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折返激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折返激动 亦称“折返”、“折返运动”或“折返现象”。 指心脏内一个传布著的激动遇到单向传导阻滞后,又从另一途径逆向传回原处再次引起部分心肌的激动。折返激动的形成必须具备下列3个条件:(1)在解剖上或功能上具有不同的不应期而分开的环行“双轨”传导途径,即*折返通路;(2)传导途径的一部分具有单向传导阻滞:环行通道中应有部分组织出现单向传导阻滞,即只允许冲动沿一个方向上传导,对相反方向传来的激动则不能通过,即被阻滞,这样才能使激动在环形通道中作反复的循环运动;(3)传导途径的另一部分还必须有一个缓慢传导,这样激动在返回时,原来激动的组织才能脱离不应期而恢复应激性。 在折返激动中,如果折返一次,便为折返性早搏;倘若相邻部位存在著传导延缓或*可激性空隙,上述逆行折返激动有可能越过该部位组织的不应期,继续循环运动,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激动在快速型异位搏动或异位心律的发生机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除可分为*局部再激动和*循环折返激动外,还可分为*大折返和*微折返两种类型。当心脏中存在著许多微折返时,可在心房或心室形成扑动和颤动,此时若折返激动规则,可形成扑动,若不规则,则可形成颤动。 折返现象最早在1887年就被提出。Mayer在1906年首次在墨鱼的标本上用实验证实了折返现象。 1913年Mines在蛙的心房和心室标本的实验中,首次提出了反复心律和回搏(回波)的概念。1921年Boer提出了一次激动能引起多次收缩的想法。1929年Schmiff和Erlanger认为折返能引起折返性心动过速。1956年Moe提出了房室结双径路的概念,为连接区内折返提供了生理基础。 近十几年来由于细胞内微电极、希氏束电图和心内、外膜标测术的应用,折返学说不仅在动物实验,而且在临床上均得到证实,并阐明了许多心律失常,如各种早搏、早搏性心动过速,反复心律和反复心律性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等都可能是通过折返机制形成的。只要具备折返激动产生的条件,窦房结、心房内、连接区内、心室内或附加束等不同心脏部位,均可发生折返激动。 左图:连接区的折返。右图:浦氏纤维与心室连接处的折返。 注:暗区示出现单向传导阻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