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二)博物馆和考古所 (二)博物馆和考古所 陕西历史博物馆1991年6月正式建成开馆。该馆系根据周总理生前指示,由国家和陕西省在“七五”期间重点投资兴建的一所现代化博物馆。技术设施先进,功能齐全。馆址西安市大雁塔附近。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63平方米。馆藏文物160000余件,其中货币50000余件,青铜器37000余件,瓷器1800余件,唐代壁画450多块,玉器10000余件,陶俑2000余件,印章200余件,革命文物500余件。陈列大厅下建有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古墓壁画库,内存修复后的25座唐墓壁画1000多平方米。主要固定陈列为陕西历史陈列,展出面积6000平方米,展出文物3000余件。展出按序厅、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部分排列。史前部分中展出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十多万年前的大荔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周史部分中展出商周青铜器2000余件;秦汉史部分中展出我国最早有石刻文字的秦石鼓、最早最大的秦“瓦当王”、汉代鎏金大铜钟、石磨汉铜镜、汉鎏金银竹熏炉、西汉灞桥纸等; 隋唐部分中展出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复原模型,以及大量金银器,唐三彩、唐代丝绸、壁画、耀州瓷等。此外,还有临时专题陈列。如唐代壁画陈列,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以及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尚未完稿的《宫女图》等。 XQ 陕西省历史艺术博物馆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1981年筹备兴建。其前身为西安碑林。1938年成立碑林管理委员会,1944年改建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名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1955年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1年改现名。在原碑林基础上利用孔庙旧址建设。馆址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馆前部为孔庙原有建筑,后半部为碑林和新修建筑。馆设保管、陈列、群工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150多人。馆藏文物84000余件,以周、秦、汉、唐时代文物为主,尤以西周青铜器,秦汉砖瓦、汉唐石刻、唐三彩、唐墓壁画、碑石、陶俑和铜镜、金银工艺品藏品丰富。其中,扶风齐家村出土的有铭文的氏觥、方彝、盘、盉,泾阳高家堡早周墓出土的铜器群,三彩驼背乐舞俑、三彩仕女俑,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唐墓壁画,以及众多金银器等,都具有重要历史和文物价值。固定陈列包括历史陈列、石刻艺术陈列、碑林三部分。历史陈列又分“周秦汉历史陈列室”和“隋唐历史陈列室”。前者通过展出大批珍贵文物,反映了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历史; 后者展出唐三彩、金银器、壁画、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多种陶俑,反映了隋唐时代的繁荣景象。石刻艺术陈列展出东汉双兽面石像、唐蹲狮和犀牛、唐武士和菩萨以及《昭陵六骏》中的石马等巨型石刻,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8年(1090),现陈列从汉至清的字碑、墓碑1000多块,分布于六个碑室、六条游廊和一座碑亭。其中最重要的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的“开成石经”共114块、228面、650000多字。此外还展出唐欧阳询书《皇甫诞碑》、褚遂良书《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草书隋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唐怀素书《千字文》、张旭书《断千字文》,隶书汉《曹全碑》和《周易残石》,篆书唐李阳冰书《三坟记》等。该馆业务力量雄厚,重视研究出版工作,先后出版《西安历史述略》、《陕西省博物馆馆藏石刻选集》、《陕西名胜古迹介绍》等十数种研究专集和选集。XQ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是一个距今6000年左右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村落遗址。1953年发现,1954年至1957年进行了考古发掘。1957年冬建馆,1958年4月开放。馆址西安市灞桥区半坡路。总建筑面积5390平方米,村落遗址大厅为一座2500平方米的拱形建筑,四个陈列室面积1380平方米。馆设保管部、陈列部、群众工作部和研究室等业务部室。馆藏文物4000余件,大多数是从半坡遗址发掘出来的,少量为其他文化遗址出土,也有少量周、秦、汉、唐时代文物。主要陈列有: 半坡遗址陈列,遗址大厅原状陈列半坡原始村落一部分,房屋有早期的半地下室和晚期的地面木架建筑,有方、圆两种形状;半坡出土文物陈列,展出大量半坡人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和他们的艺术品; 原始社会发展史陈列,展出大量化石标本和原始生产工具,从而为研究生命的出现和进化,原始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解体,提供了实物资料。XQ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秦始皇陵东约1.5公里处。1974年3月起开始发掘,1975年国务院决定在原址建立遗址博物馆,1976年组成筹建小组,1979年10月建成开馆。馆址临潼县城东郊。1975年后在1号陶俑坑上修建了一座以拱形钢架为主体的卷棚式结构的半地下式展览大厅,大厅长230米,宽27米,高22米。馆占地面积600000平方米,实有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除展览大厅外,另有陈列室1384平方米。馆设陈列部、保管部、群众工作部、研究室等业务部室,有工作人员近300人。馆藏文物主要为秦始皇帝陵园陪葬坑的陶俑、陶马,以及秦砖和剑、戈、铍、矛、镦、镞、弩机等青铜器,另有秦半两钱和两辆铜车马。基本陈列有: 秦俑1号兵马俑坑展厅,兵马俑总数约在6000件以上,已发掘展出近千件,大小同真人真马相仿,排列为以步兵为主、战车相间的长方形军阵,东端为每列70人的3列横队,西端为一列侧翼部队,中间全部为面向东方排列、间有4马1车的38路纵队,气势壮观; 铜车马展厅,展出从陪葬墓中出土的两乘铜车马,每乘铜车,驾套4匹铜马,各有1铜驭官俑,大小相当于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秦俑辅助陈列室,展出秦兵器、秦俑雕塑艺术、秦俑坑建筑和典型的兵马俑等;友谊陈列室展出世界各国元首参观秦俑的活动情况,以及外宾赠送秦俑博物馆的礼品、纪念品等。秦俑2号坑保护大厅业已建成,大厅呈曲尺形,东西长134.20米,南北长106.25米,高14.5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1994年3月1日,经批准正式试发掘,并从是年10月14日起,边发掘,边展出。XQ 茂陵博物馆茂陵系汉武帝陵墓。茂陵周围有许多功臣贵戚陪葬墓。1956年成立茂陵文物保管所,1979年12月更名为茂陵博物馆。馆址陕西省兴平县南化乡茂陵保护区内,馆舍为仿汉建筑。馆设陈列研究、征集保管、旅游服务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50余人。馆藏茂陵及其陪葬墓附近发现的大量文物。陈列室展出精美的青玉兽面纹铺首,铜甑、铜熏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白玉猪,釉陶鸭,朱雀纹、龙纹、几何纹的空心砖,字纹、云纹瓦当等西汉文物。这里还陈列着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大型石雕作品,如《马踏匈奴》、《跃马》、《伏虎》、《卧牛》、《人与熊》、《石人》、《卧象》、《卧马》以及野猪、蟾、鱼、蛙等石刻,神态各异,技法高超。该馆还负责保护和管理茂陵及其陪葬墓。XQ 昭陵博物馆昭陵系唐代第二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1971年因建设施工对陵园区一些陪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1974年成立昭陵文物保管所,1978年正式建馆。馆址陕西省礼泉县烟霞乡。占地面积3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馆设接待组、保卫组、业务组和复制厂等部门,有工作人员50余人。馆藏文物3800余件,主要为昭陵陪葬墓及陵区出土的唐粉彩陶、唐彩绘釉陶、唐三彩、唐墓壁画、唐石刻、唐碑等。主要陈列为出土文物、雕塑绘画、碑石墓志以及陵区原状。该馆还负责保护和管理昭陵及其陪葬墓。昭陵墓距今已1300多年,在一座高山主峰上,山势陡峭,上下不便,人迹难到,目前尚未开挖,只能从远处眺望。XQ 乾陵博物馆乾陵系唐代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0年8月至1962年4月发掘唐永泰公主墓,1962年7月成立乾陵文物保管所并对外开放,1978年改现名。馆址陕西省乾县乾陵乡。占地面积4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平方米。馆设陈列、保管、群众工作、文物复制、旅游服务、资料室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120余人。馆藏文物1500余件,主要是乾陵陪葬墓及陵区出土文物,其中有三彩俑、陶俑、木俑,金、铜、铁、玉等器物,地面大型石刻和墓内石刻。在陪葬墓出土文物陈列中的珍贵文物有饮水马、彩绘铠甲马、三彩陶器皿、三彩骆驼等。唐墓壁画和石刻,代表了唐代绘画和雕刻的艺术水平。如永泰公主(武则天孙女)墓中的壁画《侍女图》,懿德太子(武则天之孙)墓中的壁画《建筑图》,章怀太子(武则天之子)墓中的壁画《马球图》、《出行图》等,都有极高历史和艺术价值。该馆还负责保护和管理乾陵及陪葬墓。乾陵建在海拔1050米的山峰上,前面依山势排列着大型石刻群,并有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由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楷书、高达6.3米的《述圣纪碑》和传说遵武则天临终遗言而建的高大《无字碑》。XQ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1956年4月筹建,1959年元旦开馆。原为西安事变后中共代表团设立的红军联络处,1937年8月22日正式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西办事处。馆址西安市北新街七贤庄1号。房舍为一式工字型粉墙青砖结构的10套院落,由东向西,整齐排列,建成于1936年,总面积150000平方米。馆设办公室、宣教部、资料陈列部等业务机构,有工作人员30余人。藏品主要为办事处在西安9年期间的各种实物、文献资料等。主要陈列有一号院复原陈列。一号院原是领导人居住、办公和统战科、秘书科、会计科、机要科、电台所在地,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林伯渠、彭德怀、叶剑英以及史沫特莱、斯诺、白求恩等住过的房间,此外,还有三号院辅助陈列,介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和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等的情况。XQ 延安革命纪念馆1950年6月成立筹建处,1958年成立延安革命博物馆,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合署办公,1959年开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故居,并在凤凰山麓新馆址举办革命文物展览,1969年开始在现址再建新馆,1972年落成开放。馆址延安市王家坪。占地总面积1 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734平方米。馆设陈列部、保管部、群众工作部、旧址部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100余人。馆藏文物35000多件,图书资料13000册,历史照片5500张。陈列包括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陕甘宁边区,培养革命干部,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七大”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争取和平民主、准备自卫战争,转战南北等11部分,展出文物1300多件,照片700多幅。馆属事业单位有:凤凰山麓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角; 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方,距城约5华里;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约15华里处;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南泥湾革命旧址,在延安东南90华里处。XQ 临潼县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79年建馆。馆址临潼县华清池东侧。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4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748平方米。馆设陈列部、保管部、群众工作部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近40人。馆藏文物4000余件,主要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和大型磨光石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秦代的大陶马、兵马俑和建筑构件,汉代的彩绘男女侍俑,唐代的彩绘俑和金棺银椁、释迦如来舍利宝帐等佛教文物。主要陈列有;碑石艺术室,陈列上迄北朝、下至近代的碑石、造像、经幢等珍贵文物25件; 周秦艺术室,陈列周秦文物300多件; 唐代佛教艺术室,陈列盛唐佛教瑰宝584件,其中有的文物为唐庆山寺出土的佛教文物,金棺、银椁、舍利宝帐等,均属稀世之宝。XQ 咸阳市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1961年筹建,1962年建成开放。馆址咸阳市中山街。馆舍系明洪武四年(1371)后所建孔庙。建馆时对原殿庑进行了整修,建馆后又新建展室及其它房舍60余间,现陈展面积800平方米。馆设陈列部、保管部、宣教部、技术部、学术委员会等业务机构,有工作人员60余人。馆藏秦、汉、唐时期历史文物12000余件,其中重要的有安邑下官钟、六斗铜鼎、陈爰金币、兰池宫错金银鼎、西汉白玉奔马、汉武马蹄金、盛唐缠枝纹蔓草鸳鸯金执壶等。固定陈列主要是出土秦汉文物及汉兵马俑。计有: 秦文物,通过大量秦兵器、统一度量衡工具和标准量器、陶铜生活用具及丝绸织品等陈列,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的实物纪录,其中修武府温杯,则反映了秦王朝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历史事实;秦宫1号遗址,为咸阳宫殿群中高台建筑遗址之一,由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房、窖穴等部分组成,相互联系为合理协调的建筑,体现了秦代建筑工匠的高度智慧,同时还展出大量砖、瓦、墙皮、地面、柱和金属构件、印字陶器等;西汉文物,主要有铁、铜生产生活用具和武器,陶制、玉制动物,钱币等,反映了汉承秦制、巩固中央集权、科学文化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事实; 杨家湾汉墓俑,该墓出土彩绘陶俑、陶骑马俑等3000余件,陶俑和陶马俑有大小两种并分多种色彩,姿态生动,对研究我国西汉初期的军事编制、贵族葬制、人物服饰和雕塑艺术,提供了可贵实物资料。XQ 宝鸡市博物馆综合性博物馆。1956年成立宝鸡市文物陈列室,1958年改现名。馆址宝鸡市金台观。馆设保管部、宣教部、保卫部、复制厂、办公室及北首岭文管所等业务机构,有工作人员30余人。馆藏文物22000多件,其中原始社会藏品有北首岭遗址出土的人面纹陶盆、鸟纹细颈瓶以及骨、石装饰品,武功县出土的陶龟壶、指甲纹壶、陶房模型等; 奴隶社会藏品以西周青铜器为主,著名的有何尊、虢中鬲、妄钟、矢仲戈、矢玉簋盖、艺簋盖等,以及玛瑙项练、玉器装饰品和各种玉制飞禽走兽等艺术品。主要陈列为宝鸡地区出土历史文物展览,展品中有青铜器、陶器等,其中宝鸡县杨家沟乡出土的带有长篇铭文的秦公钟和秦公鎛具有重要价值。XQ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59年、1972年两度筹建,1973年建成,1979年扩建并正式开放。馆址银川市承天寺。该寺分前、中、后三院,前院为参观游览区,古寺庙格局,南北两侧有四幢仿古式展厅,中、后院也为古建筑,古木参天,幽雅宁静。馆设办公室、陈列部、群教部、技术部、征集部、文物商店、西夏文物服务公司等部门,有工作人员近60人。馆藏文物10000余件,其中有出土于固原县雅儿沟汉墓中的松塔墨,出土于西夏陵区、重达188公斤的西夏鎏金铜牛,此外还有红军长征途经固原时赠给回族教主洪清国的“爱民如天”的锦旗等。固定陈列有: 西夏王国文物,展出一批从宁夏、甘肃、内蒙古陆续发现的西夏文物,尤以从贺兰山西夏陵园出土的鎏金铜牛、雕龙栏柱、西夏文碑具有代表性; 回族民俗文物,展出大批回族传统用具、清真寺建筑等; 宁夏革命文物,展出红军西征、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宁夏各地遗留的实物和文件,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宁夏的活动和宁夏和平解放的史实;宁夏历史文物,展出自原始社会至明代的历史文物400余件,反映了宁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该馆还编撰出版《西夏简史》、《宁夏文物述略》等研究专集、史料集10余种。XQ 固原县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88年建成开放,其前身为固原文物工作站。馆址固原县城关镇政府街西。占地面积近30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大楼为三层仿古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馆设陈列、保管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30余人。馆藏文物10000余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春秋战国时期动物纹牌饰、北魏北周彩绘陶俑等较多且富有特色。其中一级品80余件,著名珍品有鎏金银瓶、凸钉装饰玻璃瓶、青金石戒指、波斯银币、罗马金币、北魏漆棺画、北周及隋唐墓室壁画。基本陈列有: 固原历史文物陈列,生动反映6千多年来聚居在固原地区的民族部落和戎、羌、匈奴、敕勒、鲜卑、突厥、柔然、党项、女真、鞑靼、回回等民族同汉族在一起创造的文明;丝绸之路在固原,反映了固原在丝绸古道上的历史作用。同时,该馆还展出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动物标本、固原地区30年成就图片展。XQ 甘肃省博物馆为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53年筹备,1956年2月正式成立,现隶属甘肃省文化厅。其前身为始建于1939年的国立甘肃科学教育馆,1950年改称西北人民科学馆。馆址几经搬迁,1959年迁入现址新馆,坐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占地7公顷,总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有大型展厅13个,讲演厅一个,休息厅六个。馆设历史、自然、社建、技术、群工5部及文物复制厂、图书资料室等业务部室。其中历史、自然、社建三部各集保管、陈列、研究为一体,为该馆业务主体。全馆专业研究人员70余人,至1993年,具有高级职称者15人,中级职称者27人,初级职称者30余人,基本形成为甘肃文物和标本鉴定、保护、收藏及研究中心,出版、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现有正式藏品8万余件,文物约占三分之二,多为考古发掘品,包括新石器时代早晚期的彩陶,两汉时期的铜器、木器和纺织品,大量古代简牍,魏晋隋唐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经卷、西夏文字,宋元明清时期的彩绘绢画、服饰,以及古字画、玉器、瓷器等。其中重要藏品有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成组铜车马俑和铜奔马,具有极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竹木简牍,唐代舍利石函的银椁金棺,北宋淳化二年题记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巨幅绢画。馆藏自然标本较多,计16600余件,主要为甘肃动物、植物、矿物、古生物、古人类化石标本,其中有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标本,有植物珍品大肃草、鹅观草、麂茸等标本,有特大蛤蟆金块、银、铂、钯、铑、巨洮砚、鸳鸯玉等矿物标本,有和政对鼻角犀、庆阳五棱齿象、合水黄河象等古生物化石标本。此外,还藏有大量红军长征时期和地下党时期的革命文物,以及800余件民族文物和近代艺术品、民间工艺品等。现固定陈列有: (一)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陈列珍贵文物精品1100余件,集中展示了丝绸之路甘肃段出土的重要文物,尤以丰富、珍贵的远古彩陶、汉简、佛教艺术品为特色。(二)嘉峪关魏晋壁画墓,搬迁嘉峪关新城发现的第五号魏晋壁画墓,内部结构与原墓室相同,室内共展出壁画砖60余块。(三)甘肃自然资源,展出实物标本、模型1380余件,全面介绍了甘肃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交通、气候、水文、土壤和动物、植物、矿藏资源。(四)黄河古象,展出1973年在陇东合水县境内发现的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身长8米,肩高4米。距今约300余万年,因发现于黄河流域而定名黄河剑齿象。同时按照象类演化顺序展出不同地质时期各类实物标本、复制品50余件。(五)中国共产党甘肃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以大量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各历史时期在甘肃的活动和业绩。XQ 庆阳地区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76年成立。馆址西峰市大什字西口。与地区文化处、图书馆合用一幢大楼。博物馆用房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馆设田野考察、陈列展览、藏品等业务机构,工作人员10余人。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有古生物标本1600余件,以及大量仰韶、齐家陶器,周、秦、汉青铜器,各时期的铜镜、铜佛像,唐宋以来的瓷器、字画、皮影等。此外,还藏有历代古钱币6000多公斤。固定陈列有: 史前文化展览,展出本地区出土文物360余件; 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本地区出土文物226件; 古钱币展览,展出自商周以来历代古钱币和近现代货币、公债券等751枚(张);革命文物展览,展出红军长征和南梁政府、抗大七分校遗留物品70余件。XQ 南梁革命纪念馆1985年筹建,1986年建馆。馆址甘肃庆阳地区华池县荔园堡,占地面积33亩,从南到北有6大建筑。城堡的城门上有两层仿古小楼,纪念塔高34米,坐落在纪念馆中央。南梁,在甘肃省东部华池县陕甘宁边界的桥山山脉北段。1929年至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这里建立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11月7日在荔园堡正式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后将革命根据地扩展到18个县、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为经历长征的红军提供了立足点。纪念馆藏有南梁革命根据地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实物、图片、资料等。基本陈列为南梁革命历史展览,展出实物、照片百余件。实物包括政权象征物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印,当时用过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长枪、短炮、轻重机枪等武器,刘志丹用过的马鞍,留有烈士血迹和弹孔的包袱,当时新正县委的办公用品等; 照片中有烈士遗容等。纪念馆由习仲勋题“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城门楼上由陈云题“南梁革命纪念馆”,纪念塔由胡耀邦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XQ 平凉地区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79年成立,馆址平凉市宝塔院,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土木结构房舍30余间。院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明代宝塔,高33.5米,7级8面,楼阁式砖塔;宋代天圣铜钟,通高1.7米,口径1.14米,重3000多斤。馆设陈展等业务机构,有职工10余人。馆藏文物6700多件,其中书画藏品467件,历代皮影及民间工艺品2100多件,另有古钱币3吨。馆藏文物中包括古生代笔石化石,中生代鱼类和植物化石,第三纪和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和石器、骨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各类器物,西周至清代的文物中以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铁器、石刻造像为多并有价值。LB 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86年成立。馆址甘南州合作镇人民街90号。建馆初期使用州群艺馆房舍,后新建文物库房和办公用房,并有仿古碑亭一座。有工作人员10人。馆藏文物2000余件,古币3.5万多枚。其中有北魏振武亭侯鎏金铜印,唐菱花铜镜、 彩绘陶骆驼, 宋代 厮啰时期的蹼足祭器,元代棒棰罐、黑瓷,以及藏地佛像、藏族服饰、历代货币、革命文物等。馆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甘南文物展览占地面积284平方米,展出有关照片、地图、复制标语、统计表等250帧,红军遗物45件,复制品80余件,展示了著名的“俄界会议”会址、毛泽东在迭部县的居室、腊子口战役遗址、临潭县苏维埃旧址等。XQ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79年成立。馆址在临夏市红园路。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晚清隍庙大殿。馆设考古、保管、陈展等业务部门,有职工20人。临夏阔塬平川,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宜人类生存,古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600多处。馆藏文物3000余件,除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外,还藏有相当数量的古书画、玉器、瓷器、石器、骨器、铜器、古币、石碑、化石以及宋金时代雕刻墓砖等。其中许多藏品具有很高研究和鉴赏价值。馆设陈列地方特色浓郁。主要陈列有: (一)彩陶馆。精选展品325件,系统展示了当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马家窑、半山、齐家、马厂、辛店、寺洼文化类型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突出了“彩陶之乡”的特色。(二)穆斯林文物展。临夏有“中国的麦加”之称。通过宗教、生活用品和服饰工艺品、文化艺术品的陈展,介绍了以回族为主,包括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共同创造的穆斯林文化及特点。(三)金代砖雕展。通过大量砖雕作品的陈列,展示了临夏砖雕的高度艺术成就及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此外,馆内还有一座搬迁复原的金代砖雕墓室,对研究金代墓葬习俗和砖雕艺术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实物资料。XQ 天水市博物馆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79年筹建天水地区博物馆,1985年地、市合并后改称现名。馆址设在天水市秦城区伏羲庙内。该庙是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明代古建筑群。馆有陈列展厅4个,展览面积1139平方米。馆设考古、陈列等业务部门,有职工20余名。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宋、元、明、清的瓷器数量较多。珍贵文物有: 西周青铜爵、戚,汉代四神狩猎画像砖、陶钟,北魏北周造像,唐舍利碑、十一面观音,以及陶马、骆驼、天王俑、骑马乐伎俑,宋刻花龙柄瓷壶,清鎏金乌斯佛造像等。其中,初唐屏风式石棺床,精雕细刻山水、花草、亭台楼阁,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绘画艺术、民族音乐、服饰和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曾先后举办天水市近年出土文物展览、馆藏文物精品展览、馆藏丝绸之路文物展览、馆藏珍贵文物展览等陈列。XQ 定西地区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88年成立。馆址暂设定西地区文化处五六楼,有展室、库房、办公用房计150余平方米,工作人员4人。馆藏文物1000余件,历代铜质货币8吨。有石器、陶器、铜器、骨器、瓷器、书画、拓片等,以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青铜时代齐家文化红陶罐、汉代随葬明器为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9件。临时展室展出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文物250件,大体反映了定西地区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概貌。XQ 临洮县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57年建馆,其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民众教育馆。馆址临洮县岳麓山公园内。占地面积1568平方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馆藏文物7000余件,以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物较多,其中战国秦长城遗物,汉代铜、陶器,金代狄道县印、宋代画像砖、元代瓷器玉壶春瓶、清代《狄道县志》木刻印刷版(全套)等较珍贵。固定陈列有临洮县历史文物展览,展出内容为化石、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战国秦汉文物、铜铁器、瓷器、画像砖等,计约200余件。此外还举办古钱币展览、历代货币展览等。该馆还下辖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XQ 兰州市博物馆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84年正式建馆,其前身为兰州市文物管理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址兰州市庆阳路110号。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新建综合楼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馆设文物保管部、文物考古队、陈列展览部、群众工作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等业务部门,正式编制45人。馆藏文物13000余件,陈列的主要内容有: 兰州地区史前时期的各种文化类型陶罐,通过对生产、生活用具发展演进的排列,大致勾勒出史前社会发展的轨迹、中原与河西地区的文化联系;汉唐至明清时期,侧重反映兰州地区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兰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以及兰州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陈展重要文物有马厂文化彩陶鼓、西周青铜簋、东汉写字纸、唐三彩云头鞋、宋青瓷堆塑瓶、明肃王白瓷造像、永登连城土司盔甲及白衣寺塔出土的镂空金莲玉雕抱子观音铭文簪等。展品以本地区发掘和传世文物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建馆以来,曾举办中国历代货币展览、彩陶展览、兰州历史文物展览等十多次专题陈展。所属八路军驻兰办事处纪念馆,馆址在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157号。修复后的纪念馆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7平方米。馆藏文字资料430本,照片近千张,研究文章20万字,文物169件,举办八路军兰州办事处辅助陈列展览、中国共产党兰州党史展览等重要展览,出版《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专书,制作《革命的接待站 战斗的指挥所》专题电视片。XQ 武威地区博物馆地方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79年成立。馆址武威市北关西路25号。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2800件、文物标本千余件、钱币7万余枚,当地出土或征集,已被确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的有109件。其中比较珍贵的有属马厂类型彩陶提梁钵、汉代铜弩机、铜虎符、木简、鸠杖、四乳草叶纹镜、石雕摇钱树座、彩画灰陶盆、十二连枝铜灯和雷台出土部分车马俑、唐代垂拱三年石刻造像、唐木俑头像、西夏木缘塔、木板画等,古钱币中的“汉兴”钱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凉造新泉”是我国货币史上最早铸记国号和地名的方孔圆形钱币。馆藏文物在整体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研究古丝绸之路重镇一凉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社会发展提供了翔实资料。馆设历史文物、清代屏风、西夏文物3个陈展室,还多次举办馆藏古书画展、古钱币展、征集文物选展等。XQ 武威市博物馆1934年武威县设民众教育馆,收藏展览地方文物。新中国建立后,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保管所,于1983年正式建馆。馆址在甘肃武威城东南隅文庙内。占地面积25245平方米,建筑面积7420平方米。馆设保管、陈展、考古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30余人。馆藏文物41000多件,其中古籍图书24193册,明版藏经667卷、6309册,其它各类文物1万多件。此外,还收藏古货币137409枚,纸币3350余张,珠饰3580粒和一批尚未详细整理的藏文版佛经。这些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102件,善本图书1400册;一批汉、唐时期墓葬出土的木雕,堪称我国汉唐雕刻艺术的杰作; 汉简、丝、麻、草编织物、货币 “凉造新泉”、北凉佛塔、吐谷浑族的墓志铭、阮咸琵琶、西夏文佛经、唐卡、瓷器、金碗、银锭、西夏文货币、杨先声水陆画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尤其是西夏《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该馆固定陈列有武威简史陈列,以丰富的历史文物为主,辅以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生动系统地反映武威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概貌。此外还有石刻、书画专题陈列等。XQ 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馆址甘肃省山丹县城文化街。陈列新西兰友人艾黎捐赠文物3700余件和马海德捐赠的东汉博山熏炉。1982年5月建成,为中西结合式9间2层楼,占地1500平方米。陈列文物有甲骨文铭刻、明器、陶器、铜器、工艺美术品、雕塑、货币、度量衡器、舆服、玉器、乐器、瓷器、善本书、古代书画、家俱、近现代名人字画等,还有匈奴等民族的器物。它们大多是在丝绸之路沿线出土和收集的,如艾黎在山丹发现和发掘的12件四坝文化彩陶罐等。所藏唐人写经、匈奴歌伎铜人、波斯等五国人面箭镞饰物、北魏印度人形陶俑、西夏印章等,均十分珍贵。LB 张掖市博物馆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87年1月正式建馆。馆址张掖城西南隅大佛寺内。占地面积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79平方米。馆设考古,陈展等业务部门,职工20余人。馆藏文物万余件,以佛教经卷、陶器、古书画为多。珍贵藏品有:出土文物战国青铜麋鹿,汉代铜马、陶仓院、陶砚,西夏《黑河建桥敕碑》,波斯萨珊银币等; 经卷中明正统十年(1445)英宗皇帝朱祁镇敕赐大佛寺的北藏官板佛经共356种,685函,3584卷,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佛经之一; 明初由镇守陕甘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集士并用金粉书写的600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胜王经》、《报恩经》、《大唐西域记》等,集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 古书画中明代沈周的《花鸟扇面》、清康熙帝的《行书立轴》等均为传世珍品。馆设固定陈列有历史文物、古代字画、佛经文献等,开馆几年来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百余万人次。XQ 酒泉市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78年成立。馆址酒泉市东大街公园路56号。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展出面积1300平方米。馆设业务、安全保卫、办公室等部门,职工19人。馆藏文物3000余件,包括陶器1500余件,铜器500余件,书法绘画作品160余件,其它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2件、二级文物51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提梁罐、彩陶舞人杯、靴形罐; 有反映汉、晋、唐社会生活的画像砖、模印画像砖、彩绘模印画像砖、砖雕等,内容丰富,形态逼真; 有罕见的元代回鹘文碑,唐代汉、藏文经卷,汉铜镜、连枝灯等。这些文物为研究酒泉乃至河西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该馆固定陈列有酒泉市历史文物展览、酒泉市人文地志展览、酒泉古代农业发展展览。此外,该馆还兼管全市境内文物普查、鉴定、收贮和文物点的保护与维修工作,负责管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包括全国著名地下画廊东晋十六国壁画墓和唐代模印画像砖墓等。XQ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1988年建馆,馆址嘉峪关市新华南路。占地11312平方米,建筑面积2813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一座仿长城烽火台,长40米、宽16米,高12米,其上为垛墙和垛口,墙面用水泥勾画出长城巨型砖式样,造型新颖别致,气势粗犷恢宏,较好地体现了万里长城和我国西部建筑艺术风格。馆藏文物近1700件,书画百余件。重要的有长城文物,如汉代木简、石碑刻、长城工牌、腰牌、令牌、关照、长城砖、瓦当、脊兽、兵器、火药、服装等; 有新城墓葬出土的文物,如画像砖、丝绸、灰陶、棺板画等。主陈列伟大的长城,利用实物、图片、模型、文字版面等多种手段,以历代长城为主线,突出明长城和嘉峪关城,把“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历史作了系统介绍。XQ 敦煌民俗博物馆成立于1989年9月。馆址敦煌月牙泉风景区。新建民间堡坞庄园式复原建筑,占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建筑包括堡坞,由堡墙、堡门、女墙等部分构成。原是平旷地区居民用于防匪、防盗、防风沙的防卫建筑,俗称土围子; 庄院由前、中、后、偏院构成,分别为户主作坊区、生活区、住宅区。民间堡坞庄园的复原,为了解、研究敦煌民居古建筑提供了珍贵资料。陈列共分设信仰陈列、婚俗陈列、衣食起居陈列、土司陈列、义烈陈列、食俗陈列、作坊陈列、古老农具陈列、民俗体育及民俗活动陈列等9部分,多侧面全方位介绍和再现了古代敦煌地区的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XQ 青海省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86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 此前曾于1951年成立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7年成立青海省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撤销,1979年再度成立筹备处。馆址西宁市城东区共和路198号,原为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宅邸,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49平方米。馆设陈列部、保管部、宣教部、研究室等业务机构,有工作人员50余人。馆藏文物10000余件,包括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几大类。历史文物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汉唐时期的铜印、铜俑、铜镜、铜钟、碑刻、木俑,波斯银币,元代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和书画等。民族文物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吏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有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实物、青海籍抗日将领曾国佐的墓碑和朱德、班禅额尔德尼的题词等。主要陈列有: 青海历史文物展览,展品1000余件,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晚期青海地方历史的发展进程; 汉藏关系文物展览,通过大量展出文物,反映了从原始社会起当地文化同中原文化就有密切联系,说明自西汉以来历代中央王朝都在今青海羌人活动区设立行政机构,并进行有效治理。XQ 湟中县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85年成立。馆址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馆舍为一幢四层楼房,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馆设文物资料、文物修复、考古摄影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10余人。馆藏文物8000余件,其中一半为以该县卡约村命名的卡约文化陶器,另有汉墓出土的丝织品和釉陶器,明代五蝠捧寿黑玉磬等。固定陈列有湟中县历史文化展览,展品有古生物化石,有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有汉代釉陶博山炉、铜车马饰、陶仓、陶井、骨笄、铜镜、铜灯、丝织品。另在塔尔寺文物工艺品展览中展出一批精美银铜器、瓷器、景泰蓝和木雕、竹雕、玉雕、牙雕作品。XQ 哈密地区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88年成立。馆址新疆哈密市天山东路。馆设考古部、技术部、保管部、陈列部等业务机构,有专业技术人员15人。馆藏文物12000余件,其中以新疆青铜器时代至汉代的青铜器、彩陶器、服饰和古尸等藏品最为出色。馆设固定陈列有历史文物陈列、焉布拉克墓地出土文物陈列、五堡墓地出土文物陈列等,陈列面积近300平方米,展品700余件。该馆出版《哈密文物志》,发表一批学术论文; 协同有关部门在哈密地区调查发现25处古文化遗址,整理近千幅岩刻画; 发掘、清理500余座墓葬,出土大批文物。上述发掘、发现,为研究古代哈密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和科学依据。XQ 吐鲁番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90年正式成立,前身为吐鲁番地区文管所陈列室。现与文管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地区文物局。馆址在新疆吐鲁番市高昌路西侧,占地10亩。主体是一幢二层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馆设陈列部、资料室、文物队、警卫室等部门,有职工50多人。馆藏文物约5000件。以红色彩陶和素陶为代表的早期文化有着明显的地方特征; 大量的丝织品是丝绸之路上的典型文物,有锦、绮、绢、绨、染缬、纱、罗、刺绣等各类花样品种,常见的图案花纹有联珠圆圈中的对马、对鸭、猪头、孔雀、骆驼、鹿等等,十六国时期的共命鸟纹刺绣、唐代的花鸟纹锦等都是稀世珍品; 举世闻名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有契约、籍帐、官府文书、私人信札、随葬衣物疏、佛教典籍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资料。粟特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蒙古文等古代民族文字文书是研究少数民族史和民族古文字的珍贵资料。馆内基本陈列有吐鲁番地区历史文物陈列,分远古、高昌郡、高昌国、唐西州、回鹘高昌等五个时期,展出文物近300件。古尸厅陈列晋至唐时期的古尸五具,是人类学研究方面珍贵的人体标本。XQ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初建于1953年春,原址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朝阳阁; 1962年新馆建成,馆址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1号。馆舍为有浓厚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中心为高达30米的拱形圆顶,两侧和后部是南北展厅和中央展厅。馆设陈列部(含群工组)、保管部、研究室(含考古组、资料组)、技术部和办公室等业务部门,有工作人员110余人。馆藏文物50000多件。有新石器时代属于新疆原始社会末期的石器、彩陶,新疆制造的我国最早的棉花织物,大量古代丝织品,各民族古文字和汉文简牍文书,古代泥俑、木雕、石刻,绢画、银画、布画和绢花,面制点心、饺子、馄饨和带有花纹的馕,以及波斯银币、东罗马金币等。该馆还保存3200年前的完整古尸——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尸,1800年前东汉夫妻合葬古尸和唐代古尸,这些古尸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固定陈列有: 新疆历史陈列,从古人类化石到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文物陈列,生动展示了新疆社会发展的概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新疆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长达2000多年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以及新疆作为丝绸之路要冲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 新疆民族民俗陈列,形象地再现了新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回族、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达斡尔、锡伯、满族、汉族等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生产和文化,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风情习俗。该馆还编撰出版《丝绸之路》、《新疆历史文物》、《新疆博物馆》等著作。XQ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纪念馆1961年筹建,原暂定名“革命烈士纪念馆”,1965年改现名并正式开放。馆址乌鲁木齐市胜利路原1938年至1942年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旧址; 馆舍为一座具有中俄合璧风格的原私人住宅,始建于1933年; 庭院占地面积1539平方米,旧址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其中陈列面积520平方米。馆藏历史资料1266件、照片809幅、文物80件,文物中包括陈潭秋、邓发、毛泽民、陈基路等人的用物、批阅文件、会议记录和手稿。该馆对旧址作部分原状陈列,并举办辅助陈列,内容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新疆建立; 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援抗日前线; 共产党人对新疆各族人民的贡献; 忠贞不屈的革命战士。XQ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综合性地志博物馆。1990年2月建馆,与州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署办公。馆址库尔勒市人民广场南侧文教大楼。有展厅四个,面积400平方米; 展柜86个,展出文物约600件。固定陈列有: (一)查布呼沟文化专题陈列。查布呼沟文化是新疆第一个经大规模科学发掘而正式定名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是距今2800——2500年的一种以畜牧业为主、兼事狩猎为特征的地方文化。展出出土陶器、铜铁器、骨木器、石器等100件,其中带流罐和彩陶纹饰最富于特征。从时间上看,出土铁器与中原地区相当,甚至可能还要早一些。(二)历史文物与民俗文物陈列。展出石器、骨木器、陶器、金银玉器、铜铁器、佛教遗物、文书石刻、纺织品、古钱币和民俗文物等约450件,其中有距今3000多年前楼兰地区的细石器等,有中国首次发现的有动物图案或古代波斯文铭文的银器,民俗展品主要是近现代各民族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生活用具和服装首饰、武器等。(三)且末县扎呼鲁克墓葬专题陈列。展出干尸、陶器、骨木器、食物、纺织品等约50件(具)。该墓葬出土的干尸保存完好,毛织品丰富而有特色,是研究3000年前且末河流域居民经济生活、生产方式和人类学的珍贵实物资料。XQ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位于西安市雁塔路乐游街3号。始建于1958年,1970年以后与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合并,1978年重新恢复,属陕西省社会科学院,1984年划归省文物局。所内现设石器时代、商周、秦汉、隋唐和古文献古文字五个研究室,另有图书资料室、物理化学实验室、技术室、《考古与文物》编辑部以及配合基建工程的田野工作部等机构。又分别在咸阳、周原、凤翔、绥德、汉中等地设立工作站。近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通过西乡何家湾、南郑龙冈寺等遗址的发掘,从地层上进一步证明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汉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系列为李家村文化——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龙山文化。在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初步探明了城垣的轮廓,发现秦公陵园及大批的周秦小型墓葬,发掘了一组完整的春秋时期秦国的宗庙遗址,为研究古代宗庙建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咸阳秦都遗址,发掘了1号宫殿遗址,出土了一批壁画残片及大批的砖瓦建材。在华阴发掘了京师仓遗址,是研究古代仓制的珍贵资料。在陕北地区发掘了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遗址,以及东汉画像石墓。另外,还派人参加了秦始皇陵的考古调查及秦俑坑的发掘工作。历年来,该所除在文物考古刊物上发表许多田野考古简报和专题论文外,还编著了《陕西铜川耀州窑》 (1965年)、《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1979年)等专著。从1980年起,又主办《考古与文物》期刊,还不定期出版《考古与文物丛刊》。LL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兰州市西津西路3号。前身系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于1952年。1958年与甘肃省博物馆合并。1963年独立为甘肃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8年与省博物馆再次合并,成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1983年在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基础上正式成立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省博物馆分署办公。1986年正式更名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设史前考古研究室、历史考古研究室、简牍保护研究室、文物科技保护室、文物标本档案图书资料室、行政办公室等机构。全所现有工作人员45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3人,聘请外籍客座教授1名,中级研究人员16名,初级研究人员11名。本所负责甘肃境内的文物保护、考古调查和科学发掘工作。通过历次文物普查,发现不同时期古文化遗存共13388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000余处,充分显示了甘肃古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资源的优势。多年来,通过对陇东旧石器地点的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60多处。对泾渭河流域、西汉水流域、洮河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河西走廊等地的史前文化遗存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的大地湾一期、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以及铜石并用时期的齐家文化和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和周秦文化等遗存。重要的发掘遗址有: 秦安大地湾、王家阴洼、礼县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 临洮马家窑、武山石岭下、东乡林家、广河地巴坪、永昌鸳鸯池等马家窑文化遗址; 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广河齐家坪等齐家文化遗址; 玉门火烧沟、酒泉干骨崖四坝文化遗址和墓地; 永靖张家台、姬家川、莲花台等辛店文化遗址; 合水九站寺洼文化遗址; 永昌三角城、柴湾冈、西冈、永登榆树沟等沙井文化遗址和墓地; 灵台白草坡、甘谷毛家坪、礼县大堡子等周秦文化遗址和墓地。以上发现,展现了黄河上游河陇地区几种主要文化的分布范围和各自的文化特征。近年来,对甘肃境内的古代岩画、秦汉长城、河西诸石窟(除敦煌莫高窟)及陇东、陇中诸石窟等重要古迹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复勘工作。在敦煌马圈湾、悬泉、居延金关、破城子遗址、武威雷台、磨咀子汉墓、酒泉丁家闸、西沟、嘉峪关新城魏晋壁画墓、敦煌祁家湾五凉墓葬等,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和各类文物数万件。其中,敦煌悬泉遗址的发掘,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本所除在文物考古刊物上发表较多的田野考古简报和专题考古报告及论文外,先后出版了《武威汉简》(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合编)、《甘肃彩陶》、《敦煌汉简》、《居延新简》、《中国石窟·炳灵寺》卷、《美术全集·雕塑卷》、《甘肃石窟艺术雕塑》、《陇东石窟》、《河西石窟》、《酒泉丁家闸魏晋十六国壁画》、《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炳灵寺一六九窟》、《汉简研究文集》、《秦汉简牍研究论集》、《敦煌祁家湾》、《民乐东灰山》等专著。本所1991年和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在兰州联合主办了“91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LL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银川市利民街113号。成立于1986年10月。自成立以来,对本区范围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和发掘。主要有贺兰山岩画的调查,贺兰山西夏陵区的调查和8号帝王陵的发掘,西夏陵区108和101号陪葬墓的发掘,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吴忠关马湖汉墓的发掘,固原北周李贤墓的发掘,宁夏古长城遗址的调查,西夏文物古迹的调查,回族历史文物的搜集调查等。近年来先后编写了《宁夏文物述略》、《西夏陵区残碑粹编》、《宁夏长城遗迹》、《宁夏文物图录》、《宁夏古塔》等著作。LL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西宁市共和路99号。前身系青海省文物考古队,成立于1975年4月。1985年8月正式更为今名。50年代,青海省的田野考古工作由省文管会文物工作组负责,曾在兰青铁路沿线和柴达木盆地作过一些考古调查,对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及西宁附近的汉墓进行了发掘。1973年以来,先后发掘了乐都柳湾史前时期墓地、民和核桃庄、循化阿哈特拉等青铜时代墓地,大通上孙家寨汉代墓葬,又对龙羊峡地区和黄南州隆务河流域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共计发掘马家窑、齐家和卡约、唐汪、辛店文化的墓葬三千余座。其中尤以乐都柳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匈奴墓及海西都兰县热水第1号吐蕃墓等最引人注目。该所除在文物、考古刊物上发表一些田野考古简报和专题论文外,还编著出版了《青海彩陶》和《青海柳湾》(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合编)等重要论著。LL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附4号。前身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1962年精简机构时该所撤销,人员并入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成立考古组。1972年考古组人员又调到自治区博物馆,成立考古队。1979年新疆社会科学院成立,考古队人员调入该院,正式成立考古研究所。所内设研究室、技术室、资料室等业务机构。该所成立后,重点对天山以北广大草原地区、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吐鲁番盆地、罗布泊洼地、乌鲁木齐所属各县和东疆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对于北疆的昭苏、特克斯、新源、阿勒泰、尼勒克等地,南疆的帕米尔高原、疏附的阿克答拉、若羌的米兰、孔雀河下游的古墓地和罗布泊地区的古楼兰遗址,以及乌鲁木齐南山的阿拉沟和鱼儿沟古墓地、乌拉泊水库古墓地、吐鲁番晋—唐古墓群、哈密五堡水库古墓地都组织了重点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疆古代各民族的考古遗址及古墓群,为研究新疆各个时期的考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该所在科研方面,重点整理编写了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古墓发掘报告、楼兰古墓考古调查报告和吐鲁番出土墓志。另外,还参与《吐鲁番出土文书》的编辑整理工作。近年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新疆考古三十年》、《乌孙研究》等。LL |
☚ 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三)图书馆 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五)现代民俗 ☛ 00000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