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公九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槐九棘/九棘/师臣/国师/维垣/傅君/亚傅

☚ 大叔   三槐九棘 ☛

三公九卿【同义】总目录
三公九卿三槐九棘
高官

高官

绂冕 达官(~贵人) 达僚 达仕重官 尊官 穹官 蝉冠 蝉冕 蝉珥 显仕 显官 显宦 通宦 通官 通阶 红顶 金绶 金珰 金张 衮衣绣裳
做达官的人:缙绅 搢绅
官位很高的人:三公九卿
称高官:卿(公卿)
称地位较高的官员:长吏
朝廷高官:槐岳
位高禄厚之官:美官
职位高而有权势的官吏和身份高贵的人物:王公 达官贵人 达官贵要 达官要人 贵人达官 都头异性
满座都是达官贵人:貂蝉满座 貂蝉盈座
职位显要的官吏和有名望的人物:达官闻人
职位很高、条件优越的官吏:高官美职
地位高而权势显赫的官吏:达官显贵 达官显吏 达官显宦 七贵三公 三台五马 金马玉堂 玉堂金马 玉堂金门
在朝的达官显贵:黻班
最高等的官吏:高官极品
显贵的官吏:贵官 缨簪 华使 华簪
众多的贵官:衮衮诸公
行政单位或军队的高级官吏:长官
古代分别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台(台鼎;台铉;三台) 衮(衮服;衮华;衮章;衮职) 三公 鼎槐
三公之任:台任
宰辅三公:鼎(~辅)
三公之一:太傅
三公九卿等高官:三槐九棘 九棘三槐
高位,高官:崇阶 峻秩
帝王手下年轻的最高官员:黑头三公 黑头卿相 黑头丞相
新近做高官的人:新贵
不干实事、平庸无能的高官:伴食宰相 伴食中书
(职位高的官吏:高官)

☚ 小官   大夫 ☛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sangong jiuqing

对秦汉中央官制的一种称谓。三公之设,始于周代,但所指说法不一。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认为周代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代不设周代三公,辅佐皇帝治国者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总揽行政事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掌图籍秘书和监察。西汉初承秦制,仍设丞相、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汉武帝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末年,废丞相、御史大夫,仿周制,建立三公,名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至此官有三员,名称三公,可谓名实相符。东汉因袭西汉之制,但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大司徒改为司徒,大司空改为司空,合称三公。光武帝为加强专制皇权,将实权全归尚书台,三公受制于尚书。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相专权,三公还要听命于外戚、宦官。三公制逐渐衰落下去。先秦文献中有九卿之说。秦始皇置奉常,掌宗庙祭祀;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民族事务;宗正,掌皇族、宗室名籍;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少府,掌山海池泽和皇室生活供给;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治宫室。当时无九卿之称,实际上这些中央事务机构也超过9个。汉初仍如秦,只是名称有所变更,如奉常改太常,郎中令改光禄勋,治粟内史改大司农等。后渐有九卿之称,而将九卿定为九个机构及其长官名称,则始于王莽。现一般以三公九卿概括秦汉中央官制。

☚ 琅邪刻石   郡县制 ☛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Sangong jiuqing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的高级官僚机构。三公九卿之名始于周朝,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以少保、少师、少傅、司空、司寇、司马、宗伯、司徒、冢宰为九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其中丞相又分左、右,是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全国军事首脑,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高级长官,主监察,协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之下设九卿,是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的总称,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卫尉负责宫廷守卫;太仆掌管皇室车马;宗正掌管皇族事务;典客负责招待少数民族首领来朝的事务;少府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宫廷手工业,为皇帝私府;治粟内史负责租税赋役和国家财政收支;廷尉负责刑罚。汉朝建立后,承袭了秦三公九卿制,只是在名称上稍有更改,如,汉丞相不分左右,汉初一度称相国,末年又称大司徒;太尉在武帝时曾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至于九卿,汉改奉常为太常;改郎中令为光禄勋;宗正在平帝时改为宗伯;典客在景帝时改为大行令,武帝又改称大鸿胪;治粟内史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武帝又改称大司农。其九卿的职责秦汉二朝无大变化。唐宋以后,三公之职尚被保留,但已无实权,九卿职任也逐渐变轻。

☚ 西汉   削藩策 ☛

三公九卿

古代辅佐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后泛指官位很高的人。 《尚书·周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中国古代若干中央政府高级官职的合称。习惯上把三个处在辅弼地位的官职称为“三公”,把九个部门的长官称为“九卿”。三公; 各代叫法不一,周代设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辅佐周王掌理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西汉时以丞相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以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并兼掌全国监察事务,以太丞掌全国军政,三者构成了对全国发号施令、管理国家的总枢纽,亦称三公。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唐宋以后仍有三公之官,但已是无实权的荣誉职务。九卿: 各代叫法亦不同,据古文经学家依《周礼》等书推测,周九卿为冢宰、司徒、仲伯、司马、司寇、司空、少师、少傅、少保。秦汉于三公之下设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将作少府(将作大臣)、中尉(执金吾)等官职,分管各部门事务,沿周代九卿之说,将太常至少府等九种官职也称为九卿,其所在官署也相应地称九寺。魏晋以后,因尚书逐渐成为宰相下面的部门长官,九卿之职渐轻。随后,九卿的名称也有变化。北齐改廷尉为大理,改少尉为大府。明改宗正为宗人府,废卫府、司农、太府,而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另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清代也有大小九卿之说,但实际上并无明确规定,一般不将六部尚书列为九卿。九卿所指何官,记载中很不一致。

☚ 宦官   三省六部 ☛

三公九卿sān ɡōnɡ jiǔ qīnɡ

泛指高官。公、卿: 均为古时很高的官阶。

三公九卿sāngōng-jiǔqīng

〔并列〕 三公,周为太师、太傅、太保;后为司马、司徒、司空;前汉即为大司马(丞相)、大司徒、大司空。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各朝代的名称和职司略有不同。总称高级官员。《汉书·王吉传》:“舜汤不用~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
△ 多用于封建时代官员。
【近义】三槐九棘。
也作“三九之位”。

三公九卿sān gōng jiǔ qīng

指封建王朝中掌握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三公:官名,周代有两说:一说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一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九卿:秦汉通常以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