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世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世说

商鞅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商鞅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认为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君书·开塞》:“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商鞅按照“定分”、“立禁”、“立官”、“立君”的次序,说明国家和法律的起源,并把国家和法律看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圣人”创造出来的。这与传统的天命观相比,在当时不乏为一种先进理论。但是对上世、中世、下世三个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不科学的。

三世说

212 三世说

儒家公羊派的政治史观点。西汉董仲舒首倡《春秋》分12世为3等,即“有见、有闻、有传闻”。东汉何休等进一步托为“三世”之说,略谓:“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 “至所见世,著治太平,……”清末康有为把公羊“三世”之义和《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大同和小康说结合起来,认为太平世即大同之道,升平世即小康之道,而由据乱世进至升平世,再进入太平世是社会进化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其变法维新,托古改制提供政治史理论基础。认为当时中国尚处“据乱世”,西方各国已进入“升平世”,所以必须维新变法,效法西方,“异日天下大小远近如一”,就实现了大同理想。

☚ 三统说   天理人欲 ☛

三世说

儒家公羊学派关于历史演变的思想。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东汉何休等托为三世之说,“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近代康有为托古改制,用历史进化论观点对公羊三世说作了新的解释。


三世说

儒家公羊学派的社会历史观。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西汉董仲舒将《春秋》记载的鲁国十二世分为三世,即“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世”是孔了亲自见到的;“有闻世”是孔子听人说的,“有传闻”是前人传述下来的。东汉何休以此三世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认为有传闻世是讲如何在“衰乱”中治理,有闻世讲如何进入“升平”,有见世则讲如何达到“太平”。近代康有为则把公羊三世说同大同小康学说相结合,认为太平世即大同之道,升平世为小康之道,从据乱世进至升平世再进到太平世是社会进化的规律。他以为中国当时处在据乱世,欧美各国则已入升平世。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通过变法维新,进入升平世,最后达到太平世。

三世说

三世说

汉儒公羊学派关于历史演变的思想学说。见于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该书卷一)“衰乱”、“升平”、“太平”为三世,何氏言“三科九旨”之第一科,即“张三世”。清末今文经学家康有为,结合《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说,乃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历史逐渐进化,最终走向“大同之世”的必经阶段。

☚ 三材   三邹子 ☛
三世说

三世说

指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与儒家公羊学派关于历史演变的思想。《商君书·开塞》:“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遂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认为儒家说的仁义道德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当今之世只有法治可行。儒家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春秋繁露·楚庄王》)东汉何休等托为三世之说,“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所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春秋公羊传解诂》卷一)近代改良主义者康有为托古改制,结合近代进化论观点与《礼运》所谓“小康”、“大同”,对公羊三世说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从乱世进入升平之世(小康之道),再进为太平世(大同之道),是社会进化的共同规律。并把三世比附为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等三种政治体制。认为当时的中国还处于乱世,而西方已进入升平世,所以必须学习西方,变法维新,以实现“远近大小如一”的“大同之世”。康有为的这种主张对于当时恪守“祖宗成训”,反对变法的封建顽固派,是有力的批判,在近代思想史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 三民主义   大众意识 ☛

三世说

春秋公羊派的历史时代学说。《公羊传》传者把《春秋》所记二百四十二年历史分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三阶段。“所见世”指《春秋》作者亲见的历史阶段;“所闻世”指《春秋》作者听到亲见者所述的历史阶段;“所传闻世”指所闻世以前的历史阶段。《春秋公羊传》卷一:“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 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东汉何休进而提出,《春秋》书中的昭公、定公、哀公时代为“所见者”,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时代为“所闻者”,隐公、恒公、庄公、闵公、僖公时代为“所传闻者”。并且认为,《春秋》一书对于三个时代史事的记述详略不同,愈往后,记事的范围愈广,记事愈详,这体现着孔子编著《春秋》的目的。“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襄乱之中,用心尚粗觕,故其内国而外诸夏。”“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春秋公羊传解诂》卷一)何休认为这也是《春秋》太义之一。清末康有为把《公羊传》的三世说与《礼记·礼适》的“大同”、“小康”之说结合,推演出据乱世、升平世(小康之道)、太平世(大同之道)之说,认为三世递进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共同规律。又定当时中国所处阶段为据乱世,西方各国所处阶段为升平世。从而作为学习西方、维新变法的根据。提出“异日大地大小远近如一”(《大同书》),共同进入太平世的世界大同理想。

三世说

今文经学公羊派关于历史发展趋势的学说。源于《春秋公羊传》。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又加以发挥。他把春秋以前的历史分为“所见”、 “所闻”、“所传闻”三个阶段。东汉何休进一步托为“三世”之说,即:“传闻世”为“衰乱世”;“所闻世”为“升平世”,“所见世”为“太平世”。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阐发“三世说”,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沿“衰乱”(康称为“乱世”)、“升平”、“太平”的顺序前进的,“愈改而愈进”,成为一种历史进化论(庸俗进化论);并注入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指认“乱世”为封建专制时代;“升平世”为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为民主共和时代,而当时中国应由“乱世”进入“升平世”,从而为其君主立宪的政治理论服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