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将中国革命推向新的高潮,中共中央根据敌我双方的变化和战局发展的形势,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大别山地区。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中共中央作了“两翼牵制、三军配合”的具体部署。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歼敌9个旅。8月7日起,又实行无后方作战,千里跃进大别山。此时,蒋介石才觉察到我军的战略意图,急忙调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但已无济于事。刘邓大军先后跨过陇海路,越过黄泛区,渡过涡河、洪河、汝河。27日又全部渡过淮河,28日到达大别山区。此后一个半月,陈(毅)粟(裕)大军、陈(赓)谢(富治)大军也分别到达豫皖苏、豫陕鄂地区。三军在江淮河汊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配合作战。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同时将大别山划分为豫东南、鄂皖、皖西、鄂东四个工作地区,分别成立工作委员会,开展地方工作。到9月底,刘邓大军共解放23座县城,歼敌正规军6000多人,地方反动武装800多人,建立17个县的民主政权。其中三纵在皖西先后解放了金家寨、六安、霍山、岳西、舒城、桐城、庐江、潜山、太湖等县城及广大农村,分别建立中共县委和县政府。10月上旬,敌第88师师部率第62旅与第48师、新7师对进,企图合击我第三纵队。三纵乘敌合击尚未形成之时,将敌第88师师部和第62旅包围在皖西的张家店。到10日拂晓,除第88师副师长张世光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或被俘。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首次取得全歼一个整旅以上兵力的胜利。27日,鄂东我军又在蕲春县高山桥地区歼敌12000余人。这两次胜利,对于刘邓大军立足大别山,开创大别山根据地有重大意义。同月,中原局决定撤销原四个工作委员会,并把大别山区划分为鄂豫、皖西两个区,分别成立区党委、行署和军区。11月初,刘邓首长将指挥部移到皖西太湖县刘家畈,并在刘家畈主持召开了部队高级干部会议。会议就我军的战略战术、贯彻党中央公布的土地法大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通过了皖西区党、政、军组织设置等项决议。11月15日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了中共皖西区党委、行政公署、军区,下辖四个地方委员会、专员公署和军分区。大别山根据地还普遍开展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参军支前的积极性。
我三路大军转战中原地区,把国民党90个旅以上的兵力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占国民党南线总兵力的二分之一以上。国民党急图解除腹心地区的威胁,于1947年11月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国防部长白崇禧任总指挥,实施所谓“总体战”,妄图压迫我军退出中原。11月底,白崇禧调集33个旅,开始全面围攻大别山根据地。为建立巩固的中原根据地,刘邓大军的司令部分为前、后方指挥所。刘伯承等率后方指挥所暨第一、十、十二纵队跳到外线作战,邓小平等率前方指挥所暨第二、三、六纵队坚持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12月13日至26日,陈粟、陈谢大军切断了平汉路、陇海路,造成威逼信阳、武汉之势。30日,我中原三路大军在确山地区胜利会师。经过半年的斗争,中原三路大军共歼敌195000人,解放县城100多座,建立了4个军区,26个军分区和各级民主政权,开辟了中原根据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中原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插上了尖刀,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