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画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人们登山临水,观赏泉石花木,进入佳丽境地,看到幽美的自然风光,总要用“景色如画”的话来形容它们。反之,人们观看绘画作品,又常常以“逼真”形容之,诚如宋洪迈所说: “至于丹青之好,好事君子,嗟叹之不足者,则又以逼真目之。” (《容斋随笔》)题画诗中常用以“真”写画的表现手法,就是以人们这种自然审美意识为客观基础的。

景云这首《画松》诗,以“真”写画,艺术构思非常巧妙。景云,是盛唐时代诗僧,与岑参同时,岑参于天宝元年(742)曾访景云和尚于偃师(今属河南)东,作《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上人即事》诗。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总论诗僧时,载其名。景云善草书,学张旭,笔势飞腾,令人惊骇,事见《宣和书谱》、 《书史会要》。有诗三首传世。景云写这首题画诗,没有从用笔、设色、气韵、形态等方面去描绘画松的具体形象,却一开始便抓装真”字,写出“画松一似真松树”句,作为全诗诗脉。次句便引导读者从“真”松树落想,要大家试着回忆,是否记得在哪里见到过它?第三句,诗思陡转,诗人突然记起来: “曾在天台山上见”。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临海两县境内,景色壮丽,山上多松。结句拍合全篇,是说这一株“真”松树,记得曾在天台山上“石桥南畔”见到过,顺石桥向南数,序次为第三株。全诗短短四句,环绕着“真”松树展开思路,将画上之松当作现实生活中的、有着具体生长地点的真松,不断强化“真”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画松的真实感,以真写画,赞颂这幅松画艺术造诣超妙绝伦。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本诗只字不及松画,而画松之美自见,如此着笔,远比排列若干形容词、联缀一连串赞语,要生动形象得多,更具有艺术力量。

白居易对景云的《画松》诗,确炷一瓣心香,他的题画诗《画竹歌》,明显地接受了《画松》的熏染。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四句诗意,与“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的艺术构思,如出一辙。明代谢榛却说: “释景云《画松》诗,全袭乐天,未见超绝,皎然所论三偷,云公可当一二。”(《诗家直说》)谢榛失考景云、白居易的生活年代,倒置两位诗人的时序,以至诬云公为偷手,全袭乐天诗,实在是冤枉了景云和尚。


《画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松》

元稹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附近)人。九岁能属文,十五岁明经及第, 历仕右拾遗、监察御史,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穆宗时被重用,任工部侍郎,一度还出任过宰相。后调任同州刺史、浙东节度使,迁鄂州刺史兼武昌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卒于任所。元稹工诗,与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诗风与乐天相似,时号“元和体”。两人还共同倡导过新乐府运动。有《元氏长庆集》传世。稹又善书法,擅长楷字, “风流蕴藉,挟才子之气”,评者认为他“诗中有笔,笔中有诗” (《书史会要》)。他还写过不少题画诗,用形象的语言阐发绘画理论,可见他对绘画艺术的鉴赏具有很高的水平。

《画松》诗与景云的《画松》诗迥然不同,它是元稹对比了中唐松石名画家张璪和世俗画家的画艺后,经过认真思索,忽有所“悟”而写出的题画诗,诗里提出了画家应该提高修养的问题。

张璪(一作藻),唐代画家。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祠部员外郎,后贬为武陵郡司马。他善画山水、泉石,尤以“松石”擅名, “得于心,应于手”,画艺极高,撰《绘境》一篇,述绘画要诀,已失传。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将他列在“神品下”,云: “张藻员外衣冠文学,时之名流,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树特出古今,能用笔法。”长安宝应寺西院壁有张璪的山水、松石图。贬官武陵郡时,曾为荆州从事陆澧画《松石图》 (符载《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又在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画《双松图》 (符载《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张璪员外画双松赞》)元人汤垕《画鉴》提到他曾见到过四幅张璪的“松石”真迹,还有一幅《山堂琴会图》。元稹曾任京官,又贬为江陵士曹参军,有机会看过到张璪的松石壁画,所以在《画松》里赞赏他的画艺。

本诗十二句,四句一个层次。开端四句,赞颂张璪的绘画艺术, “往往得神骨”,是说他能画出松树的精神和筋骨。神骨,顾况有“画精神、画筋骨” (《梁司马画马歌》)的诗句,可见画艺中这个美学范畴,实则包含了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这是画法中最重要的两法,也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二句,意为翠叶如帚,在春风中摇荡,好像在轻拂着青天;枯枝如龙髯,在寒夜里摆动,好像在敲击着月亮。诗句用神奇生动的形象,表现张璪“得神骨”的高超画艺。这两句诗,写出张璪画松的用笔特征,据朱景玄记载: “(璪)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丫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晖;枯枝则惨同秋色。” (《唐朝名画录》)元稹笔下的“翠帚”句,即是生枝, “枯龙”句即是枯枝,诗人以画法为诗法,深得张璪松画的神髓。

“流传画师辈”以下四句,描写一般画师技法低庸,细小的松枝,缺少潇洒出尘的气韵,粗直的树干,徒然高高地耸立在画面上,完全失去了松树的“奇态”。

以张璪的松画与世俗画师的松画相比较,很容易看出高低,引出联想和感慨。诗的最后四句写出自己由此而悟出的道理:“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进而诗人又说:与其看那种劣拙的画,还不如到河南内乡县的淅阳深山中去观看那儿的真松,诗以“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顿住全篇,一反“以画作真”的常规,运用画不如真的手法,衬垫出一般画师松画的平庸低劣。

元稹诗里的“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二句,涉及到画家的修养问题。心,是指画家思想品格、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总和;质,是指作为绘画对象的大自然景物的神质。画家只有“埃尘心”,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元稹诗的言外之意便是:画家具有很高的修养,他的画格调也高。北宋郭若虚曾说过: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图画见闻志》卷一)南宋赵希鹤更进一步指出: “殊不知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洞天清录·古画辨》)他们都论述了画家既要重人品,又要提高文化理论水平,继承前代优秀艺术传统,深入生活。元稹比郭若虚、赵希鹄更早地提出了画家必须提高各方面修养的精辟见解,确是难能可贵的。


《画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松》

元稹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释】

①戛(jia):敲击。②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③淅阳:地名,在今河南内乡。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一、《全唐诗》卷三九八。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世居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历仕左拾遗、监察御史,因与宦官争宿驿站正厅,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穆宗时被重用,任中书舍人、工部侍郎,一度还出任过宰相。后调任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迁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卒于任所。与白居易、李绅友善,工诗,常与白居易酬唱,两人诗风相近,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传世。元稹亦擅散文、传奇、书法,楷书“风流蕴藉,挟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宣和书谱》卷二)论家评其诗歌、书法为“诗中有笔,笔中有诗。”(陶宗仪《书史会要》)他写作过多首题画诗,对绘画艺术的鉴赏具有较高水平。

张璪(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历仕祠部员外郎、武陵郡司马。他善画山水、泉石,尤以“松石”擅名,“得于心,应于手”。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将他的画列入“神品”之中,评云:“张藻(即璪)员外衣冠文学,时之名流,画松石、山水,当代擅价。惟松树特出古今,能用笔法。”朱氏对张璪的画艺作了准确的论述。张璪曾为荆州从事陆澧画过一幅松石图,(见符载《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画松石图》)又在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画《双松图》,(见符载《江陵府陟屺寺云上人院壁张璪员外画双松赞》)元稹曾贬官江陵,有机会看到过张璪的《双松图》,所以他在《画松》诗里极意称赞文通的画艺。

本诗十二句,分为三个层次。开端四句,描绘张璪《双松图》的画面松树形象,赞颂张璪画松艺术“得神骨”。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真实地记载了张璪画松用笔的特技,云:“尝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丫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晖,枯枝则惨同秋色。”元稹诗的第三句,描写的正是那“生枝”,第四句写的正是那“枯枝”。朱景玄文、元稹诗互相印证,用生动神奇的意象表现张璪画艺“得神骨”的美学特征。顾况的《梁司马画马歌》有“画精神,画筋骨”的诗句,也讲神骨,可见,中唐时代绘画艺术追求“神”与“骨”的美学理想,表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元稹运用对立联想的艺术思维方式,由张璪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以之与张璪比照。诗的中间四句,描写一般画师技法低劣,细小纤弱的松枝,缺乏潇洒的风姿,粗直的树枝,徒然耸立在画面上,埋没松之“奇姿”,完全失去了松树的美感。这一层诗意,不仅在比照中突现张璪松画“得神骨”、具“奇姿”的美学特征,而且引出下面的联想和感慨,发挥了承上启下的艺术作用。

诗的最后四句,写自己的观感。“乃悟”句,紧承中间四句,“埃尘心”,指“流传画师辈”的平庸低下的思想品格、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烟霞质”,遥承开端四句,指张璪画松“得神骨”,具奇姿的画艺。有着“埃尘心”的画师,自然难以画出“烟霞质”的松画来。诗人进而写出“我去淅阳山,深山得真物”,顿住全篇诗意,运用画不如真的手法,以淅阳山中的真松,衬垫出一般画师画松的拙劣。

元稹诗通过张璪与一般画师画松的对比,提出了一个画家的修养问题。思想、艺术修养的低下,就难以描画出客观事物之真美。反言之,画家具有很高的修养,他的画作格调必高。元稹诗中的议论,与宋代画论家的见解完全一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古画辨》也说:“殊不知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他们都论述了画家既要重人品,又要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深入生活,才能提高绘画艺术的水平。元稹比郭、赵两氏更早地提出这种见解,确实难能可贵。


《画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注释】

①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新昌两县境内,景色壮丽,山麓有著名的国清寺。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七一。

景云(生卒年不详),盛唐时代诗僧,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总论唐诗僧时,载其名。他与岑参同时,工诗,亦善草书,笔势飞腾,事见《宣和书谱》、《书史会要》。

岑参有《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上人即事》诗,云:“山阴老僧解楞伽”,可见他是浙江会稽人,无怪他对天台山十分熟悉,一看到松画,便指认它是天台山石桥南畔的真松。诗人运用“以画作真”的写作手法,起笔便抓装真”生发,由画松说到真松,第二句,再用疑问句“且待寻思记得无”句一逗,很自然地引出三、四句诗意,说到曾在天台山上见到过这株松树,顺石桥向南数到第三株便是它。全诗不是从松画的用笔、设色、具象、气韵等方面下笔,具体再现松画形象和表现画艺的水平,只字不谈“画”,却将画上的松树当作现实生活中的真松树,强调画松的真实感,透出松画之美,从而赞美画家的艺术造诣。白居易明显地接受此诗的艺术感染,写出《画竹歌》:“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其诗意与景云的《画松》,一脉相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