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城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

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 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鼓吹 曲辞·汉铙歌》

这是汉铙歌十八曲中唯一叙写战事的一首诗(“铙歌十八曲”最早著录于南朝沈约《宋书·乐志》。),然而所叙战争的时、地和性质,却无可考查。诗歌通过战场惨象的描绘,和对阵亡战士的哀悼,表达了强烈的反战厌战的主题思想。

诗篇的起始即描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图景:战场上死尸狼藉,成群的乌鸦在盘旋啄食。(“战城南,死郭北”是互文,说明城郭南北都发生了激战,都有大量的战士伤亡。)这残忍的景象触引了诗人无限悲愤的情怀,他竟然大声地向无知的乌鸦发出了斥喊:“且为客豪(嚎)!野死谅(想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要求乌鸦先为死者号哭招魂,然后再吃他,这奇特的构思,渲世了诗人难以遏制的激动心怀。“水深激激(清澈),蒲苇冥冥(幽深),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诗人悲愤的目光移向广漠的沙场,只见流水深湍,芦苇幽暗,在死寂凄幽中,唯听得驽马在声声悲嘶。四个整饬的对偶句,浓烈地渲染了战后沙场气氛的惨酷阴森,从而为这幅图象抹上了最后一道沉郁的油彩。

诗的后半部分由叙事抒情转为愤激的议论。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在桥梁上修工事的役夫们,何以也像兵士被南征北调呢?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丁壮战死,田园荒芜,禾黍不收,士兵用什么果腹?愿作忠臣为国力战又怎能办得到? (“君”在此可作“君主”或“战士”解。)一连三个严厉责问,尖锐地揭示出连年战争给整个社会和生产所造成的深重灾难。诗的最后,以对死难战士的深深悼念和感叹作结: “思子(你)良臣(指士兵),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本诗叙事绘景凝炼生动,议论则愤激中含带幽默,风格古朴冷峻。体式上三、四、五、七言交错运用,具有汉铙歌句式灵活参差的杂言诗特点。


《战城南》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是一首诅咒战争,哀悼阵亡将士的民歌。属乐府《鼓吹曲辞》,乃《汉铙歌十八曲》之一。大约为西汉时期的作品。

“诗言志”。自古诗人注重感情,借诗言志。此篇叙战阵之事的民歌,正是带着一腔热泪、满怀义愤,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一场激战后尸横遍野的惨景,愤怒地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字字句句都凝结着阵亡将士的血和泪,那哀怨的情调,具有撼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感人力量。全诗可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从“战城南”到“腐肉安能去子逃”。作为叙事诗,一开始即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 “战城南,死郭北。”城南、郭北是互文见义。言城南、城北都发生激战,到处都是战死之人。将士们转战城南城北,几番厮杀却敌后,终于为国捐躯,尸抛荒野之中。可悲的是,生前杀敌立功,死后无人埋葬,反而成了乌鸦的口中美食,真是人间悲惨的一幕。此中一个“可”字,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之情。清人李因笃说: “可字下得惨甚。”道出了诗人作诗之旨。这是无声的怨怒,无泪的悲痛。目睹乌鸦抢食将士们尸体的惨景,诗人悲痛至极,忽生奇念:可否让乌鸦为客死异乡的将士们举行招魂葬礼?于是他用拟人法和乌鸦对话: “为将士哭嚎吧!他们战死荒野,谅必无人埋葬,你们(乌鸦)先为他们招魂后,再吃它的肉体也不迟。难道腐烂的尸体还能逃离你们之口吗?”

按照我国古代风俗,对新死之人,都要举行招魂之礼,招魂时且哭且说,谓之嚎。此诗的“豪”通嚎。请乌鸦为人招魂,于情理不通,可正是这种不通之理,恰成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有鬼斧神工之妙。人不能为之而使鸟兽为之,于荒诞之中,寓含难言之恸,从而更加重了诗句的悲剧色彩。

第二层从“水深激激”到“驽马徘徊鸣”。诗人的视线由人转到周围的景物,眼前出现了一幅荒凉凄楚的景象:清冷的流水,昏昧幽寂的茫茫苇丛;泯无人迹的战场上,骠悍的骏马战死了,只剩几匹受伤的劣马漫无目的地游荡着,似乎在寻找它们死去的主人,又似乎为自己的命运发出几声悲鸣。 “枭骑”即骁骑,驽马指劣马或是受伤的战马。此处以马喻人,英勇的战士牺牲了,庸碌之人还在偷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战城南》中有“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正是此景写照。这里叠字的运用恰到好处。 “激激”的水声反衬出战场的宁静死寂;蒲苇的“冥冥”之色更加重了蒙眬、黑暗的格调。从河水、蒲苇到枭骑、驽马无一处写人,然无一处不寄托诗人对死难将士的深沉怀念。战争是空前的惨烈,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是战场上的死亡。第三层从“梁筑室”到“愿为忠臣安可得”。正是反映了战后余波罩在人们头上的阴影。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愤怒指责了连年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梁”即桥梁,川梁可通南北,筑室其上,严重阻碍了交通。人们无法南来北往,生活极为不便。由交通问题,自然联系到农业生产。在此种混乱的情况下,百姓何以耕作呢?诗人似乎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发问: “禾黍不获君何食?”问得有力,问得巧妙。战争不息,农物不获,百姓饿殍遍野,君主您又能享用什么呢?问的是君主,实则替百姓喊出不平之声。不容辩驳,连续发问: “愿为忠臣安可得?”这种貌似尽忠的谏言,实乃对君主的谴责、指斥。一句比一句含蓄、深沉、有力。

最后一层从“思子良臣”到“暮不夜归。”这里似虚而实。表达了对战死者的深深怀念。 “子”即良臣。同指死去的将士们。一个“诚”字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深情。良臣之所以值得思念,是这些国家的好儿男,早晨出征时还是生龙活虎一般,傍晚却不见他们回还。将士们哪里去了?不禁使人想起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战场。 “可怜无定河边骨,曾是深闺梦里人”这种联想与开篇的写实遥相呼应,更加引起人们的深思,激起对发动战争造成悲剧的统治者的无比仇恨。

《战城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以静写动,以景照人。他不直接写战争的残酷激烈,却处处显出刀光剑影、激烈厮杀的痕迹;诗中无一处写人的活动而处处离不开人的真情实感。全诗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借叙事以抒情,借写景而塑造深邃的意境。此篇着墨不多,融汇了丰富的内容,凝聚了深刻的含义。


《战城南》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战城南》

 汉乐府民歌。见《乐府诗集》。这首民歌描述了战场上尸横遍野,乌鸦啄食,战马悲鸣,蒲苇萧萧的凄凉图景。揭示了庄稼无人收获,人民生活无着的社会现实。作者在诗中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对战争发出了诅咒,谴责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罪行。全诗以杂言叙事言情,古朴自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