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青釉壶
鸡头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越窑、瓯窑的新产品。基本造型是在罐或壶的肩上加上鸡头、鸡尾的造型,通过对器物口缘、颈部、把手等细部的艺术处理,比例关系和曲线的转折变化,使器物的形式富于生气与美感。早期鸡头壶是在盘口壶或罐的肩部,一面贴鸡头,一面贴鸡尾,头尾对称,鸡头实心,纯为装饰之用。发展至东晋,壶身变高,鸡头从肩头凸起,鸡为长颈高冠,水可从鸡嘴流出,实用与欣赏兼而有之。鸡尾也演变为实用的壶柄。东晋中、晚期,柄上端还饰以龙头,更富有装饰美。南北朝时,壶身加长,口劲加高,使造型更具挺拔之美。隋代的鸡头壶昂首挺颈,似引颈长鸣的雄鸡。此件东晋青釉鸡头壶,高20.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2.7厘米。壶洗口,细颈,圆腹,底凹进。肩两侧为桥形系,另两侧一侧有流,流作鸡头形,鸡冠高起,冠上刻有花纹。另一侧为曲柄,柄连于口、肩之间,柄上刻有线纹,肩部有弦纹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