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双调〕清江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双调〕清江引相思瘦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 一对相思的恋人,只因人为的阻挠,虽然隔墙而住,但却不能欢会相爱。高墙可以抵挡两人的幽会,“人间阻”可以隔绝两人的往来,但是两颗息息相通的心却是不能分开的。君不见,曲中的主人公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曲和对恋人的思念,竟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用笔尖蘸着露珠,将情诗题写在花瓣之上,然后让衔泥的春燕传递到情人的手中。 这是一首想象奇异而又别有意趣的描写男女恋情的小令,全曲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作品的开头两句:“相思瘦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这是全曲的第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中,作者点明了两个恋人所处的环境,以及苦苦相思的原因。作品一开篇便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形容憔悴的主人公形象,为什么主人公会如此愁苦呢?难道是他(或她)与心中的恋人天各一方,两地相思? 不,造成这种痛苦局面完全是人为的阻挠。主人公与心中的恋人并没有遥遥相隔,他们双方仅仅“只隔墙儿住”,但正是这一墙之隔,在人为的阻挠下,两个恋人只能是望“墙”慨叹,一对近在咫尺的恋人,却饱尝着相思之苦。他们真情相爱,两心相通,但却不能自由来往,倾吐心曲。这种咫尺天涯的相思比天各一方的相思更为痛苦,更加折磨人,因此主人公因相思而日渐消瘦就不足为怪了。读到这里,谁都会为主人公的愁苦和不幸一洒同情之泪,都会对那种人为的阻挠加以谴责和感到愤慨。 作者写到这里,笔锋陡然一转,描写主人公不畏人为的间阻,要将爱情的信息传递给自己的恋人:“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面对人为的间阻和高墙的阻隔,主人公并没有在这困境面前屈服,更没有失去对爱情追求的信心,他仍然是一往情深地眷恋着自己心中的情人。当他看到衔泥筑巢的春燕在高墙两边飞来飞去时,他突发奇想,要将自己的心愿题写在花瓣上,请来去自由的燕子带给高墙那边的恋人。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啊! 古人曾有鸿雁传书的故事,而在这篇散曲中,作者却让春燕传书,这真是别具新意。作者这一奇思异相是否受到南戏《京娘怨燕子传书》的启发,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须了解,因为这个问题无关宏旨,对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直接的影响。在这支散曲中,作者运用这奇妙的想象,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含义:第一,在结构上它与作品的第一个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在第一个层次中,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恋人“只隔墙儿住”,因此请春燕传书的想象十分符合这一特定的环境,而且,这样一连,便使得作品中的两个层次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试想,如果作者袭用鸿雁传书的典故,那么不仅造成了作品在结构上的断裂,而且还显得很荒唐和不合情理。第二,在感情发展上,它是全曲的重点。人为的间阻,高墙的隔绝,这些外在的障碍,不仅不能阻拦住爱情的发展,而且更加激发了主人公对爱情不懈地追求,他们之间的恋情,就象破土而出的春笋,不管外界的压力有多大,仍然是不屈不挠地生长。高墙和人为的间阻,只能限制他们身体的自由,而不能压抑爱情在他们心田中自由地成长。因此,主人公千方百计要将自己追求幸福爱情的信念传递给心上的恋人,于是,当他看到衔泥的春燕,便自然而然地想到要让它们传递情书(花瓣)。这种联想,其实正表达了主人公要与外部压力抗衡的心态。虽然,这种奇妙的联想多少带有一丝苦涩和无可奈何的情绪,但它毕竟能给王人公那颗被压抑的心带来极大的温暖和慰藉。而读者也可以从这种联想中,看到主人公那颗纯洁的爱心,感受到他对真挚爱情不懈追求的炽热感情。第三,有着鲜明的象征性。由于人为的间阻和高墙的隔绝,这对相爱的恋人不仅没有相会的自由,而且连正常的书信联系也不允许,“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既说明了人为的封锁是何等的严密,但同时又象征了这对恋人心心相印,感情深厚,那片题有情诗却不见字形的花瓣,是主人公心愿的寄托,当墙那边的恋人收到春燕递去的这一花瓣,一定会领略到主人公的一片深情,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能相见却又深深相爱的这对恋人,他们的心早已紧紧地连在一起了,象这样的爱情又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呢? 的确,为了冲破人为的阻隔,那衔泥的春燕不是充当了为这对恋人传递爱情信息的使者吗? 这绝妙的想象,也许正象征着作者那“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美好心愿。 这支散曲颇能反映乔吉散曲创作的艺术风格,全曲想象奇特,语言浅近,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后人曾根据这支散曲,作了戏剧化的加工,把它写入传奇《燕子笺》中,由此可见这支散曲在艺术上的成功和它所产生的影响。 〔双调〕清江引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爱情犹如生活中的美丽鲜艳的花朵,以它独有的形态体现着人类一种健康的感情。我国古代有多少富于才华的诗人,曾为之热烈地歌唱,使其成为历久不衰的主题。由于时代的风尚和作者个人的文学素养,及其特定心态的差异,诗家笔下的恋歌亦如当春的百花,万态纷呈。徐再思这首咏情曲,就以它的坦率、泼辣,真挚生动,语俗意新来显示作品的独创性,吟诵之后,自然留下很深的印记。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 。曲子开端毫无吞吐忸怩之态,大胆倾吐眷想情人的滋味。在词曲中描绘这种感受的警语佳句,比比皆是,不过“物理易穷,人情难穷”,丰富的感情必须要以多样化的手法来表现它。对此,人们喜欢援引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王实甫《西厢记》〔正宫·端正好·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来说明依据艺术通感的道理,把抽象的感情物质化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徐氏曲子又进了一步,以人陷入某种事物里的具体情境比喻相思之苦,这较前人单纯用物拟情,显得更有弹性和厚度,更耐人寻味。诚然,这与宛转附物,典重含蓄的言情方式也不同。它的妙处在于,由主人公自我体验的语气道出了人间相思的独特感受。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此曲新颖的文思,是诗人充分发挥创作个性的结果。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这是由“债” 字生发出来的议论。读者不难体会到,倘若一个人欠下外债,又无力偿还,归本付利的期限日益逼近,忧惴之状确如整天挑着沉重的愁情,压得透不过气来,闷得难忍难熬。用这描写无计消除的相思对人的折磨,可以说,诗人体察热恋中少女的心理活动是相当敏锐的,表现得也是相当巧妙的。任讷在《曲谐》中说: “以放债喻相思,亦元人沿用之意,特以此词为著耳。”把相思这种特殊复杂的感情活动比作负债,在元代散曲中确易找到。但各家笔路不同,绝无因熟生厌之弊。关汉卿〔双调·沉醉东风〕: “本利对相思若还不,则告与那能索债愁眉泪眼。”此句着重强调了相思债的独特性,它是不知怎样还,也是无法刨掉的愁根。乔吉〔双调·水仙子〕《为友人作》则以铺陈的笔墨,将相思比为负债累累的商店。“豫章城开了座相思店,闷勾肆儿逐日添。愁行货顿塌在眉尖,税钱比茶船上欠。斤两去等秤上掂,吃紧的历册般拘钤。”相思就如记在帐本上的笔笔债务,日积月累,委实负担不起啊。对照而言,徐氏曲篇的设喻,简洁利落,明白如话,恰似久苦于相思的少女当着情趣投合的伙伴在说贴心话。由此而知,诗人创作这样的曲子是有一定生活基础的,称得上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东山词序》)的好作品。这首短曲的谋篇技巧也不寻常,临尾深转一层,忽然别出新意,有似尽不尽之势,表现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期待和信赖。 徐再思是一位用词华美,精于写意绘景的散曲作家。但是此曲语言却朴实无华,全用口语,其表情笔法亦同别的篇章有很大区别。他的〔南吕·阅金经〕《闺情》:“一点心间,两山眉上秋。拈起金针还又休。”是通过外貌愁容、行为动作描写相思之痛。较为著名的〔双调·蟾宫曲〕《春情》着重刻画少女初恋的情态: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而本篇《相思》小令扣住题旨,不枝不蔓,只选取生活里人们熟悉的事物打一个比方,形容恋女的心境,真切入理,倍觉情痴动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