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王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王勃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上任的诗。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友情为重的心声,成为千古名句。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别友之处,次句写友往之地。长安城在三秦的拱卫之中,“三秦”指陕西一带广阔的地区,“五津”指长江在蜀中一段的五个渡口,用来指代蜀州。城阙,显示了都城的巍峨;风烟,流露着迷茫。一个“望”字,将两处连结,既表明两地相隔遥远,又瞻念着友人的前途。同时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上文的自然发展。“离别意”点明题意,以“同是宦游人”缓解友人的伤感。自己也是宦游在外的人,是客中送客。为宦之人岂能都安居家乡,丈夫四海志,兼济天下人,宦游应视同平常。诗人以一“同”字与友人共担离别之苦,以“宦游”寓鼓舞友人前行之意,使两者间的感情更加贴合。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出地表现了朋友间的亲密友谊不受空间的限制,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和近邻一样。这句诗可能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出,但更具有概括力,更富人生哲理。海内、天涯,言相隔遥远;而知己、近邻则说距离很近。关键在于“知己”,两心相通,两情相合,便身远也心近。这比劝慰友人不要怕远涉他乡,不要怕山长水阔来得有力。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文且予生发。颈联实际上已针对友人的惜别作了理性上的开导,结句则进而具体地加以说服。不要在“歧路”间,学那临别洒泪的儿女态。歧路,在此既指临别处的多路分岔,也隐喻“儿女沾巾”即为心志的歧路。如果沉溺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中,而不敢去闯荡风烟弥漫的江湖,那就误入了歧途。这一送别词,给友人拨正前进的方向,给远行的宽慰和振奋十分有力。

这首诗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像卢纶《送李端》“故园衰草遍,离别自堪悲”,韦庄《衢州江上别李秀才》“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等的辛酸之声,而振响着昂扬之音,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趣盎然,所以一直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知己难得,应该珍视,已成为历代人的共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王勃 - 可可诗词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王勃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在初唐的文坛上,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四杰”。他的诗反映生活比较广阔,胸襟旷达爽朗,语言精美工致,声调圆转和婉,基本上扫除了六朝以来浓艳堆垛的恶习。王勃存诗不多,却有显著的成就,因为“四杰”的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标志着新旧交替的过渡,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先看题目:少府,就是当时的县尉,掌一县的治安。之,到;之任,到任、赴任。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作者那时在长安,他的姓杜的朋友从长安外放到蜀州去做县尉。从长安到蜀州路途遥远,是相当难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然要写一首诗送送。既然写诗,就要写出一点东西来,倾诉出一点独特的感受来。这首诗没有落入俗套,它以爽朗乐观的基调发抒了送别挚友时的复杂情绪,表现出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开头两句: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宫门前的望楼叫做阙。辅,护持,夹辅。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三秦是承汉初的旧称。项羽曾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所以叫三秦。城阙辅三秦,是城阙以三秦为辅的意思。五津,指杜少府所在的地方。长江自湔(jian)堰至犍为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合称五津,都在四川。这句是说,遥望那四川省但见风烟缥缈而已。

这两句,前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后一句点出行人要去的地方。这就交代出送友人去蜀州的主题,眉目十分清楚。当然,这两句写得很含蓄。假如直说:我送别你在这长安城,你要到那四川去当县尉,这就索然无味了。现在这样写,传神地摹画出两个老朋友恋恋不舍,一会儿望望长安城阙,一会儿翘首远方风烟缥缈的蜀州,分手时的神情动作都带了出来。另外这两句,一句写近景气魄雄伟,长安古城以偌大个秦地来辅护,境界很壮阔;一句写远景,写得又十分贴切,远景在风烟之中,穷目力所不能及,这里借风烟烘托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心情。

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诗人这样安慰他的朋友:你为了做官的缘故,从长安远去蜀州,而我为了做官的缘故,从山西来到长安,大家都背乡别友有着同样的感触。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情感一致来慰藉朋友,借以减轻他孤身远行引起的悲愁情绪。

五、六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诗人进一步申明自己的看法:朋友分手,固然感到情绪低落,悲惨凄切,可是知心朋友是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的,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象近在咫尺一样。曹植在他的《赠白马王彪》诗中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但这两句更为凝炼、概括。

最后两句是说:我们不要象小孩子和女子似的,在分手的路上让眼泪沾湿了袖巾。

整首诗写出了两人友情的真挚不移,并且表露了诗人浩阔的胸怀,远大的志向。这样来劝别远行的人,自然会使他精神开朗,意气高昂。从文字风格上看,则是壮阔明朗、朴实严整,使人自然地觉得它有一种健康壮实的艺术美,这是那种意识低下、感情虚伪的宫廷文学所绝对没有的。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王勃 - 可可诗词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唐·王勃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任职时送友人杜少府到蜀州上任的诗。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友情为重的心声,成为千古名句。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别友之处,次句写友往之地。长安城在三秦的拱卫之中,“三秦”指陕西一带广阔的地区,“五津”指长江在蜀中一段的五个渡口,用来指代蜀州。城阙,显示了都城的巍峨;风烟,流露着迷茫。一个“望”字,将两处连结,既表明两地相隔遥远,又瞻念着友人的前途。同时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上文的自然发展。“离别意”点明题意,以“同是宦游人”缓解友人的伤感。自己也是宦游在外的人,是客中送客。为宦之人岂能都安居家乡,丈夫四海志,兼济天下人,宦游应视同平常。诗人以一“同”字与友人共担离别之苦,以“宦游”寓鼓舞友人前行之意,使两者间的感情更加贴合。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出地表现了朋友间的亲密友谊不受空间的限制,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和近邻一样。这句诗可能从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化出,但更具有概括力,更富人生哲理。海内、天涯,言相隔遥远;而知己、近邻则说距离很近。关键在于“知己”,两心相通,两情相合,便身远也心近。这比劝慰友人不要怕远涉他乡,不要怕山长水阔来得有力。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文且予生发。颈联实际上已针对友人的惜别作了理性上的开导,结句则进而具体地加以说服。不要在“歧路”间,学那临别洒泪的儿女态。歧路,在此既指临别处的多路分岔,也隐喻“儿女沾巾”即为心志的歧路。如果沉溺于个人的悲欢离合中,而不敢去闯荡风烟弥漫的江湖,那就误入了歧途。这一送别词,给友人拨正前进的方向,给远行的宽慰和振奋十分有力。

这首诗有别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像卢纶《送李端》“故园衰草遍,离别自堪悲”,韦庄《衢州江上别李秀才》“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等的辛酸之声,而振响着昂扬之音,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趣盎然,所以一直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知己难得,应该珍视,已成为历代人的共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