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海之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海之神 《史记·封禅书》: (秦并天下) 而雍有二十八宿、风伯、雨师、四海之属,百有余庙。 《汉书·武帝本纪》: (建元元年) 诏曰: “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 《汉书·郊祀志》 下: (宣帝神爵元年) 制诏太常: “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事物纪原》 卷二: 《唐会要》 曰: 天宝十载正月二十三日,封东海为广德公,南海广利公,西海广润公,北海广泽公。 《宋朝会要》 曰: 康定二年十一月,诏封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洪圣广利王,西海通圣广润王,北海冲圣广泽王。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 (唐) 玄宗天宝十载,封海神为王。 按 《通典》: 天宝十载正月,以东海为广德王,以南海为广利王,以西海为广润王,以北海为广泽王。 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祀南海于广州,立秋日祀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立冬祀北海、济渎并于孟州,北海就济渎庙望祭。 (宋) 仁宗康定元年,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 皇祐五年,以侬智高遁,益封南海为洪圣广利昭顺王。 (宋) 徽宗大观四年,加东海封号。 按 《礼志》: 东海,大观四年加号助顺广德王。 《铸鼎余闻》卷一: 东海助顺孚圣广德威济王即东海神。 (元) 袁桷 《延祐四明志》 一五《祠祀考》 云: 宋元丰元年安焘、陈睦奉使高丽还,上言请建东海神于明州定海县,诏封渊圣广德王,崇宁赐额崇圣宫,大观加封助顺,宣和加封显灵,仍封附祀风神曰宁顺侯,雨神曰宁济侯,建炎加封祐圣。 《元史·成宗纪》: (大德三年) 加解州盐池神惠康王曰广济,资宝王曰永泽; 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 浙西盐官州海神曰灵感弘祐公; 吴大夫伍员曰忠孝威惠显圣王。 四海之神 四海之神民间所敬之神。即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神之总称。所谓四海,并非实指。古人曾以为中国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环绕,故有此称,实不针对具体海域而言。其东、南、北海,亦与今日之地理概念迥异。故四海之神,只可视为海神之泛指耳。海为水之大者,但古人的生活,主要依赖江河湖泊,邻海多为荒僻之区,所以对汪洋大海既畏惧,又神往,因而幻想出种种海神。秦始皇时,飘洋过海之人已渐渐多了起来,关于海的传说也多起来。世人常以海洋为神仙居所,但毕竟与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无直接关系,所以秦汉以来虽列入祀典,其礼不甚隆重。汉以后,民间信仰日趋人神化,而国家祭祀却趋于抽象化,仅作为海的象征。汉代已设专祠,令祠官岁祭之。唐玄宗天宝十载 (751年),封东海为广德王,南海为广利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定制,立春日祀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祀南海于广州,立秋日祀西海于河中府,立冬日祀北海于孟州。宋元以来,海运和海上贸易迅速发展,海上的风波凶险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因而对海神的祭祀也就日形隆重,封建政府屡屡加封象征性的四海之神。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加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皇祐五年(1053年),加封南海为洪圣广利昭顺王。徽宗大观四年 (1110年) 加封东海助顺广德王。宋元时还出现了地方性的专司保护某一海域的海神,如泉州海神、盐官州海神之类。从此,海神信仰日趋普遍。 ☚ 不廷胡余 东海之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