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中》沫之乡矣。到那朝歌旷野外。 云谁之思? 心里常把谁挂怀? 美孟姜矣。孟姜美丽惹人爱。 期我乎桑中②,约我桑田里相会, 要我乎上宫③,请我楼上诉衷怀, 送我乎淇之上矣④! 送我淇水上呵手分开! 爰采麦矣? 哪里能把麦穗采? 沫之北矣。到那朝歌北郊外。 云谁之思? 心里常把谁挂怀? 美孟弋矣。孟弋美丽惹人爱。 期我乎桑中,约我桑田里相会, 要我乎上宫,请我楼上诉衷怀, 送我乎淇之上矣! 送我淇水上呵手分开! 爰采葑矣⑤? 哪里能把蔓菁采? 沫之东矣。到那朝歌东郊外。 云谁之思? 心里常把谁挂怀? 美孟庸矣。孟庸美丽惹人爱。 期我乎桑中,约我桑田里相会, 要我乎上宫,请我楼上诉衷怀, 送我乎淇之上矣! 送我淇水上呵手分开! [注释] ①爰:在哪里。②期:约。③要:即邀。上宫:楼上。④淇:卫之水名。⑤葑:蔓菁,即今之芜菁。 [赏析] 根据传统的说法,“《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此说显与诗义不合。《桑中》一般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相互爱慕以至订期会面的情诗。但如再细加玩味,《桑中》一诗,应系虚写,写的是一位男主人公想象中和他的意中人慕悦相会的情景。因为《桑中》三章全为比兴,这比之完全以“直陈其事”、“直露其言”的“赋”来,能更激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味更为丰富、含蓄。《桑中》全诗三章,各章只变换几个词语,诗义大体相同。先看“采唐”、“采麦”、“采葑”。“采唐”是采女萝,女萝是一种蔓生植物。诗中可能用来喻指男女相互的攀依、扶持、缠绕;由此定下全诗男主人公对意中人那种深沉缠绵的基调。“采麦”大约喻指果实。“采葑”如以《邶风·谷风》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来看,“葑”似喻指人的德行美好。“采唐”、“采麦”、“采葑”显系比兴。次是“沫乡”、“沫北”、“沫东”。沫乡,亦作须,即卫都朝歌。商则称妹邦、牧野。地在今河南省淇县北。三是“孟姜”、“孟弋”、孟庸”。孟是居长,“姜”等是姓,均指女性。看来似乎姓氏不同,故旧说曾指为三位女性者清许伯政《诗探》说:“诗中孟庸、孟弋及齐姜、宋子之类,犹世人称所美曰‘西子’耳。”已对指为三女性之说作了否定。近人顾颉刚、俞平伯等则在《古史辨》中更明确论证了孟姜、孟弋、孟庸实为一人,此说可取。 《桑中》三章的每章均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每章首四句。如第 一章“爰采唐矣”一句设问,“沫之乡矣”一句紧答;再“云谁之思”一句设问,“美孟姜矣”一句紧答。从三章均著一“采”字以及二问二答四句中,反映出男主人公是经过一番又一番苦苦的探索、寻觅、挑选和追求的过程的。而这一过程的发展,便推向了每章第五至第七句的共三句的第二个层次。当男主人公想象中 一旦认定了意中人,他那激动的心情和他俩心欢意合的柔情蜜意便通过又一次想象中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三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三句句式一致,先分别用了表示事情顺利发展、如愿以偿的“期”、“要”、“送”三个动词;再用了同一方位地理词的“桑中”、“上宫”、“淇上”。这样,每一章前后两层次便联为一体,互为张本,互为因果,互为补充,特别体现出这首情诗感情真挚、轻快如飞的情韵。为了更好地表现《桑中》一诗的主题,全诗还用了《诗》传统的复沓回环、反复吟唱的手法,但又独具一格,富有新意。《桑中》每章分前后两个层次反复。前一层次,基本上以双问双答句式复沓回环,由一问一答形成整齐与排叠。这便造成了“偶”。但它因以一问一答组成一个单元反复,故跳跃性、间隙性较大;加之因“唐”、“麦”、“葑”用词的变换,更呈疏朗宽弛之感,这便造成了“散”。这 一“偶”一“散”便使这一层次的整齐中有变化;而全诗轻快、欢愉的情调也便由此而得到体现。后一层次比前一层次欢快的情调更强烈,所以这一层次主要以同属动词、地理方位词、动宾补句式组成更统一的排比与齐整性,来造成一种紧迫、急促的节奏,以充分反映出这一层次主人公那种脱口而出、其快如飞的思想感情。但过分整齐划一便有凝滞之弊,所以这一层次也在统一整齐中有所变化,即把每章末句应用“淇上”一词的却长吟徐叹为“淇之上矣”,借以抒发男主人公那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叹不足、陶醉不已、心驰神往的情态。如果说《桑中》是一首快诗的话,那么,它在复沓咏叹上的这种创造性又使它增添了不少丰采。 《桑中》爰采唐矣? (一) 向哪儿摘蒙菜呢? 沬之乡矣。(二) 到沬邑的乡下呀。 云谁之思? 我心里呀把谁想? 美孟姜矣。美丽的孟姜那姑娘。 期我乎桑中,(三) 约我呀桑中, 要我乎上宫,邀我呀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送我呀淇水之上啦! 爰采麦矣? 向哪儿去割麦呢? 沬之北矣。到沬邑的城北呀。 云谁之思? 我心里呀把谁想? 美孟弋矣。美丽的孟弋那姑娘。 期我乎桑中,约我呀桑中, 要我乎上宫,邀我呀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送我呀淇水之上啦! 爰采葑矣? (四) 向哪儿摘芜菁呢? 沬之东矣。到沬邑的城东呀。 云谁之思? 我心里呀把谁想? 美孟庸矣。美丽的孟庸那姑娘。 期我乎桑中,约我呀桑中, 要我乎上宫,邀我呀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送我呀淇水之上啦! 注 释 (一)毛亨:“唐,蒙菜名。” 郑玄:“于何采唐?必沬之乡。” (二)毛亨:“沬,卫邑。”启华按:沬邑,在今河南省淇县。 (三)毛亨:“桑中、上宫,所期之地。淇,水名也。” (四)毛亨:“葑,蔓菁。” 注 音 沬mei昧 要yao腰 葑feng封 《桑中》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 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经·鄘风》 这首抒写男女两性密约幽会的情诗,是被儒家经师们目为“桑间濮上之音”(《礼记·乐记》)的代表作的。《毛诗序》依据“止乎礼义”的圣人之意,说“《桑中》,刺奔也。”是一首讽刺淫奔的诗。而朱熹则认为“卫俗淫乱,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故此人自言将采唐于沫,而与其所思之人相期约会迎送如此也。”(《诗集传》)是一首贵族自作的“窃妻”诗。上述说法的封建卫道立场都很鲜明,都对本诗诗旨作了迂腐的曲解。实际上,这完全是一首感情健康、格调明快、以歌咏自由恋爱为主题的民间情歌。 本诗最引人注目的艺术表现,是结构上既整饬又活泼的特点。诗共三章,反复叠唱,在重唱中,物名、地名、人名作了三次更换:“爰采唐矣?沫之乡矣。”——往哪儿去采女萝呀?到沫邑的乡间地呵。下两章采摘的植物和地点换成了“麦、葑” “沫之北、沫之东”。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想念的是哪一个呀?姜家美丽的大姑娘呵。二、三章中所思之人又改作了“孟弋、孟庸”。然而尽管“三人、三地、三物,各章所咏不同,而所期所要所送之地则一,板中寓活。”(《诗经原始》)方玉润所指出的这“板中寓活”的特点,还表现在每章的前四句诗均以问答方式起兴,点出了所思的意中之人;而每章的后三句诗则又都用和歌复沓的形式,咏唱了男女双方缠绵难舍的深情。铿锵的音韵动人心魂:“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淇水边上远相送。 然而,有些人却不能正确理解这种活泼热烈、富于想象夸张的民歌抒情艺术,认为三章中姑娘名字的不同,表现的是“一人而乱三贵族之女” “一男有三外遇,于同地幽会”的情景。对此,我们有必要引述一下朱自清先生的阐释:“我认为这三个女子的名字,确实只是为了押韵的关系,但我相信这首歌所以要三叠,还是歌者情感的关系,……他心里有一个爱着或思慕的女子,反复歌咏以写其怀。那三个名字,或者只有一个是真的,或者全不是真的,他用了三个理想的大家小姐的名字,许只是‘代表’他心目中的一个女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