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上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上计shàng jì

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户口、税赋等项计簿上报,称上计。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王维《送李睢阳》:鸾声哕哕鲁侯旗,明年上计朝京师。

上计

 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制度。早在战国时就已有上计制度,秦汉时继续沿用此制。两汉时,郡国太守在年终时派官赴京师上计。上计的内容为把郡国一年中所属各县的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记入“计书”,或称为“计簿”。地方官上计,县级由县丞代行;郡级由郡丞代行;东汉时改派地方官中较高的掾史代行。凡是入京执行上计的官吏称为“上计吏”,简称“计吏”。朝廷受计,一般由皇帝或丞相亲自接受计书,汉武帝就曾在甘泉宫接受过计书。朝廷根据计书对郡县官吏进行考核,有功者受赏,有过者受罚。各郡所上计书,最后归总在丞相府存档保存。此外,汉代的州刺史每年也必须向中央上计。地方官上计尽管时常舞弊,弄虚作假,但对于从上到下的层层督课,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上计

(一) 上报计簿。即年终将郡、县内户口、土地、赋税、盗贼、狱讼等能反映地方官政迹者逐项登录造册,遣吏上报,汇集朝廷。《后汉书·百官志五》:“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岁尽遣吏上计。”又:“ (属官) 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全唐诗》四七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 (二) 即“上计吏”。《后汉书·和帝纪》:“是岁,初复郡县上计补郎官。”李贤注:“上计今计吏也。” 《北堂书钞》七九引北魏阚马因 《十三州志》:“上计,古之诸侯之奏使,汉因之,号曰计偕。”

好计策

好计策

上术
好的计策和谋略:妙策良谋
好的计策和政绩:嘉谋善政
稳妥可靠的计策:不拔之策
深远周密的计策:深策
久安的计策:长策
巧妙的计策:巧计 妙计 良猷 巧的儿
 善策,妙计:良计 嘉虑
 神妙的计策:灵机
 一个关连一个的妙计:连环计
高明的计策:上策 上计 上算 上略 良策 良筹 长筹 谋野
最安全的计策:金石之计
极其周全的计策:万全之策 万全之计 万全之谋 万全之道
最好的计策:至计 至策
神奇高超的计谋策略:神机妙策 妙策神机
神奇高超的计谋和办法:神机妙术

☚ 各种计策   不好的计策 ☛

上计shàng jì

上等的计谋。《战国策·西周策》:“赵之~~,莫如令秦魏复战。”

上计

考绩制度之一。始于战国,盛行于两汉,终于唐代,前后实行一千多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战国的上计,是在法家“食有劳而禄有功”的理论指导下,各国普遍强调以军功作为考绩武官、赏功赐爵的根据;对政府行政官员,则仍以大计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时间为一年一次,考核内容主要是年度赋税收入和户籍增减情况。随着变法热潮逐步高涨,上计制度也逐步调整,商鞅又提出了十三数考绩规定。汉在承袭先朝上计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了考课的内容:一是户籍财政“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集(计)簿”。凡“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二是治狱惩盗。封建社会治狱的中心是治盗,因此盗贼多少就成为衡量政治清明昏浊的基本标准。当时有个治狱的上计报告,颇能说明问题:“考自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断狱殊死,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三倍有余。”三是边戍状况,主要是指边郡屯戍的赋税、收支财务数据,以及戍卒守边的情况。四为宗室名籍。并且逐步形成了三种形式、两大系列。三种形式是:(1)常课。每年年终,由郡国上计吏携带计簿到京师汇报上计;(2)大课。三年一大考,按考察的政绩状况决定黜陟;(3)会课。由丞相、御史二府逐一审核上计内容,并定出每个官员的考绩等第,即殿最。两个系列是:(1)长官课掾史,即公卿首相和各部长官(包括郡县令长),考核其属官、属吏;(2)逐级逐层考核,中央课郡,郡国课县。从上计形式看,前者系一种横向关系,即以各部门间进行的考察为主;后者属于纵向关系,是下级向上级汇报施政情况,并接受上级的考核。纵横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汉代一项独具特点的上计制度。由于上计制度是封建社会建立初期较为严格的考绩制度,对促进官吏清廉从政,为一代吏治良风的形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它的影响深远,直到唐代,郡县每年造计帐之事仍属于上计,只是其规模已远不如汉代所重。

上计

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政绩之法。战国时群臣须于年终将赋税收入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考核,称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户口、钱粮、垦田数等编写入簿,呈交郡、国,由郡守、国相汇编,以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东汉时郡国上计形式上虽归司徒总核,实际由尚书主持。

上计

best strategem;best way out;best thing to do
三十六计,走为~。(《南齐书·王敬则传》) Of all the stratagems,the best is to get away.(The Chronicles of the Qi State of Southern Dynasties)

上计shàng jì

官吏名,类似今天的统计、会计。《后汉书·孝和帝纪》:"是岁,初复郡国上计补郎官。"注:"上计,今计吏也。"

上计

年终考绩制度。始于战国,计指“计书”,即统计的簿册。统计的范围包括仓库存粮数,垦田和赋税数,户口数以及治安情况。《商君书·去强篇》说:“强国知十三数:竞(境)内仓口(仓库)之数, 壮男壮女之数, 老弱之数,官(官吏)士(学士)之数, 以言取食之数, 利民(靠谋利为生者)之数, 马、牛、刍(饲料)、槀(禾秆)之数。”此十二数,即为上计所要统计的数字。每年朝廷的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均须把一年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券”上,送至国君处, 国君把券剖分为两, 由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至年终,臣下须至国君处核报, 国君可以操右券来责成臣下。上计时由国君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考核结果官员成绩不佳者可当场收玺免职。高级官员对于所属官吏的考核,也采用同样办法。此外,上计时臣下还可以向国君推荐人才。秦汉沿战国之制实行上计制度,作为考核行政系统官员的具体办法。汉制郡县每年年终将管内的户口、钱谷、盗贼之数上报于上级官府。县令长上计于郡国守相,郡国守相上计于丞相。故令长受守相的考核,而守相则由丞相课其殿(下等)最(上等)。上计吏可以就郡国行政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 亦有被留任为中央官者。至魏晋南北朝仍有元会上计之礼,当时称为正月朔朝贺或称之为元会之礼。其中包含郡国计吏上计与朝廷班读诏书与计吏应对奏事及上寿宴饮作乐等仪制。参见“上计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