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行路难》 - 唐·顾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行路难》 - 唐·顾况

[唐]顾况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行路难”原是乐府《杂曲》名,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伤;唐代诗人多有借此题抒发情怀的。顾况以此为题,则主要是抒发自己交友之难的感慨,倾诉“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的悲愤。

诗歌首先回顾自己一生交友的体会。作品为此运用了两个比喻,即“担雪塞井”和“炊砂作饭”,来叙说自己一向对朋友尽力相助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朋友毫不见情而徒劳无功的实际效果。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不惮其劳的尽力之态;炊,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不厌其烦的尽心之情。然而,结果如何呢?就象以雪塞井和以砂为饭一样,诗人的力气白费了,诗人的心意白丢了,并没有换得朋友一丝一毫的情和谊。接着,作品将这两个比喻的含义归纳起来,总结一生交友的体会和感慨:“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前一句是对“担”和“炊”的概括,后一句是对“空用力”和“岂堪食”的提纯,从而将两个比喻中的具体意象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凝聚为情感的喷涌。对于诗人来说,这一结论是痛苦的,悲惨的,然而,又是真切的,客观存在的。确实,如果相识和结交的是那种欲壑难填、翻云覆雨甚至投井下石的朋友,那倒是不如不相识、不结交的好。诗人的痛诉,对后人应该有所启迪。

交友结果如此,这不得不令诗人深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诗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慨叹上,而是透过一层,找出根源:“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在这里,诗人把理性的分析、判断、推理和所得到的答案,又一次用比喻表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比作品格高洁、坚持操守的冬青树,把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比作依附大树攀缘而上的凌霄花。别看凌霄花平时探头枝外,好像非常妖艳和神气,但当岁末寒冬的考验来临时,区别就出现了。凌霄花经不起霜侵雪打,很快化为一串串枯枝败叶,而冬青树却傲霜斗雪,依旧青枝绿叶,生机勃勃。这就是“凡物各自有根本”,即有不同的本性,正如禾与豆分属不同的种类一样,不能指望播下禾种而生出豆苗来。这样,诗人就从人与人有不同的本性这个根本点上找到了交友难的原因。当然,每个人的本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受制于时代和阶级的影响。诗人是否懂得这一点,可以不管他,但今人必须懂得这一点,不能糊涂。

答案找到了,疑团解开了,无疑会使诗人得到一些慰籍,消除不少苦闷。所以,作品的最后几句在感叹人世艰难的同时,便流露出诗人心理趋向平衡的愉快情绪,即“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当富贵”的“当”,不作“应当”或“当会”讲,而是“当作”、“充当”的意思。中心无事,不再有任何烦恼、苦闷、忧愁和不安,因而怡然自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有和高贵。“看君颜色好”的“君”,泛指那些有操守的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在内,他们因“中心无事”、怡然自得而容光焕发,精神愉快。这是诗人精神上的解脱,也是诗人精神上的自慰。

应当看到,诗人在作品中写的是交友的苦闷和悲愤,是由交友引出的理性思索和精神解脱,但实际上,它不是谈论的单纯的私交,而是诗人与当时当政者和权贵们的分歧和冲突。凡是了解顾况生平的读者,对此都会感觉到这一点。

贴切地运用比喻,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诗中的比喻,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如“担雪塞井”的比喻,它一方面将一个担雪不止、辛劳不息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又极有说服力地指出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举动。又如冬青与凌霄的比喻,既非常鲜明地提供了两种事物的艺术形象,又揭示了它们在共同的考验面前将有不同结果的必然规律。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思路严谨自如的特点。作品由回顾一生交友的体会,进而寻找交友难的根本原因,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而理性的升华,又带来精神的解脱,很自然地完成了由苦闷到愉快、由悲愤到自慰的感情转换。所以,它尽管是一首诗歌作品,却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舒展自如之感。


《行路难》 - 唐·顾况 - 可可诗词网

《行路难》 - 唐·顾况

唐·顾况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 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 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 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 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 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 今日看君颜色好。

〔凌霄〕落叶,开花,木质,藤本。称之凌霄,是因其能攀援他木而上数十丈,大有凌云腾空之势的缘故。

顾况是个才人,以诗著称,文也颇好,还能画画,且有《画评》(已佚)。顾况又是个怪人,他对封建礼法习俗不那么尊重,对于权贵、朝官动辄加以嘲弄,既“不能慕顺”,又“傲毁朝列”,必然“为众所排”,何况还有其它的怪癖。顾况还是个逸人,他深受道家出世求仙思想的影响,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因此甚至传言他是“得道解化去”的。

诗如其人。《行路难》看似“诙谐”、“轻薄”,却表现了顾况的才气,对世俗的洞察和鞭挞,当然不免消极了些。

前四句诗写人情的冷漠。你肝胆照人,一片真诚,人家呢,薄情相待,投井下石。你的行为犹如“担雪塞井”、“炊砂作饭”,都是白费力气,这种人相识了,还不如不相识?虽说人际之间多的是团结互助、开诚布公,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也自是存在,具有一定的穿透力。中间四句写人各有本。凌霄花爬上了冬青,一到残冬腊月,树还绿着,花早凋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各有根本。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人情流俗的原因乃是人性的差异,虽说没有触及到阶级的、社会的根源,并不全面,作为诗歌来说,也自有它的深刻性。末五句写诗人的感叹。沿用古乐府《杂曲》旧题的语调说,行路难,行路难啊,哪里是平坦的道路?心中无事的时候就可以算作富贵,你心安理得,外表就显得泰然怡然,容光焕发。这一感叹是人情冷漠、人各有本的人生经验的必然流露,“中心无事当富贵”,也是诗人道家思想的必然反映。整首诗歌流动着又愤懑又感伤、又尖锐又消极的情调。

这首感事诗在艺术上颇有特色,摆出了人世间一个又一个事实,似乎说东道西,互不关联,但洞察世俗人情的思想线索又把它们贯串起来。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思维是活泼跳跃的,选择的事物在其本身又是具有相当说服力的。以古乐府旧题抒写人生经验,也算是题材上的一种开拓。


《行路难》 - 唐·顾况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行路难》 - 唐·顾况

[唐]顾况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砂作饭岂堪食。

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行路难,行路难,何处是平道?

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

“行路难”原是乐府《杂曲》名,写世路的艰难和离别的悲伤;唐代诗人多有借此题抒发情怀的。顾况以此为题,则主要是抒发自己交友之难的感慨,倾诉“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的悲愤。

诗歌首先回顾自己一生交友的体会。作品为此运用了两个比喻,即“担雪塞井”和“炊砂作饭”,来叙说自己一向对朋友尽力相助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朋友毫不见情而徒劳无功的实际效果。担,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不惮其劳的尽力之态;炊,表现了诗人对朋友不厌其烦的尽心之情。然而,结果如何呢?就象以雪塞井和以砂为饭一样,诗人的力气白费了,诗人的心意白丢了,并没有换得朋友一丝一毫的情和谊。接着,作品将这两个比喻的含义归纳起来,总结一生交友的体会和感慨:“一生肝胆向人尽,相识不如不相识。”前一句是对“担”和“炊”的概括,后一句是对“空用力”和“岂堪食”的提纯,从而将两个比喻中的具体意象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凝聚为情感的喷涌。对于诗人来说,这一结论是痛苦的,悲惨的,然而,又是真切的,客观存在的。确实,如果相识和结交的是那种欲壑难填、翻云覆雨甚至投井下石的朋友,那倒是不如不相识、不结交的好。诗人的痛诉,对后人应该有所启迪。

交友结果如此,这不得不令诗人深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诗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慨叹上,而是透过一层,找出根源:“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在这里,诗人把理性的分析、判断、推理和所得到的答案,又一次用比喻表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诗人把自己比作品格高洁、坚持操守的冬青树,把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比作依附大树攀缘而上的凌霄花。别看凌霄花平时探头枝外,好像非常妖艳和神气,但当岁末寒冬的考验来临时,区别就出现了。凌霄花经不起霜侵雪打,很快化为一串串枯枝败叶,而冬青树却傲霜斗雪,依旧青枝绿叶,生机勃勃。这就是“凡物各自有根本”,即有不同的本性,正如禾与豆分属不同的种类一样,不能指望播下禾种而生出豆苗来。这样,诗人就从人与人有不同的本性这个根本点上找到了交友难的原因。当然,每个人的本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受制于时代和阶级的影响。诗人是否懂得这一点,可以不管他,但今人必须懂得这一点,不能糊涂。

答案找到了,疑团解开了,无疑会使诗人得到一些慰籍,消除不少苦闷。所以,作品的最后几句在感叹人世艰难的同时,便流露出诗人心理趋向平衡的愉快情绪,即“中心无事当富贵,今日看君颜色好。”“当富贵”的“当”,不作“应当”或“当会”讲,而是“当作”、“充当”的意思。中心无事,不再有任何烦恼、苦闷、忧愁和不安,因而怡然自得,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有和高贵。“看君颜色好”的“君”,泛指那些有操守的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在内,他们因“中心无事”、怡然自得而容光焕发,精神愉快。这是诗人精神上的解脱,也是诗人精神上的自慰。

应当看到,诗人在作品中写的是交友的苦闷和悲愤,是由交友引出的理性思索和精神解脱,但实际上,它不是谈论的单纯的私交,而是诗人与当时当政者和权贵们的分歧和冲突。凡是了解顾况生平的读者,对此都会感觉到这一点。

贴切地运用比喻,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诗中的比喻,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而且具有深刻的哲理。如“担雪塞井”的比喻,它一方面将一个担雪不止、辛劳不息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又极有说服力地指出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举动。又如冬青与凌霄的比喻,既非常鲜明地提供了两种事物的艺术形象,又揭示了它们在共同的考验面前将有不同结果的必然规律。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思路严谨自如的特点。作品由回顾一生交友的体会,进而寻找交友难的根本原因,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而理性的升华,又带来精神的解脱,很自然地完成了由苦闷到愉快、由悲愤到自慰的感情转换。所以,它尽管是一首诗歌作品,却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舒展自如之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