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两栖纲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两栖纲Amphibia生活史要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陆生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脊椎动物。包括四肢带尾的鲵、螈,有肢无尾的蛙、蟾和无肢缺尾的鱼螈等。 两栖纲演化图 特征 主要是具备五趾型的肢骨和带骨,开始出现一枚颈椎,并有一枚荐椎与腰带骨相连,支持身体使之能在陆地运动; 头骨由2枚枕髁与颈椎相连。皮肤表面裸露,而且是本纲动物重要的辅助呼吸器官。皮肤腺发达,皮下有丰富的血管,大量的分泌物可使皮肤在干燥的空气中保持湿润,防止体液过分蒸发,有利于皮肤呼吸。与肺和皮肤呼吸有关的是心脏分为二心耳,一心室。右心耳接纳全身回心的静脉血,左心耳接纳自肺回心的动脉血; 由于心室尚未分隔,动脉血与静脉血在心室内呈现部分混合,故属不完全的双循环。它导致动脉血液中的含氧量不充分,影响组织细胞中物质的氧化效率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加以缺乏良好的保温条件和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因此体温不能维持恒定,在很大程度上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故称为变温动物或外热源动物。每当严寒酷暑或干旱季节,均需进行蛰眠。通常,同种的许多个体常聚集在同一地点冬眠,既有利于维持略高的体温和保持一定湿度,也有利于出蛰后雌雄两性的觅偶和交配。春末夏初出蛰后,即在冬眠地附近的水域中产卵,受精卵于水中发育成幼体。由于两栖动物尚未彻底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所以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生长发育 除一部分蝾螈营体内受精外,绝大多数两栖动物虽有抱雌行为,但都是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等阶段,待胚胎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即穿越卵黄膜和胶膜而成为蝌蚪。蝌蚪生活于水中,呈鱼形,以尾游泳,最初以两对外鳃进行呼吸,俟后改由4对内鳃代替其作用; 心脏分一心耳,一心室,单循环; 口的上下唇有角质细齿,借此啃食植物; 肠管有盘曲。经3个月的生长,长出四肢,全身开始蜕皮,唇上的角质细齿和表皮也一起蜕脱;食物由植物性逐渐转变为动物性,肠随之相应缩短; 尾渐萎缩,直至完全消失; 肺越来越发达,鳃则日趋退化,最终由肺完全代替了鳃。蝌蚪经变态而成幼蛙(蟾),离水上陆营两栖生活。两栖类的变态过程,充分表明个体发育同种族发生的密切关系,简要地重现了两栖纲动物是由水栖的鱼形动物发生演化而来的经历,是生物发生律的最好实例。 分类 现存的两栖纲动物仅包括无足目(Apoda),有尾目(Caudata)和无尾目(Anura),约有3 000种。无足目动物的身体细长似蚯蚓,故又名蚓螈目; 体表有窄密的横沟,沟内有细鳞,尾极短,不明显; 雄体有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穴居地下,以昆虫和蠕虫等为食。全世界约有170种,分布在非洲和热带亚洲、美洲,中国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产1种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a)。有尾目动物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头大,无鼓室和鼓膜,上下颚密生一列细齿,也有排列形式不一的犁骨齿; 躯之两侧常有许多肋沟,四肢细弱或缺少后肢; 尾发达而侧扁; 大多为肉食性动物,主要凭嗅觉捕食无脊椎动物和小形的鱼、蛙等。现知有尾目动物约250种,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只有少数种类往南分布到热带区域。中国产3科、约30种,常见的有大鲵(Megalobatrachusdavidianus)、小鲵(Hynobius)、巴鲵(Liua shihi)、蝾螈(Cynops orientalis)、肥螈(Pachytriton)、疣螈(Tylototriton)和瘰螈(Paramesotriton)等。无尾目是本纲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体形短宽,四肢发达,后肢强大适于跳跃和游泳; 皮肤腺丰富,常形成背侧褶或集中而变为耳后腺、疣粒;鼓膜明显; 除少数种类外,舌前部游离,可翻出捕食昆虫; 体外受精,卵生,发育过程需经由蝌蚪变态为幼体的阶段。无尾目现有2 500种左右,分布遍及各大洲,中国约有180种,西南诸省所产种类最多,常见的有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 的铃蟾 (Bombina orien-talis);锄足蟾科(Pelobatidae)的角蟾(Megophrys)和髭蟾(Leptobrachium);蟾蜍科的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花背蟾蜍(B.raddei)和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雨蛙科 (Hylidae) 的无斑雨蛙(Hylaarborea immaculata)、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蛙科(Ranidae)的弹琴蛙(Rana adenopleura)、黑斑蛙(R.nigromaculata)、泽蛙(R.limnocharis)、日本林蛙(R. japonica)、金线蛙(R.plancyi)、中国林蛙(R.chensinensis)、虎纹蛙(R. tigrina); 树蛙科( Rha-cophoridae) 的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和峨嵋树蛙(R.omeimontis);姬蛙科(Microhylidae)的狭口蛙(Kaloula)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等。
经济意义 两栖纲的绝大多数是有益动物,尤其是蟾蜍和蛙类,主要生活在农田,因大量捕食昆虫,在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抑制害虫的作用。许多蛙类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能捕捉食虫类所无法消灭的害虫,在广泛开展保护青蛙和以蛙治虫的活动后,都收到显著的效果。此外,雨蛙、树蛙和狭口蛙还分别是高秆作物、树上,以及地下害虫的天敌,必须加以保护。有些两栖纲动物可以入药,哈士蟆油就是黑龙江林蛙、中国林蛙的整体干制品,以及雌蛙产卵管的制品,用作体虚滋阴补品; 调制六神丸、梅花点丹和蟾酥丸等中成药所需用的“蟾酥”,是用大蟾蜍和黑眶蟾蜍耳后腺的分泌物加工制成,对咽喉的解毒、消肿、止痛有神效。螈类可用作治疗跌打损伤和骨折等症。蛙类和大鲵的肉味虽美,但从为农业除害的角度衡量和由大鲵是国家的保护动物来看,应禁止捕食,并需保护其栖息环境和繁殖场所的自然条件,防止天敌和农药对这些有益两栖类的伤害。 两栖纲Amphibia脊椎动物亚门。发生经过变态。幼体水栖用鳃呼吸,具侧线,无成对附肢;成体以陆栖为主,少数水栖,一般用肺呼吸,多具五趾型附肢。皮肤裸露,具黏液腺,借以湿润皮肤,并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具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体温不恒定,有休眠习性。水中繁殖,多为体外受精,卵在水中发育。以昆虫、蠕虫、小型甲壳类、蛞蝓等为食。多数对农业有益,有些种类可食用或药用。现存约3000种,分为无足目(如鱼螈)、有尾目(如大鲵、蝾螈)、无尾目(如青蛙、蟾蜍)。中国有200余种。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北方较少。 两栖纲脊椎动物亚门中的一个纲。生活史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陆生2种不同生活方式。心脏有2心房1心室。血液循环分大、小循环。体温不恒定。全球现有约3000种。分3个目:❶无足目动物全球约有170种,中国有1种; 两栖纲 两栖纲liangqigangAmphibia脊椎动物亚门的1个纲。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变态,或变态不显著。幼体用鳃呼吸,心脏1心房,1心室,具有侧线,无成对附肢,适于水栖。成体一般用肺呼吸,有5指型附肢。多数种类栖于陆上,少数种类水栖。皮肤裸露,有粘液腺,借以润湿皮肤,并有辅助呼吸作用。具有眼睑和瞬膜,出现中耳及鼓膜,适于接受空气振动传导的声波。心脏分两心房、1心室,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但不完全。体温不恒定。体外受精,水中产卵。现存的两栖类,约有近3000种,可分为无足目或蚓螈目 (如双带鱼螈),有尾目或蝾螈目 (如大鲵)和无尾目或蛙形目 (如蟾蜍、青蛙)3目,我国约有210种。 ☚ 矛尾鱼 无足目 ☛ 两栖纲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黄河流域的有尾目大鲵科有大鲵(娃娃鱼),系现存有尾两栖类中的最大者,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及青海等省的山溪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