下放了30项经营管理权,使企业成为人财物、产供销统一的经济实体,做到了两权分离。1986年初,在实行行业总承包的基础上,确定了皖北矿务局5年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产量递增、亏损定额、吨煤工资含量3项包干。1988年全面贯彻企业法和“三个条例”,实行局矿长负责制并将经营承包责任制、局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终结审计制“四位一体”结合起来,加快了企业内部改革步伐。围绕深化改革,出台3次与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为增强企业活力,搞好企业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所有这一切,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省属皖北矿务局1987年产量突破300万吨,跨入全国中型矿务局行列。1990年产煤372万吨,实现了按原设计能力翻番的目标。
在重点发展皖北,对现有矿井进行挖潜改造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同时,针对皖南地区国营煤矿采掘关系严重失调的状况,按照“采掘并举、掘进先行、以掘保采、以采促掘”的方针,狠抓采掘关系的调整,促进了产量的稳定增长。对乡镇煤矿加强行业管理,不断进行整顿,促进健康发展,并着重抓年产30万吨以上重点产煤县的规划和建设,改造一批骨干矿井。通过规划和扶持,已有淮北、宣州、铜陵、萧县、无为、贵池等6个县(市)列入全国、全省重点产煤县行列,年产万吨以上的骨干井1990年达77个,乡镇煤矿的产量多年来一直占全省地方煤矿产量的45%以上。“七五”期间,全省共生产原煤3626万吨,比“六五”总产1672.5万吨增长1.16倍,超过前37年的总和,平均年递增7.8%,其增长幅度居全国前列。
为增强后劲,实现“八五”计划乃至本世纪末规划目标,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地、县积极性,在淮南开发建设新集矿区。该矿区储量丰富,煤质优良,交通运输方便,地理条件优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被列为全国地方煤矿15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矿区第一对新井淮南市新集煤矿,设计年产能力90万吨,1989年动工兴建,创造了安徽煤矿建设中“当年准备、当年开工”的好成绩。萧县矿区第一对新井前期准备工作迅速,也实现了当年准备、当年开工建设的目标。这两个新基地,本世纪末将分别建成年产500万吨和200万吨能力的矿区,是全省地方煤炭工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1990年,全省共有生产矿井:统配煤矿23对、省属煤矿5对、地县国有煤矿19对,还有一大批乡镇、个体和联户小煤矿。全年共生产原煤3175.39万吨,比1949年的114万吨增长27.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