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永丰监
永丰监是宋代四大(铜)钱监之一。宋太祖平江南后,于至道二年(996)十月设“池州新铸钱监曰永丰”,与饶州永平监、建州永国监、江州广宁监并列。宋代经济发展,钱币需要量大增,至元丰年间(1078—1085)铜监数增至17,其中四监岁铸钱134万缗充上供,其余十多监岁铸钱156万缗,充各地支用。永丰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据记载,正常年份四监(饶州、池州、江州、建州)所铸钱在百万缗左右,最高曾达183万缗,平年约80万缗。永丰监岁铸缗数,据载最多的一年(神宗元丰三年,即1080年)为44.5万缗,较正常的崇宁年间为34.5万缗。《贵池县志》载永丰监岁铸二三十万缗,大约是平均数。这与四监的平均数大体吻合,是唐梅根监铸币数的五六倍。
据《宋史·食货志》载:宋初“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若以永丰监岁铸20~30万缗计,则需铜72~108万斤、铅30~45万斤、锡10~15万斤,当地铜矿若以含铜量百分之一计,则需开采铜矿7200~10800万斤,这在缺乏现代化开采手段的宋代,无疑是个庞大的数字。参照史载同时期江西信州(上饶)采冶情况,“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斤,一岁得钱百余万贯”,再加上运输、铸造的劳力,数量相当惊人。
北宋末年,永丰监与其它三大监一样,面临铜源困难。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在“岁币”、“岁赐”和各种“贡礼”的压力下,只得议减钱币铜的含量,并改铸当五、当十大钱,后又尽以小平钱铸当二钱,以予用度。但有司犹数告乏,难以为继。这种状况持续数十年,经建炎兵祸(1127—1130),鼓铸皆废。永丰监在北宋经历了由盛转衰,直至消声敛迹的过程。南宋绍兴(1132—1162)初,并永丰监于饶州,每岁铸币仅8万缗,永丰监建立130余年,终至取消归并。永丰监在安徽冶金史乃至中国冶金史上曾留下光辉的一页。
永丰监铸币的铜源来自周围地区,实为丹阳铜、梅根冶在北宋的继续与发展。永丰监衰落后,当地铜矿采冶业渐趋萧条冷落,元明清三代未见有继续置监、大规模采冶铸币的记载。民间零星的采矿治铸尽管遭到官府明令禁止仍时有发生,直至近代铜陵采冶业的兴起,又一次焕发了古老矿区的勃勃生机。
至于永丰监的确切地址,史无明载。《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七“江南九·梅根监”条有“宋至道二年以池州钱监为永丰监,或曰即故梅根钱监。”如是,则永丰监亦在今贵池县北50里处,永丰监在设置前,可能曾有临时性的池州钱监,再前则为南朝至唐朝的梅根监,而梅根监的前身又是汉代的宛陵监,三监一脉相承,勾勒出安徽古代铜矿采冶铸造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