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登高》 -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登高》 -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情宜缠绵悱恻,写景应蕴藉冲和,二者兼而有之,写来又须分明,方堪推为绝唱。(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暂栖夔州时所作。杨伦在其所撰《杜诗镜铨》中赞此诗“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则称颂此诗“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律诗第一也。”二人的评价是确切的。但认真体味,杨伦乃赞其写景抒情“高浑一气”是“二者兼而有之,写来又须分明”,胡应麟则是盛赞此诗意境、布局、炼字和格律的讲究,“堪推为绝唱”。诗题“登高”,乃诗人通过登高所见之秋江景物,抒发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怀。全诗沉郁、苍凉、慷慨、激越。它的构思布局极富特色,以景起,以情收,前半写景,以景带情;后半抒情,以情映景。 诗的首联上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兀起,以所感、所见、所闻示登高,来势突兀,出人意表。开头的“风急”二字(连带后面的“猿啸哀”)既状夔州这一特定环境的特有景色;夔州濒江临峡,素以猿多、风大著名:又曲示“登高”,因人越在高处,就越会感到风急、风猛。这是写所感。下接的“天高”二字乃写所见。秋深日丽,秋高气爽,人越是在高处,视野就越加辽阔,也就会看到“天”也越加杳冥澄朗,一个“高”字写出由所见带来的所感。也正因人在高处,听到远处传来的猿啸也就更“哀转久绝”,一个“哀”字摹写出所闻引起的所感。如果说首句写的是始登高处的话,下句则为高处立定后俯视之所得了。登高俯瞰,只见江面上洲渚浩澈净清,岸沙洁白炫目,水鸟低回旋掠。全联绘状了天上、江面、远声、近景,连出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景物,组成了一幅声、色、光兼备的精美画面。此联上下连出六种景物,两两成对,读来不仅毫无堆砌之感,而且把人们带入了由此而生的既幽洁又富动感且充满了秋韵的意境。此联十四字“尽谢斧凿”又无一虚设,无一不精,唐和后世的诗人词客十分赞赏,纷纷起效。 颔联承首联续写所望,从大处落墨。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写放眼回顾,目光所及的无边无涯的落木都在秋风中萧萧作响,可谓秋声紧,秋意浓。这里暗应了“风急”。四句写脚下浩荡的江水滚滚而来,江流急,江水淼。此句照应了 “渚”的“清”和 “沙”的“白”。这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被人誉为“古今独步”、“诗中化境”。这既因其基于诗人化主观感受而出的夸张描绘,纵横交织地突现了景物的“悲壮中更其阔大”(黄叔灿《唐诗笺注》);更由于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注入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透过这一沉郁悲凉的对句,足窥作者出神入化的笔力。诗的前四句写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写尽了一派萧索苍凉的秋景,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下面四句所写的感情活动。颈尾二联就以悲秋为主线,咏叹了激起悲秋的种种因由。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细分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其实罗所指出的 “八意” 皆为言“悲”。一“万里”,悲离乡远; 二“悲秋”,悲时惨凄; 三“作客”,悲羁旅; 四 “常作客”,悲长久漂泊异乡; 五“百年”,悲年老迟暮; 六 “多病”,悲体衰多病;七“台”,悲高远寂寞;八“独登台”,悲孤独无亲朋。如此秋日,如此凄境,何以堪?焉得不悲?两句包容极大,又用“万里”、“百年”接应上联的“无边”、“不尽”,写得情景十分融洽,诗意蕴藉悱恻缠绵,使人感受到诗人沉重的感情脉动。 尾联二句,则是在五、六句基础上再作深一层的抒怀,发抒深深的感慨。七句承五句,由于“常作客”,自生计日蹙,“艰难”备尝。也正是由于这个迫于国事日艰,战乱未已,多年处在颠沛流离中的“常作客”,白白地消耗了人生时光,已“繁霜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恐再难展了,当然令人“苦恨”不已。八句承六句,正是因为“多病”,则不仅“潦倒”之态日增,而且连聊以排忧的“浊酒杯”也不能再举,只好“新停”了。酒停了,就更无以排遣愁怀,心境的悲凉也只会有增无减了。 全诗前出凉秋景,后应感怀情,皆紧紧围绕“悲秋”中心。景因情出,情由景生,又相生、相比、相映。一边是自然界的满目秋色,满耳秋声;一边是诗人胸中的无限感喟,无尽愁怀。情与景息息相连,毫发相协,确实是“二者兼而有之,写来又须分明”。诗的结构和手法也是摇曳生姿,不同凡响。首联一句数景,二联一句一景;颈联每句咏了几件事,尾联则又是一句以一意为主,真乃错落有致。属对精工,处处对仗(上半对下半、句对句、词对词)。而且妙在看去“未尝有对”,却自然而然,不对而对,几乎难见“对”迹,且神韵妙趣皆隐寓其中。诗又“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都不敢道,决不能道者”(胡应麟《诗薮》),推为“绝唱”,推为“古今七律第一”,不为过誉。 由此观之,“分写情景”法是诗人抒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要领有二:一是景、情分明;二是“二者兼而有之”。欲景情分明,易做到;使“二者兼而有之”——景由情出,情因景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却匪夷所思。这是诗人竭力追求的审美境界。 《登高》 -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五) 【诗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对偶,又叫对仗,是近体诗在声律上的一个重要要求。一首律诗,根据对仗的句数,可分为贫对仗、均对仗、富对仗和全对仗四种。一首律诗中如只有一联对仗称之为贫对仗,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有两联对仗者称为均对仗,如杜甫的《客亭》;有三联对仗者称为富对仗,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后三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如果四联皆对则称为“全对仗”,也即“依据”中所说的“八句排对”,杜甫的这首《登高》即是如此。此诗的前三联是正对。所谓正对,在声韵上是平仄相对,在字面上则词类相对。《登高》中,“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尾联则是个流水对,所谓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前后衔接,共同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出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抒发艰难时世给诗人带来的愁苦与衰老,这正是对句 “潦倒新停浊酒杯”之因,对句也正是出句之果。 高明的对仗,不仅平仄相嵌、词类相同,而且要使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外在景物的描写紧紧围绕主题一以贯之,能超越对仗形式的约束,显得自然流走,似在自由发挥,使人忘却这是格律森严、对仗精工的律诗,这才是对偶的最高境界。杜甫的这首《登高》就是如此,就像胡应麟所称赞的那样:“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写登高所见,出句是仰望,对句是俯视。此联紧扣夔州江边富有秋季特征的六种景物:风、天、猿、鸟、洲渚和沙滩,所以既形象又自然,确乎似“未尝有对”,但细细研读,不但平仄、词性完全相对,而且在构图上,出句写天空,对句写洲渚;出句是仰望,对句是俯视;出句是听觉,对句是视觉,真对得“锱铢钧两,毫发不差”。再如腹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登台所感,似“无意于对者”,但实际上不仅两个主谓词组和偏正词组皆工整地相对,而且在内容上也互为因果、两两相对:正因为常常流寓它乡——“常作客”,孤独之中才遥念故乡——“独登台”;正因为离家万里,悲秋而叹,才带来思乡怀亲、百年多病。身为律诗而不觉其格律束缚,实为工对而使人忘却工对,如璞玉浑金、自然天成。杜甫之所以能做到这点,除了他在字句锻炼、平仄推敲上的高深功夫之外,还与此诗的精妙构思有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