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动脉导管未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arterial duct小儿出生1年以后,连接肺动脉总干(或左肺动脉)与降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仍没闭锁,称为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轻者可无症状,重者有乏力、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咳嗽、咯血;晚期肺动脉压增高出现紫绀与右心衰竭症状等。本病突出体征为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响亮的连续性的机器样杂音,占据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X线、心电图、右心导管等检查利于本病诊断。治疗: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动脉导管未闭系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期连接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仍未闭合,部分血液仍从主动脉直接流向肺动脉,使肺部血流量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手术结扎或切除未闭的动脉导管,以达根治。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arterial duct指主动脉峡部与左肺动脉间的动脉导管于出生1年后仍持续开放。患者可同时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患婴女性多于男性。主动脉血液持续不断地流入肺动脉,可加重心肺血管负担,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心悸、气喘、胸闷。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体动脉压差增宽。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协助诊断。宜手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为非青紫型先天性心脏之一。动脉导管位于肺动脉总干分叉或左肺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主动脉连接处。动脉导管出生后不久应关闭,若持续开放,则称动脉导管未闭。常见畸形为管形或漏斗型。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2%。高原地区发病率明显增高;母妊娠3~4月患风疹或胎儿有宫内感染者发病率也高。约15%患儿伴有心血管其他畸形,如室隔缺损、主动脉缩窄、房隔缺损及房室通道等。患者女性较男性高出3倍。未成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200g)或伴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者,约80%导管关闭延迟。 ☚ 房隔缺损 肺动脉狭窄 ☛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女性发病率较高。在胚胎期,动脉导管位于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起始处之间,将肺动脉与主动脉相连,是胎儿血液循环的正常通道,出生后自行闭塞,成为动脉韧带。根据统计,胎儿出生后2个月,88%的动脉导管完全闭塞,极大多数于一年内封闭,若持续不闭,则称动脉导管未闭。 ☚ 心血管异物 主动脉缩窄 ☛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病之一,为胎儿期连接肺动脉总干(或左肺动脉)与降主动脉的动脉导管于出生后未闭塞所致。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3。 动脉导管未闭时心脏大血管内血流情况示意。主动脉的动脉血经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肺动脉,与其中的静脉血混合 (与第8页正常者图比较)。 未闭的动脉导管较粗,分流至肺动脉血量大者,可引起肺动脉压轻度增高。少数病人可伴有肺血管阻力增高,而引起显著肺动脉高压,此时左至右分流反而减少或发生右至左分流,出现紫绀,并有右心室增大(图)。 本病症状随病变严重程度而不同,轻者可无症状,重者有乏力、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咳嗽、咯血等。少数发育不良。 最突出的体征是在左锁骨下或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响亮的连续性机器声样杂音,占据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收缩末期最响并可伴有震颤,向左上胸及背部传播。个别病人杂音最响位置可能在第一肋间或第三助间。婴儿期伴有肺动脉高压或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由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压力阶差发生变化,以致无连续性杂音,仅有收缩期杂音或无显著杂音。分流量较大的病人可有心脏浊音界增大,心尖搏动增强,心尖区有舒张期杂音(相对性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或分裂(但多被杂音所掩盖,不易听到),类似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周围体征如脉压增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和周围动脉枪击声等。少数并发显著肺动脉高压引起右至左分流的病人,可能仅在肺动脉瓣区听到舒张期吹风样杂音(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并有紫绀,此种紫绀在下半身较上半身更为明显。 X线检查可见肺充血,肺动脉影增粗和搏动增强,肺动脉总干弧凸出,主动脉结和升主动脉增大,左心房和左心室增大。左侧位片偶尔可见主动脉弓下端附近有未闭动脉导管小片钙化阴影。 心电图和心向量图检查可见三种类型的变化: 正常、左心室肥大和左、右心室合并肥大,后者常伴有肺动脉高压。如出现明显的右心室肥大,则为显著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左心室内径增大,二尖瓣活动幅度及速度增加。 右心导管检查的主要发现是肺动脉血氧含量较右心室高出0.5vol/dl以上,肺血流量增多,肺动脉与右心室压力可正常或略增高,心导管可能由肺动脉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肺动脉压显著增高者可有双向性或右至左分流,此时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未闭的动脉导管较细而左至右分流量少的病人,可用带有铂电极的心导管,放在右侧心脏各部和肺动脉,并吸入氢气,作氢稀释曲线测定,可在肺动脉处测得提前到达的曲线,到达时间短于4秒。 选择性主动脉造影可见主动脉弓显影的同时肺动脉也显影,有时还可显出未闭动脉导管和动脉导管附着处的主动脉局部漏斗状膨出。 根据典型的杂音、X线与心电图改变,可正确地诊断本病。但还需与其他引起心脏连续性杂音或来往性杂音的疾病,如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主动脉窦动脉瘤破入右心、冠状动静脉瘘、左胸壁动静脉瘘、左上叶肺动静脉瘘、心室间隔缺损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相鉴别。施行右心导管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感染性动脉内膜炎为本病最重要的并发症,病变位于肺动脉受左至右分流血液冲击处,对治疗反应一般较好。心力衰竭主要发生在年长而分流量大的病人,先左心衰竭,后右心衰竭。肺动脉显著高压可在早期或晚期出现,使分流逆转而发生紫绀。此外,肺动脉或未闭的动脉导管可能破裂出血。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许多病人无症状且寿命如常。但动脉导管粗大,发生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而有右至左分流者,则预后差。肺动脉或动脉导管破裂出血可导致突然死亡。 手术结扎或切断未闭的动脉导管,是根治本病的方法。未闭的动脉导管被结扎后约有10%的病人可重行畅通,故现多主张切断缝合。在目前条件下,除窗型病人外,手术治疗的危险性很小,故多数认为除非病人年龄已超过50岁,凡已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均应早期手术治疗。有心力衰竭或感染性动脉内膜炎者,在两者得到控制后亦可施行手术。显著肺动脉高压出现右至左分流有紫绀时,手术治疗对病人已无多大帮助,一般不主张手术。 发生在早产婴儿的动脉导管未闭可用抗前列腺素药物如消炎痛(每次0.3mg/kg)或水杨酸(20mg/kg,每6小时一次,共4次)治疗,可望动脉导管在24~30小时内关闭。并发动脉内膜炎而抗生素治疗不能控制者,也可考虑施行手术,术后继续用抗生素治疗动脉内膜炎可较易得到控制。 ☚ 心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窦动脉瘤 ☛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系最常见的血管畸形,女性较多见。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有管状型、漏斗型和窗孔型,后者较少见。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出生后动脉导管的平滑肌未能收缩,使肺动脉和主动脉相通,主动脉的血液经动脉导管向右分流,造成肺循环血量大增,体循环血量减少,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等,并可发生心力衰竭。 ☚ 法洛四联症 遗传咨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