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陕西古代建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陕西古代建筑陕西古建筑源远流长,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光辉的一页。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原始社会建筑,半坡遗址是距今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属仰韶文化时期的先民村落遗址,位于西安市浐河岸河地上。现存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与墓葬区。以防御用的濠沟为界,有各种形状的房屋遗址46座,属原始建筑,从半地下到地上建筑的典型代表,已蕴育着规划分区,向心式组合群体布置与“以间为单位”中国木结构形式的萌芽。它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作;西周秦汉建筑。该时期的建筑技术和风格有很大发展。如周原宗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北凤雏村。约建于3000年前,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四合院”建筑遗址。南北长45.2米,东西32.5米,是中轴对称的二进院落。从南往北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间以廊子联接,两侧为通长厢房,四周有檐廊环绕。在房下埋陶管与卵石砌下水道,排泄院内雨水。屋顶承重是纵开间方向架设的柃架结构,是最早发现用瓦的土木建筑。这一时期,开始有高台建筑,据记载西周就建有灵台,战国时期也很盛行,秦都咸阳宫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的阿房宫遗址等均系高台建筑。阿房宫残存前殿土台东西长1300米,南北500米,最高处高出地面达10以米上。2000年前王莽时期建设的礼制建筑“辟雍遗址”,在西安西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高台建筑。中心建筑是中间方形土台,四角小土及柱墙等遗址,复原后推测为中心二层是方形或圆形主殿堂,四角为亭,四面各为前厦,厅堂组成方形严格对称,体形复杂、高低错落的高台土木结构建筑,约42米见方,座落在直经62米的圆形土台上,圆上台外可为205米方形大土台,上有墙围成的院子。围墙外又有圆形圈状水沟,符合古代规定的“辟雍”形制;唐代建筑。唐代是中国古建筑的辉煌鼎盛时期。古都长安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宫城北的一座皇宫,其中含元殿是主殿,建于龙朔二年(662)面阔75.9米,是带有副阶的重檐庑殿建筑,两侧有翔鹰、栖凤两阁为副体,主殿高踞龙首商治,高出地面13米多,主殿直对大明宫丹凤门,距615米,有70米长的龙尾斜坡通道直达,布局气魄雄伟。麟德殿是规模最大的宫殿,建成于上元六年(674),面阔11间,进深17间,面积达5000平方米,约为现北京故宫太和殿的2.3倍。四周有围廊,座落在回廊、大门组成庭院的大土台上,复原后推测有前、中、后三殿,其中中、后两殿为二层,后殿东西还有郁仪、结邻二楼,中殿东西各接一亭,组成体形复杂、高低错落、雄伟壮丽的建筑群。现虽只留遗址,但据现存的实物与史料判断,当时中国的木构架建筑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唐砖塔是中国古塔技术与艺术的高峰。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重建于长安年间(701—704),方形,高7米,包括塔基的63.25米,是唐楼阁式塔的典型。荐福寺小雁塔,建于景龙年间(707—709),方形,原15层,1487年地震时塌2层,现存13层,残高43.3米,是密檐式塔的典型。两塔均为四周砖壁承重结构;宋元明清建筑,该期建筑风格各异,大胆创新。例如韩城禹王殿,原址在昝村镇,建于元统三年(1335),1980年迁建至司马坡,通面阔15.2米,进深8.1米,单檐悬山顶。前檐3间,后檐5间,前后檐柱不对称,在檐柱上用粗级的通长“大额”,来取代阁额和普柏枋,梁架用五柱,梁架建位间的间数为4间,群众称之为“前三后五暗四”,体现了元代建筑中常见的结构特征,做法独特,构架大但灵活,用料不事细微,随弯就曲,柱粗额高,立面造型古拙硕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