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 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 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 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 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 益嗜食,和于身。”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 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11)!”太后曰:“敬诺。年几何 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太后曰:“丈夫 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 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 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 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 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9)。今媪尊长安之位,而封之 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20),长安 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 乃出。

子义闻之(21),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①赵太后: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 权。②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先秦时,诸侯国结盟,常以君主的弟兄或 子孙留居在盟国,作抵押,即人质。③左师:官名。触龙言:原作“触詟(zhé)”,应 是误合“龙言”二字,遂成“詟”。《史记·赵世家》《汉书·古今人表》及长沙马王 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中均作“触龙”。④揖:《史记·赵世家》中作“胥”。 胥,同“须”,等待。⑤趋:快步走。⑥曾:竟然。⑦郄(xì):疲劳,身体不适。⑧鬻: 同“粥”。⑨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⑩黑衣:赵国侍卫穿黑衣,因此用“黑衣” 指代宫廷卫士。(11)没死:冒死。(12)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13)燕后:赵太后之 女,远嫁燕国为后。(14)踵:脚后跟。(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 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能回国的。(16)三世以前:指赵肃侯时。三 世指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三代。(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后“赵”指赵国, 意思是赵氏由一个大夫之家建立赵国的时候。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 晋,赵烈侯是赵国的首任国君。(18)微独:不仅,不只。(19)重器:指金玉珍宝等贵重 物品。(20)山陵崩:古代对君主之死的委婉说法。这里指赵威后死。(21)子义:人名, 赵国贤士。

【鉴赏】本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文章主要由 赵太后和触龙的对话构成,写得层次清楚,波澜起伏。

对话前,作者交代了对话的紧张气氛。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 赵孝成王年幼,由其母赵太后执政。强秦乘此机会,大兵压境,赵处于亡 国危机之中。赵求援于盟国齐,齐却提出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救援。溺 爱幼子的太后坚决不同意,并对纷纷进谏的大臣们说:谁再进谏,必唾其 面。国家存亡,悬于一线。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触龙的出场作了充分 的铺垫。触龙能否进谏?能否化解这一千钧之重?

触龙采取了迂回曲折的方式与赵太后展开对话,对话在亲切友好的 氛围中进行,于是,矛盾化解在无形中。触龙一共说了十一句话,这十一 句话由远而近、由外围至核心,层层深入,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终于使盛 怒的太后放松了警惕,最终幡然醒悟,接受了劝谏,答应让长安君去作 人质。

这十一句话包括触龙的肢体动作,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运用了许多方 法与技巧。主要运用了瞒天过海之法,欲近以远,欲合以离,以闲着藏要 着。首先避其所忌,求其所同。触龙以自己的老态龙钟,暗示太后也是老 人。关心太后的身体状 况及饮食起居,并谈及自 己的老年保养,从感情上 拉近与太后的关系,消除 太后的对立情绪,谈话气 氛显得亲切随和,为劝谏 创造条件。接着投其所 好,引起共鸣。触龙说起 自己为小儿子安排出路 的话头,仍不涉及敏感话 题,触动了太后爱子的心 理,使太后不禁脸露笑 容。由此,引起对爱子女 问题的讨论。触龙巧妙 地提出,真正爱子女则为 之“计深远”。并运用借 客形主之法,详讲燕后, 将计长与计短作比较,使 太后明白,不让长安君为质,实际上并没有为他“计深远”。知道不以目前 之离为忧,以坚定她让步之念。其实自己假托向太后托子,同样是以己为 子之计长形太后为子之计短。最后剖析历史,指出错误。触龙剖析历史 上赵王、诸侯子孙不能继承祖业的教训,以严峻无情的事实,摆出了太后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的问题。其可怕的将来,使太后不得 不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赵太后要为长安君“计深远”,必须使他有功于 国,而质于齐,就是一个很好的立功机会。触龙绝口不提长安君为质的 事,让赵太后自己改变主意,这说明触龙懂得君臣之道。

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晓之以利害,这是触龙劝谏成功的主要原因。 另外,迂回包抄,循循善诱;态度谦恭,忠诚为国,也是触龙劝谏成功的 原因。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评论:“通篇琐碎之笔,临了 忽作曼声,读之无限感慨。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 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 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 听受也。”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55-58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本篇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战国末年,秦国趁赵国惠文王刚死,年幼的孝成王初继位(前265),赵太后执政之际,发动了侵赵战争,并已攻下三城。当时赵国向齐国求援。而在朝秦暮楚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不信任,所以齐国提出了要以赵太后幼子长安君为质的条件。面临赵国存亡的严重局面,围绕着送不送长安君为质的问题,人物之间展开了矛盾冲突。《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记叙左师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情形。

第一部分(开头至“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文章开头即点明赵国面临的险境:“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个“新”字,反映了赵国政局的不稳;一个“急”字,点出了强秦的侵略野心。为挽救国家危亡,赵太后求救于齐国,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的出兵条件。赵太后出于对幼子的宠爱,不忍让其远赴他国为质。这表明了她的不以国事为重的浅见短识和自私心理。“强谏”两字,概括了许多为国家前途担忧的大臣们的劝说活动。赵太后蛮横地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老羞成怒,声色俱厉地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短短两句,淋漓尽致地绘出赵太后蛮横固执、昏庸糊涂的形象。大臣们的“强谏”与赵太后的拒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能否打破这种矛盾的僵局,直接关系到赵国的安危存亡。触龙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去劝说赵太后,既非常重要,又极其不易。因而,触龙的出场,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了。

这一段寥寥数语,即交代了复杂严峻的背景,表现了作者善于选材,强干弱枝的叙事手法。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至“恣君之所使之”),描叙触龙说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详写了人物的对话神情和心理活动,可分三层。

第一层至“太后之色少解”,触龙先缓和紧张气氛,清除太后怒气,以利下文劝说。“左师触龙愿见太后”,这一凭空突兀之笔,突出了触龙对赵国的耿耿忠心和甘愿挺身劝说的胆识。赵太后已猜到触龙求见的目的,故“盛气而揖之”,可见太后怒气未消,如一味强谏,必遭唾面之辱,而于事无补。这种情况是触龙早有所料的。所以他进见太后时,“入而徐趋”,按古代臣见君之礼表现出诚惶诚恐的姿态;接着“至而自谢”,以自责之语表示对太后的关切。上述谨守君臣之礼的行动和温和亲切的话语,从感情上打动了太后,使她乐于介绍自己的生活情况。接之,触龙仍不谈“长安君为质”事,而进一步谈饮食、养生之术,嘘寒问暖的家常话,表示了对太后生活的更大关心,终于使“太后之色少解”,打消了她的怒气,缓和了紧张气氛,使她心理上的戒备松弛了,为下面进谏打通了感情上的渠道。

第二层至“太后曰:‘然’”,触龙扣合太后心理,由近及远,动之以情,导入正题。太后“色少解”后,触龙仍不谈长安君为质之事,转而扣合太后感情用事、溺爱子女的心理特点,表示自己爱怜幼子的心情,一番请托之语,表现了他对幼子前途的关切,为下文说理埋下伏笔。太后与触龙至此在爱怜幼子问题上产生了感情共鸣,太后由“色少解”进而变为“笑曰”,气氛融洽了。在一问一答的争“甚”中,触龙步步诱进,引出了太后内心深处的话:“妇人异甚。”这时,触龙要进一步使太后认识到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子,他不谈理论,亦不言长安君,而是用燕后为例,启发太后。在交谈中,触龙将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作对比,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太后爱燕后是“为之计深远”,欲使其“有子孙相继为王”;而太后爱长安君只是感情用事,没有深思熟虑的远见作基础,这正是太后见短识浅的症结所在。这层意思虽然没有言明,但作为潜台词已暗寓其中了。经过这番启发、开导,赵太后终于接受了触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曰‘然。’”一个“然”,表明触龙欲动之以情的目的达到了。

第三层至“恣君之所使之”,分析利害,由远及近,晓之以理,提出主张,进谏成功。触龙先以赵主子孙无一封侯以及各诸侯的子孙亦无封侯的史实,雄辩地说明其原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经过上述层层剖析,触龙由远及近,把话题转入正面进谏。触龙指出,要把爱子之心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使长安君有功于赵国,这样才是为其作长远打算,亦是真正爱他。触龙这一席话,字字在理,词意恳切,语重心长,感人肺腑。使太后从长远利益认识到长安君为质的意义,于是心悦诚服地答应道:“诺,恣君之所使之。”这标志着触龙的劝说,已大功告成。

第三部分(最后三句),点明触龙说赵太后的结果。“于是”承上启下。“质于齐,齐兵乃出”,与篇首呼应,交代了事件的结果。

本文着力刻划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忠心为国、眼光远大、深谙心理、巧于辞令、善于进谏的左师触龙,一个则是溺爱子女、蛮横顽固、见短识浅的赵太后。文章描叙了触龙为了赵国的安全,运用含蓄、巧妙的方式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质于齐的全过程,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为子女“计深远”,“令有功于国”,使能“自托”的道理。文章深刻地反映了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以后,原先那种无功而位尊、无劳而俸厚的世袭制度逐渐被废除的历史事实。同时,此文还生动地说明: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做到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一致,这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济世之心,尚须有济世之术。

本文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触龙说赵太后的过程。触龙摸透并扣住赵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与赵太后娓娓叙谈,先不言明救赵之事,显出处处是为太后之子着想,并把长安君的利益同赵国的利益连在一起,从而说明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子。作者在描写中,善于用细致、委婉的笔触,通过对人物言谈、举止的刻划,浮雕般地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作者还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文章结构亦非常严谨,详略得当。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传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