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齐桓晋文之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齐桓晋文之事》[原 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②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③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④也。无以⑤,则王乎⑥?”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⑦民而王,莫之能御⑧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⑨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毂觫(13),若(14)无罪而就死地(15)。”对曰:“然则(16)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17)有诸(18)?”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19)也,臣固(20)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21)。齐国虽褊(22)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23)于百姓之(24)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5)?王若隐(26)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7)焉?” 王笑曰:“是诚(28)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29百)姓之(30)谓我爱也。” 曰:“无伤(31)也,是乃仁术(32)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33)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34)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5)。’——夫子(36)之谓也(37)”。夫(38)我乃(39)行之,反(40)而求之(41),不得吾心(4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43)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44)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45),而不足以举一羽;明(46)足以察秋毫(47)之末,而不见舆薪(48)。’则王许(49)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50)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5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5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53),何以异(54)?”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55),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57),以及人之老(58);幼吾幼(59),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6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61)。’——言(62)举(63)斯(64)心加诸(65)彼(66)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67),然后知轻重;度(68),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69)之! “抑(70)王兴甲兵,危(71)士臣,构怨(7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73)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74)求吾所大欲(75)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76)不足于口与?轻暖(77)不足于体与?抑(78)为采色(79)不足视于目与?声音(80)不足听于耳与?便嬖(81)不足使令(82)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83):欲辟(84)土地,朝秦楚(85),莅中国(86)而抚(87四)夷也。以若(88)所为,求若所欲,犹(89)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91)与?” 曰:“殆(92)有甚焉(93)。缘木求鱼,虽(94)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95)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96)大,寡固不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97),齐集(98)有其—;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99)亦反其本[1]矣!今王发政施仁[2],使天下仕者[3]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4]皆欲藏[5]于王之市,行旅[6]皆欲出于王之涂[7],天下之欲疾[8]其君者,皆欲赴[9]愬[10]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11],不能进于是矣。愿[12]夫子辅吾志[13],明以[14]教我;我虽不敏,请[15]尝试之。” 曰:“无恒产[16]有恒心[17]者惟士[18]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19],无不为已[20]。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21]之,是罔民[22]也。焉[23]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24]民之产,必使仰[25]足以事[26]父母,俯[27]足以畜[28]妻子[29];乐岁[30]终身饱,凶年[31]免于死亡;然后驱[32]而之[33]善,故民之[34]从之[35]也轻[36]。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37]救死[38]而恐不赡[39],奚[40]暇[41]治[42]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43]反其本矣。五亩[44]之宅,树之以桑[45],五十者可以衣帛[46]矣;鸡、豚[47]、狗、彘[48]之畜,无失其时[4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50]其时[51],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52]庠序[53]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4]”,颁白[55]者不负[56]戴[57]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58]不饥不寒:然而不王[59]者,未之有[60]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强,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②得:能。③道:讲述。④未之闻:即“未闻之”。 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⑤无以:不得已。以,同“已”,止。⑥则王(wàng)乎:那么说说行王道吧。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⑦保:安。⑧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 没有人能抵御他。否定句代词为宾语时需提至动词前。莫,代词,没有人。⑨何由:由何,根据什么。⑩闻之胡龁(hé):“闻之于胡龁”的省略。胡龁,人名,齐宣王左右的小官。(11)何之:到哪里去。(12)衅(xìn)钟:祭钟。新钟铸成,杀牲涂血于其上,用以祭祀。(13)觳(hú)觫(sù):恐惧哆嗦的样子。(14)若:这样。(15)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16)然则:既然如此,那么。(17)识:知。(18)诸:之乎。合音兼词。(19)爱:吝惜,舍不得。(20)固:却。(21)诚有百姓者:的确有(对我误解)的百姓。(22)褊(biǎn)小:狭小。(23)无异:不要感到奇怪。异,形容词用如使动词,认为……怪异。(24)之:取消“百姓以王为爱”的独立性,使它充当介词“于”的宾语。(25)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彼,他们。恶,怎么,哪里。(26)隐:恻隐,哀怜。(27)择:挑选。(28)诚:到底。(29)宜乎:当然。乎,然,形容词词尾。(30)之:取消“百姓谓我爱”的独立性。(31)无伤:不碍事,没关系。(32)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33)之:舒缓语气的助词,不译。(34)远:形容词用如动词,远离。(35)他人有心,子忖度(cǔn duó)之: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见《诗经•小雅》的《巧言》篇。(36)夫子:先生。这里指孟子。(37)……之谓也:……说的就是……。(38)夫(fú):发语词。(39)乃:居然,竟然。(40)反:反过来。(41)之:它,指“仁术”。(42)不得吾心:“不得之于吾心”的省略。(43)戚戚:心动的样子。(44)复:报告。(45)钧:三十斤,古代重量单位名称。(46)明:眼力。(47)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非常纤细。(48)舆薪:整车的柴火。(49)许:相信。(50)功:与上句的“恩”系互文,同义。(51)独何与(yú):却是为什么呢。独,却。与,同“欤”,呢。(52)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被动。(53)形:表现,情况。(54)何以异:怎样区别。(55)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而跳过北海。挟,夹持,夹在掖下。太山,即泰山。以,而。超,跃过。北海,渤海。(56)为(wèi)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又说,指做按摩。(57)老吾老:前面的“老”是动词,指敬爱老人;后面的“老”是名词,指老人,长辈。(58)以及人之老:“以之及于人之老”的省略。把这种敬爱推广到他人的长辈那里。(59)幼吾幼:前面的“幼”是动词,指爱护孩子;后面的“幼”是名词,指孩子。(60)运:运转。(61)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的《思齐》篇。先给自己的妻子作表率,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刑,通“型”,作榜样,动词。寡妻,寡德之妻,谦辞。家,指卿大夫的采邑。御,治理。(62)言:说的是。(63)举:用。(64)斯:此,这样。(65)诸:之于。合音兼词。(66)彼:他人。(67)权:秤,这里用如动词,指用秤称。(68)度(duó):量尺寸。(69)度(duó):忖度,思量。(70)抑:或许,大概。(71)危: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陷入险境。(72)构怨:结怨。(73)快:痛快。(74)以:助词,舒缓语气。(75)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76)肥甘:形容词用如名词,指美味的食物。(77)轻暖: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既轻又暖的服装。(78)抑:还是。(79)采色:美色。采,同“彩”。(80)声音:音乐。(81)便嬖(pián bì):左右受宠爱的人。(82)使令:使唤。(83)已:同“矣”。(84)辟:开拓。(85)朝秦楚:使秦楚入朝。朝,使……来朝见。(86)莅(1i)中国:统治中原。莅,临,对着,引申为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88)若:你的。(89)犹:犹如。(90)缘木:爬树。缘,攀援,向上爬。(91)若是其甚:即“其甚若是”。意思是“它的严重性超过像你说的这样”。(92)殆:恐怕。(93)焉:于之。于,比。之,它。(94)虽:即使。(95)邹:当时的小国,在现在山东省邹县。(96)敌:抵御。(97)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一说,指九州。(98)集:会集,这里是总计的意思。(99)盖(hé):通“盍”,何不。[1]反其本:回到它的根本。本,指王道。[2]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3]仕者:当官的。[4]商贾(gǔ):做生意的。[5]藏:贮存 (货物)。[6]行旅:来往的旅客。[7]涂:同“途”,路途。[8]疾:恨。[9]赴:跑着来。[10]愬(sù):同“诉”,申诉。[11]惛(hūn):通“昏”,昏乱糊涂。[12]愿:希望。[13]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14]以:结构助词,可译为“地”。[15]请:请让我。[16]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恒,常、长久。[17]恒心:常心。这里指孟子所说的人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18]士:这里指有志之士。[19]放辟邪侈: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的事,没有不做的了。放,放荡。辟,通“僻”,指行为不正。“邪”同“僻”,“侈”同“放”都是互文,意思相同。[20]已:同“矣”。[21]刑:名词用如动词,加以惩罚。[22]罔民:陷害人民。罔,同“网”,罗网,这里用如动词,指张开罗网捕捉。[23]焉:哪。[24]制:规定。[25]仰:对上。[26]事:赡养。[27]俯:对下。[28]畜:养活。[29]妻子:妻儿。[30]乐岁:丰年。[31]凶年:荒年。[32]驱:驱使,督促。[33]之:往,趋向。[34]之:取消“民从之”的独立性,使它成为主语。[35]之:指国君。[36]轻:轻易。[37]惟:只,仅仅。[38]救死:“救己于死”的省略。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39]赡(shàn):足。[40]奚:何。[41]暇,空闲。[42]治,讲求。[43]盍:为什么不。[44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多。[45]树:动词,栽种。[46]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47]豚(tún):小猪。[48]彘(zhì):大猪。[49]无失其时: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期。无,通“毋”,不要。失,错过。时,这里指牲畜的繁殖期。[50]夺:侵夺,侵占。[51]其时:指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52]谨:形容词用如使动词,重视。[53]庠(xiáng)序:地方上的学校。殷代称庠,周代称序。[54]申之以孝悌(tì)之义:状语后置,即“以孝悌之义申之”。把孝顺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叮嘱他们。申,反复地开导。悌,善待兄弟。[55]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黑白相间。[56]负:背东西。[57]戴:用头顶东西。[58]黎民:百姓。黎,众。也有人认为“黎”应解作“黑”。黎民,就是黑头发的人,少壮的人。[59]王(wàng):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60]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 [译 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 孟子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因此后代的门生没有什么传闻,我也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谈,那就谈谈推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能够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用安定百姓生活的方法去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挡住您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百姓生活安定吗? ” 孟子说:“能。” 齐宣王说:“您根据什么知道我能呢? ” 孟子说:“我听胡龁讲:有一次,您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一条牛在殿堂下走过。您看到了,就问:‘这条牛牵到哪儿去? ’那人回答道:‘准备宰了去祭钟。’大王您就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像这样毫无罪过却走向被宰杀的地方。’那人回答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一只羊替换它。’不知有这么件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么回事。” 孟子说:“凭这样的心地就完全可以实行王道了。可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舍的,我却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呀!” 齐宣王说:“是呀。确实有这样误解我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舍不得一条牛?我就因为不忍心看到它那种瑟瑟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毫无罪过却拉向被宰杀的地方,于是用羊换下了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会了解其中的原因呢?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去送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可以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什么心理呢?我确实不是舍不得钱财才用羊换牛的,(经你这么一说,)老百姓说我小气是该当的了。” 孟子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正是个推行仁政的契机呀,(您之所以用羊换牛,是因为您) 见到了牛的可怜相而没有见到羊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他们的哀鸣,就不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远远离开厨房啊方。”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有心事,我能揣摩到它。’这说的就是先生您呀!当初我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却说不清我当时的心思。先生这么一说,我深有同感。这种心思之所以同推行王道,统一天下相契合,为什么呢? ” 孟子说:“假如观在有一个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完全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根羽毛;我的视力完全能够看清秋天鸟兽细毛的尖端,却瞧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木柴。’大王相信他吗?” 齐宣王说:“不信。”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动,因为没有用力气;整车木柴看不见,因为没有用目力;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安定,是因为大王不肯施恩啊。所以说,大王不能推行仁政统一天下,(其原因是)不去做,并非做不到啊! ” 齐宣王又问:“不去做和做不到的情况,怎么区别呢? ” 孟子说:“(要某人)挟着泰山跳过北海,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他)替老年人折树枝,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不推行仁政,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推行仁政,是属于为长者折根树枝这一类啊。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疼爱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疼爱别人的儿女: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可以运转在你的手掌中了。《诗经》中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进而治理好自己的封地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这种仁爱之心扩大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广施恩惠就完全能够安定天下,不能推恩可能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古代的圣君贤王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其他诀窍,只不过善于广施他们的恩惠罢了。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施加到禽兽身上,可是您的恩德竟没有施加到老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一切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王衡量衡量吧。” “难道王一定要发动战争,使士卒臣子去冒生命危险,去与诸侯结怨,然后才觉得心里痛快吗?” 齐宣王说:“不,我怎么会对这些感到痛快,我不过是想满足我的最大欲望。”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欲望可以说来听听吗? ” 齐宣王笑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山珍海味不够吃吗?是轻柔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美色看不够,悦耳的音乐听不够,宠幸的近侍不够使唤呢?(所有这些,)王的各位臣僚都能尽量提供给您,您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并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所谓的大欲便可以推想到了:(您是)想扩大领土,使秦、楚都来朝贡,成为中原的霸主而镇抚四方的异族。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就如同爬到树去抓鱼呀!” 齐王说:“有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只怕比这更加严重啊。爬上树去捉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后患;然而采用您的这种作法,想满足您这样的欲望,(而且)尽心尽力地去做,到头来肯定会灾难临头。” 齐宣王说:“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和楚国作战,王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楚国胜。” 孟子说:“既然如此,那么力量小的必定敌不过力量大的;人少的必定敌不过人多的,弱的必定敌不过强的。普天之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诸侯国共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合计起来也不过九分之一,要以区区的一份土地的力量去降服其他八份,这与邹国想同楚国对抗有什么两样?大王为什么不回过头来从根本上做起呢?如果大王如能颁布政令实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人都想侍立在大王的朝堂上,(天下的)农夫都想耕种在大王的田野里;(天下的)商人都想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里,(天下)来往的旅客都想通行在大王的道路上,(天下)所有痛恨自己国家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倾诉衷情。如果真能这样,谁能够抵挡您(统一天下)呢?” 齐王说:“我这人糊涂,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希望先生帮我实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不聪明,还是想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保有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只有士人才做得到;至于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便也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假如失去了生来就有的善良之心,就会放荡不拘,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等到他们陷入了法网,然后再进而惩处他们,这就等于坑害他们。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可以做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确定百姓有足够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上足够赡养父母,下足够养育妻儿,(赶上)好年成丰衣足食,(赶上)坏年成也不至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识理从善,走上正路。这样,老百姓就很容易听命于您了。观在的君王所确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供养父母,下不够抚育妻儿,(赶上)好年成生活一年到头都很困苦,(赶上)坏年成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样一来,就仅仅想保住性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暇去讲究礼义啊!大王如果要推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它的根基上来呢;每一家给五亩宅地。让他们在周围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使失去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都有肉吃了;每家分给一百亩田地,不要侵占他们耕耘收获的农时,那么,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就不会头顶肩挑地在道路上劳碌奔波了。老年人穿丝绸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一步,)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鉴 赏] 这篇政论文孟子反复劝诫齐宣王放弃霸业,奉行王道。论述爱护人民,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是实现统一天下的根本方法。然而既没有抽象的说教,也没有板着面孔的批评,而是通过生动、浅显、妥贴的比喻,通俗易懂的事例,运用气势充沛的语言,针对齐宣王的心理,或因势利导,欲擒先纵,或开门见山,对症下药,或旁敲侧击,迂回逼近,逐步深入,从而取得完全说服对方的效果。 文章充分显示了孟子善辩的特点。孟子在论辩中善于把握主动权,撇开无益的话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议论的范畴。他擅长借题发挥,从很小的话题,引出一番大道理。例如,齐宣王以羊易牛,本是一桩小事,但孟子却借此发挥,点出齐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足以王矣”,不仅替齐王解了嘲,而且说得他“于我心有戚戚焉”。运用巧妙的譬喻来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也是孟子常用的论证方法。他为了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个论断,连续使用了两组比喻。他先让齐宣王承认“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情况是荒谬的,接着提出:“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紧接着指出,这就如同“一羽之不举”,是不用力,“舆薪之不见”,是不用明一样,可见“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从而得出“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然后再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同“为长者折枝”作比较,进一步分析齐宣王不推行王道属于不愿意“为长者折枝”一类,“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层层剥笋,说理十分透彻而有逻辑力量。 为了加强论辩的力量,孟子常使用对偶、排比的句式,使文章具有一种逼人的锐气。比如为了说明施行“仁政”可以天下无敌,孟子说:“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一句接一句,如江潮滚滚而来,极富于鼓动性,说得齐宣王心动神驰,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愿望。 篇中也有一些简练传神的描写。比如孟子追问齐王的“大欲”是什么,齐王“笑而不言”。活画出一心想实行霸道的齐王虽想说却又不敢说的窘态。 字数:9308 [作者及作品简介] 《孟子》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②、晋文③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④桓文之事者,是以⑤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⑥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⑦民而王,莫⑧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⑨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⑩?’对曰:‘将以衅钟(11)。’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12),若(13)无罪而就(14)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5)?”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16)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17),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18)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19)知之?王若隐(20)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21)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22)也,是乃仁术(23)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4)也。” 王说(25),曰:“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26)我乃(27)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28)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29)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30),而不足以举一羽;明(31)足以察秋毫(32)之末,而不见舆薪(33)。’则王许(34)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35)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36)保(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40)?” 曰:“挟太山(41)以超北海(42),语(43)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4),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5):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46)于寡妻(47),至于兄弟,以御(48)于家邦。’——言举(49)斯(50)心加诸(51)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52),然后知轻重;度(53),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54)王兴甲兵,危(55)士臣,构怨(56)于诸侯,然后快于心(57)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58)不足于口与?轻暖(59)不足于体与?抑(60)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61)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62)土地,朝(63)秦楚,莅(64)中国(65)而抚四夷也。以若(66)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67)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68)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69),齐集有其一(70);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71)亦(72)反其本(73)矣。今王发政施仁(7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75)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76),天下之欲疾(77)其君者,皆欲赴愬(78)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79),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80),明以教我。我虽不敏(81),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82)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83)。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84),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85)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86)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87)。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88),奚暇治(89)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90)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9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92),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93)庠序(94)之教,申(95)之以孝悌(96)之义,颁白(97)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齐国国君。 ②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 ③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齐桓公、晋文公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④道:称道。 ⑤以:同“已”,停止。 ⑥王(wàng):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⑦保:安。 ⑧莫:代词,没有人。 ⑨胡龁(hé):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⑩何之:到哪里?之,往。 (11)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12)觳觫(hú sù):形容牛临死时恐惧颤抖的样子。 (13)若:如此。 (14)就:走向。 (15)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16)爱:吝啬。 (17)褊(biǎn)小:狭小。 (18)无异:不要感到奇怪。异,对……感到奇怪。 (19)恶(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0)隐:痛惜,哀怜。 (21)择:区别。 (22)无伤:没有妨碍,等于说没有关系。 (23)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24)庖厨:厨房。 (25)说:通“悦”,高兴。 (26)夫:句首助词。 (27)乃:这样。 (28)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29)复:禀报。 (30)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相当于现在的15公斤。 (31)明:视力。 (32)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密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 (33)舆薪:整车的柴。 (34)许:相信,认可。 (35)独:相当于“究竟”,副词。 (36)见:表示被动。 (37)不见保:没有受到安抚。 (38)王(wàng):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9)形:表现。 (40)何以异:怎样区别? (41)太山:即泰山。 (42)北海:渤海。 (43)语(yù):告诉。 (44)为长者折枝:对长辈弯腰作揖。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45)“老吾老”四句:前一老字,作敬爱解。前一幼字,作爱抚解,皆动词。 (46)刑:通“型”,作榜样。 (47)寡妻:正妻。 (48)御:治理。 (49)举:拿,拿起。 (50)斯:此,这样。 (51)诸:“之于”的合音,兼词。 (52)权:用秤称。 (53)度:用尺量。 (54)抑:难道,岂,副词,表示反诘。 (55)危:使动用法,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 (56)构怨:结怨。 (57)快于心:心里痛快。 (58)肥甘:肥美甘甜的食物。 (59)轻暖:轻而且暖的衣裘。 (60)抑:还是。连词,表示选择。 (61)便嬖(pián bì):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62)辟:开拓。 (63)朝: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 (64)莅(lì):临,统治。 (65)中国:中原地区。 (66)若:如此。 (67)殆:恐怕,可能。 (68)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一带。 (69)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礼记·王制》:“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70)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古代计算面积是截长补短加以计算。集,会集。 (71)盖:通“盍”,何不。 (72)亦: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语气。 (73)本:指王道。 (74)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 (75)商贾(gǔ):商人。 (76)涂:通“途”,道路。 (77)疾:憎恨。 (78)愬(sù):同“诉”,控诉。 (79)惛(hūn):不明白,糊涂。 (80)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81)敏:聪慧,通达。 (82)恒产:人民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产业。恒,常。 (83)惟士为能: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士,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84)放辟邪侈:指放荡、邪僻和过分的事。辟,通“僻”,邪。侈,过度。 (85)罔:同“网”,用网捕捉。陷害、坑害的意思。 (86)制:制定,规定。 (87)轻:轻易,容易。 (88)不赡(shàn):不足。赡,富足,充足。 (89)治:这里是讲求的意思。 (90)盍:何不。 (91)无失其时:指不要错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 (92)勿夺其时:不要耽误他们的农时。夺,使丧失,耽误。 (93)谨:认真对待,重视。 (94)庠序:泛指学校。 (95)申:反复陈说。 (96)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97)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 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如此没有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您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本来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确实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别怪百姓认为你是吝啬的。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有些道理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被杀的哀鸣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是远远地离开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理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挟着泰山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对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及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难道您要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患;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地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么工夫来讲求礼仪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他们的生产季节,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须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字数:7127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70-180页.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齐宣王问曰(1): “齐桓、晋文之事(2),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3 ,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4)。无以,则王乎(5) ?”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 “保民而王(6),莫之能御也(7)。” 曰: “若寡人者(8),可以保民乎哉?” 曰: “可。” 曰: “何由知吾可也(9) ?” 曰: “臣闻之胡龁曰(10):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11) ?”对曰: “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13),若无罪而就死地(14)。”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15) ?”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6)。”’ 不识有诸(17)?” 曰: “有之。” 曰: “是心足以王矣(18)!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9),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20)。齐国虽褊小(21),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2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3)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4),则牛羊何择焉(25) ?” 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26)!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7)。” 曰: “无伤也(28),是乃仁术也(29),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30)。” 王说曰: “《诗》云(31):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32)。’夫子之谓也(33)。夫我乃行之(34),反而求之(35),不得吾心(36);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38)?” 曰: “有复于王者曰(39): ‘吾力足以举百钧(40),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41),而不见舆薪(42)。’则王许之乎(43)?” 曰: “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44),而功不至于百姓者(45),独何与(46)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47);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48),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49),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50),何以异?” 曰: “挟太山以超北海(51),语人曰(52):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53),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54),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55),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56)。《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57)。’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58)。故推恩足以保四海(59),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60),无他焉(61),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62),然后知轻重; 度(63),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64)。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65),危士臣(66),构怨于诸侯(67),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68)。” 曰: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69) ?” 王笑而不言。 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70)?轻煖不足于体与(71)?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72)?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73)?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曰: “否,吾不为是也。”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74): 欲辟土地(75),朝秦、楚(76)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7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78)。” 王曰: “若是其甚与(79)?” 曰: “殆有甚焉(80)。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 “可得闻与?” 曰: “邹人与楚人战(81),则王以为孰胜?” 曰: “楚人胜。” 曰: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82),方千里者九(83),齐集有其一(84);以一服八(85),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86)! 今王发政施仁(87),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8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8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90),皆欲赴愬于王 (91),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 “吾惛 (92),不能进于是矣 (93)!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94),惟士为能。若民(95),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96),放辟邪侈(97)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9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99),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100),乐岁终身饱(101),凶年免于死亡(102);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103)。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04),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105),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106),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107),勿夺其时(108),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09) ;谨庠序之教(110) ,申之以孝悌之义(1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12)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1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1)齐宣王: 姓田,名辟疆,公元前320—前301年在位。(2)齐桓: 齐桓公。晋文: 晋文公。事: 称霸的事。(3)道: 说。(4)未之闻:即“未闻之” 。(5)以: 同“已” ,停止。无以: 不肯停止。(6)保:安抚,爱护。(7)莫之能御: “莫能御之” 的倒装。(8)若: 象。(9)何由:根据什么。(10)臣: 孟子自称。胡龁(he): 齐宣王的近臣。(11)之:往,到……去。(12)衅钟: 古代新钟铸成之后,杀牲取血,涂抹孔隙设祭,叫“衅钟” 。(13)觳觫(hu su): 恐惧战栗貌。(14)若: 似这般。就: 走向。(15)然则: 那么就……。(16)易: 替换。(17)识: 知道。诸: 兼词,之于。(18)王(wang): 称王。(19)爱: 本为爱惜,这里有吝啬的意思。(20)然: 是的。诚: 确实。(21)褊小:狭小。(22)无异:莫怪。(23)恶(wu): 何,哪里。(24)隐: 怜悯,不忍。(25)择:选择。(26)心: 念头。(27)宜乎: 该当。(28)无伤也: 没有损害,不要紧。(29)术: 途径。仁术: 行仁政的途径。(30)是以: 因此。远:远避,远离。庖厨: 厨房。引申为宰杀牲畜的地方。(31)《诗》:《诗经》。此处所引为《小雅·巧言》。(32)忖度(cun duo):揣测衡量,推测。(33)夫子: 指孟子。……之谓也: 说的就是……。(34)夫:语助词。乃: 如此。行: 做。(35)反而求之: 反过来再去探求我这种行动。(36)心: 意思,思想。(37)戚戚: 心有所动貌。(38)合:符合。(39)复: 报告。(40)钧: 三十斤。(41)明: 指视力。察: 看清楚。秋毫: 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其端很细。末: 尖端。(42)薪:柴。(43)许: 相信,同意。(44)恩: 恩德,恩惠。及: 达到,施及。(45)功: 功德,政绩。(46)独何与: 偏偏又是什么缘故呢?独: 单,偏。(47)为(wei): 因为。(48)见保: 被爱护,被安抚。(49)故王之不王(wang): 所以大王你之所以尚未称王天下。(50)形: 指外在的表现。(51)挟(xie): 夹在胳膊下面。太: 同“泰” 。超: 跳过,跳越。北海: 指渤海。(52)语: 告诉。(53)长者: 老人。折枝: 按摩躯体。枝: 同“肢” 。(54)老吾老: 敬爱自己的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用。(55)幼吾幼: 爱护自己的幼子。前一个“幼” 字作动词用。(56)运: 运转。(57)刑: 同“型” ,作“示范”解。寡妻: 此指国君的正妻,谦语。御: 治。家邦: 家和国。(58)斯: 此。(59)推恩:推广恩德。四海: 指称天下。(60)大过: 远远超过。(61)他: 别的,其他的。(62)权: 权衡。(63)度(duo): 度量。(64)物皆然,心为甚:这句意思是: 对于东西尚且都需如此衡量一下,对于人的思想就更需要加以衡量了。(65)抑: 还是。甲: 甲衣。兵: 兵器。(66)危: 使……受危害。(67)构怨: 结仇。 (68)大欲 〔鉴赏〕在先秦散文中,孟子的文章以博辩宏伟、气势纵横独树一帜。《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系统地阐明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学说,充分表现出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沉雄豪宕、波澜壮阔的气势美。孟子是战国中期具有“浩然之气”的思想家。北宋古文家苏辙赞美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原因是,“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齐桓晋文之事》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针对现实,居高临下。孟子和齐宣王的关于王霸道的论辩,事关如何统一天下,是当时社会矛盾在思想界的一个强烈反映。战国中期,“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征伐为贤”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国在威王时曾两次大败魏军 (前353,桂陵; 前341,马陵),在宣王时又破燕都(前314),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然而,诸侯大国的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的攻伐兼并,造成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魏国,“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梁惠王》上); 在齐国,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梁惠王》下)。针对这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孟子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高瞻远瞩,独倡王道,意在适当满足人民过安定生活的愿望,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发展生产,以求长治久安,天下统一。这也是本篇立意的依据和出发点。孟子曾从十几个不同的侧面向齐宣王进仁义之言,而仅此一次抓住了机会大做贵王贱霸的文章。这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而且在古代政治思想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十分痛恨霸道。他认为: “五霸者,先王之罪人也;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告子》下)齐宣王自不例外。孟子真理在握,在这类骄奢淫逸的君主面前,他具有“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尽心》下)的气概。以上两个方面,成了他居高临下的精神优势,加上他那善于因势利导的机智,使他始终掌握这场论辩的主动权,这是文章理直气壮的前提。 二、论点深刻,论据雄辩。孟子针对现实矛盾,提出了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总论点,并从王道可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王道何为(富民,教民)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这些观点正是孟子仁政学的核心。在孟子的这些论点面前,齐宣王暴露出爱牛而罔民的假仁、好战 “大欲”的不义。孟子仁民、富民、教民的主张,虽有空想的成分,但在后世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却有权威性的影响。“性善论” 的哲学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本篇论题的基本理论论据。我们固然不赞成这种美化统治阶级本性的唯心主义偏见,可是也要看到它是针对统治阶级中的“民贱” 思想提出的。它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所以又有积极意义。在此次论辩中,孟子用它来剖析事例,批判了齐宣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错误,论证了 “推恩” 的可能性与意义,“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的祸害,使齐宣王理屈而屡陷困境。同时,孟子又援引多种比喻婉言晓喻,发出警告,列举虐政罔民、民不聊生的事实进行指斥,又使齐宣王难以置辩,不得不听取“发政施仁” 的种种意见。可见这些论据是雄辩的。 三、论证严密,步步紧逼。议论文的气势,还要靠论证富于逻辑力量。齐宣王是一个拥有实力的好战分子,要用王道折服他,很不容易。理不能不说透,又不能锋芒毕露,刺激过强; 否则,“王变乎色” ,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就达不到宣传的目的。孟子图全胜而不求速胜,以纵而后擒、诱而入套之法,渐次张开论证的逻辑之网,最终将论敌严严实实地罩住。对于敌论,在局部,他分割包剿,各个击破,逐城夺取; 在总体,他边破边立,步步紧逼,穷追不舍。论辩一开始,齐宣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攻来,孟子敏察其意,虚与委蛇,避开其锋芒而又亮出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的总论点。他由以羊易牛的故事推演出齐宣王有“不忍” 之心,肯定他有行仁政的基础,又以 “百姓皆以王为爱” 讽之,暴露其不肯“推恩” 的错误,并引譬取喻,证明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接着引征经典,论证“推恩” 的意义与“不推恩” 的恶果,然后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 “大欲” ,证明这正是“不推恩” 的原因; 并经设喻类比,证明对“大欲”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这样就从根本上驳倒了齐宣王的霸道思想。紧接着,以一组假言判断推出“发政施仁” 、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引得齐宣王表示有意图王,随即从分析“恒产” 和“恒心” 的关系入手,总提“富民” 、“教民” 的必要,进而阐述具体内容,并紧扣总论点,以双重否定判断作结。这种发扬蹈厉、无懈可击的逻辑阵势,若雄劲之军长驱大进,一路斩关夺隘,扫荡得痛快淋漓,遍插起猎猎旌旗。 四、通篇一贯,曲折起伏。本篇章法,适应表达复杂内容的需要,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顺理成章。所以文章浑浩流转,虽湮畅百变,而其气若一。全文紧扣论题,分别从有基础,有可能,有必要,有办法等四个部分,以层进式步步深入地论证求霸有害,施仁无敌。这样,不仅各个局部的内容都密切环绕中心,在文字上也前后贯通,首尾呼应。例如: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是心足以王矣”——“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其若是,孰能御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技巧之一。王道与霸道总携全局之比。从开头以羊易牛引出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到“不为”与“不能” ,邹人与楚人,直到结尾“明君制民之产” 与 “今也制民之产” 等等,对比层叠展开,起到突出矛盾、揭示本质、阐明意义的作用,又收取章法错综开合回旋之功效。另一方面,论证的层次段落随文意而迭起迭落,善行善止,渊然而留以蓄势,沛然飞泻而冲腾。总之,本篇构思与表现,正如唐朝李德裕所说: “鼓气以势壮为美” ; “气不可以不贯” ,而“势不可以不息” ,宜“如川流迅激,必有回洑逶迤,观之者不厌” (《文章论》)。 五、简约清畅,灵活多变。孟子遣词造句,文约事丰,词微意显。认识的深刻和表达的精密,每有“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 (孙樵《与王林秀才书》)处。本篇的论断,不仅论题概括精湛,分论点和断语也简洁显豁。通篇以记言说理,叙事取喻凝练传神,分析推断精辟确当又不乏含蓄委婉之处。如虚词的运用,“非” 、“否” 、“不” 、“勿” 、“诚” 、“可” 、“必” 、“皆” 之类,使判断恰如其分;“无已” 、“然则” 、“是以” 、“故” 、“而” 之类,承转自然;“何” 、“恶” 、“奚” 、“岂” 、“焉” 之类,缘事理而发问;“乎”、“哉”、“也”、“与”、“矣”之类,因情调而助结。凡此种种,取于心而注于手,使语意清畅雄健。本篇句法灵活多变。简短者每句一二字,若清露滴梧;繁丰处妙语连翩,似鼓角齐鸣。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又兼用叙述、说明、抒情,语势富于变化。句子的语气类型陈述、疑问居多,杂有祈使、感叹,且随和衬用虚词,语气抑扬顿挫自然。散化与排偶交错,或如漫流汤汤,或如惊涛拍岸。如此疏密相宜,洪细相关,缓急相济,徐疾相得,使语言节奏快畅淋漓,生出错落连绵的波澜。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的深沉雄辩的思想,刚正豪壮的情感,回环激荡于字里行间,行文如源源江河,冲风激浪,汹涌澎湃。正如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的: “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字数:7625 张维新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05-113页. 《齐桓晋文之事》 散文。见《孟子·梁惠王上》。原无题,本题是后人加的。这篇文章记述的是孟轲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轲首先借齐宣王不忍以牛衅钟一事指明是“仁”,然后进一步指出齐宣王不是不能行王道,而是不愿行王道,在此基础上,孟轲阐述了王道的理论和实施仁政的办法。全文通过辩论和比喻的方法层层推进,进行说理,铺张扬厉,气势不凡,表现了孟轲辩论时善设机巧、引人入彀的特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