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民生活
新中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下,河北农民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室不避寒的贫困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新的变化。到195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43元,比新中国成立前经济状况最好的1946年增加18.01元,增长38.8%。在口粮消费上,全省农民人均176.5千克,比1946年增长10.7%,其中细粮消费人均42.81千克,增长35.4%,细粮消费所占比重由19.8%提高到24.3%,提高了4.5个百分点。在副食品消费上,人均消费肉食1.16千克,增长15.4%;消费食油1.42千克,增长38.5%; 其他副食品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衣着消费上,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人均全年用布5.7米,增长20.5%。在用品消费上,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3.8辆,增加3.1辆,增长3.4倍。在住房上,人均1.08间,增长20%,其中砖房增长50%。在农民生活改善的同时,生产性支出也有所增加。到1957年农民的生产支出占到了19.3%,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农民的生产、生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从1957—1978年的21年间,河北农村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受 “左” 的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消费品长期短缺,波动较大。在1958—1978年间,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缓慢。1958—1961年,由于受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的错误影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严重减产,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农民消费的粮食、食油和棉布等生活必需品都大幅度减少,农民生活水平下降。1961—1965年,国家调整政策,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质量重新得到改善。然而,1966—1978年,受 “文化大革命” 的影响,农村经济基本停滞,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仅增加2.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每年仅增加1.6元。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为114.06元,比1957年增加49.63元,年均递增仅为2.8%;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5.02元,增加36.94元,年均递增仅为2.4%。在这21年间:
❶农民食品支出水平较低,1978年人均食品支出为62.97元,比1957年增加25.26元,年均递增2.5%;
❷衣着消费以棉布为主,1978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13.95元,比1957年仅增加6.62元,年递增2.9%;
❸住房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用于建房的支出为2.77元,比1957年仅增加0.12元,比1962—1964年的平均水平低46.1%;
❹用品及其他支出增速缓慢,1978年人均用品及其他支出为5.96元,比1957年增加1.97元,年递增1.9%,比1962年人均用品消费水平低41.5%。
1957—1978年,农民收入年均递增2.8%,比1957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还低,而生活消费的增长速度又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序列变化也错综复杂,这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年份,1957年消费结构序列为吃 (64.9%)、穿 (13.2%)、烧(7.4%)、用(6.9%)、住 (4.6%)、文 (3.0%)(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下同); 1963年为吃 (60.1%)、烧 ( 11.1%)、用 ( 10.5%)、穿 (9.4%)、住(5.8%)、文 (3.1%); 1978年为吃 (66.3%)、穿(14.7%)、烧 (7.7%)、用 (6.3%)、住 (2.9%)、文(2.2%)。1957—1978年,在农民消费总额中,生活消费品所占比重一直高居94.7%~97.8%之间,而吃和穿所占比重又一直在70%~80%之间,广大农民基本上是为生活而奔波,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微乎其微; 从消费结构序列变化可以看出 “烧” 的位置一直较为靠前,而且有的年份仅次于 “吃”,这种燃料比重超前,住和用比重滞后的现象,是由于1956年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后,全省盲目缩减玉米、高粱等的播种面积,导致燃料奇缺、柴草价格猛涨,在农民非此即彼的消费中,只好减少住和用支出造成的。总之,这一时期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增长非常缓慢,农民消费仍处于以满足简朴的物质生活为主的低级消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