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德里纳河上的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德里纳河上的桥》

《德里纳河上的桥》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南斯拉夫】 伊沃·安德里奇

安德里奇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作家。1914年开始发表诗歌,后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散文作品,并陆续发表许多中短篇小说。主要有: 《婚礼》、《特拉夫尼克纪事》和《女士》、《译科》、《万恶的庭院》等。196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德里纳河上的桥》取材于波西尼亚历史。作品以一座大桥的兴废,追述了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波西尼亚人民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占领者压迫下的命运和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德里纳河的桥,凝聚着波西尼亚和塞尔维亚人多少代的民族压迫与斗争的血泪。

原来,德里纳河并没有这座桥,是奥斯曼帝国王公大臣穆哈默德·巴夏于16世纪中叶下令兴建的。

穆哈默德·巴夏原系波西尼亚土著,10岁时被土耳其帝国的军队抢走,起初作公卿的童奴,后来他终于发迹,在历史上出尽了风头,先是土耳其宫廷年轻有为的军官,渐渐因功升为舰队总司令,再成为索科里大帝的驸马爷,王公大臣。

只因为童年时代在渡口与家乡亲人临别时那份痛楚始终搁在他心头深处,成为一种负担,想到万里外的德里纳河渡口一天不想办法解决,那里的人就一天脱离不了悲惨的命运。于是就想到如果真能有一座桥把两岸永远连起来,使波西尼亚和东部交通既安全又方便,使自己现在生活的地方和早年自己生活的地方能接通,不再被德里纳河蛮横地垄断,那就非常有意义了。就这样,要建筑一座大石桥的决定就在他的心中形成了。

本来,穆哈默德·巴夏建桥的意图是为了造福于乡邻,他不仅建了桥,而且在桥建成后,还在临近设队商旅馆,使远地来的旅客晚上有个舒适的歇脚处,连马匹和货物都能获得妥善的安顿。

但事与愿违,从建桥之日起,这儿就成了波西尼亚和塞尔维亚人与土耳其帝国统治者的民族矛盾与民族斗争的焦点。

起初被派来建桥的指挥阿比达迦是个极其贪婪而又残暴的家伙。他克扣粮饷,工人们拿不到工资,还要自己出伙食费,自带便当。于是遭到了当地人民的极力反对,有些人不断地破坏建桥工程。虽然破坏者被当场捉住,并被施以极刑,但旷时四年,终于无所建树。后来穆哈默德·巴夏知道了底细,改派了指挥,改善了工人们的待遇,前后历时15年,总算把大桥建成了。

但这座宏伟富丽的大桥,除了在较为太平的年代成为人们纳凉、闲聊,或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处所之外,在政治紧张或是战争时代,就成了贴通告,杀头示众的处所。于是,德里纳河之桥连同造桥的主人穆哈默德·巴夏一样,都成了土耳其帝国统治者的得力的工具。

岁月流逝,几个世纪过去了,随着人民的不断反抗斗争,终于使土耳其帝国由盛变衰,帝国的边界被迫退到遥远的南方海边。而代之而起的又是奥匈帝国的入侵。他们用一种“文明”占领的方式: 开设银行、建造铁路,似乎给小镇带来了繁荣和进步的景象,但随之而来的物价腾贵,通货膨胀,小城居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一个精明强悍,深谋远虑的犹太女人绿蒂,她开设的酒家起初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赚来的钱可以周济远方的穷亲戚。但在妓院竞争,股票下跌的打击下,最后也只落得精神瘫痪的下场。再如,另一个代表人物阿利荷雅,出身于城里最悠久,最受人尊敬的家庭。他为人忠厚,性情耿直,在近代文明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前只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但最后也只能同代表伊斯兰古代文化的大桥同归于尽。

但是,随着近代文明以及交通的发达,这儿的青年终于也有不少受到了高等教育,随着20世纪初期几度席卷巴尔干半岛的民族觉醒浪潮的高涨,这儿的青年也一变过去一味闲聊或是在大桥上谈情说爱的旧习,他们也开始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常常在桥头举行热烈的讨论。他们已成为民族复兴的希望。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里纳河大桥终于被炸毁了。这正是在人类即将迎接曙光——1917年10月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它象征着古老的波西尼亚以及她的被占领、受屈辱的历史永远结束,而新的、自由独立的波西尼亚一定会在斗争的烽火中诞生。


《德里纳河上的桥》 - 外国文学名著 - 可可诗词网

《德里纳河上的桥》

《德里纳河上的桥》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南斯拉夫诗人、小说家安德里奇(1892——1972)的三部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后两部是《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分别写拿破仑时期一个法国领事来到特拉夫尼克小镇后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二次大战前波斯尼亚地区的社会生活),是整个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作品。它取材于波斯尼亚历史故事,叙述德里纳河畔小城维舍格列自16世纪初开始建一座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桥被炸毁为止历时400年桥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小说由许多可以独立的故事串连而成,如巡逻队长发疯、花姐跳桥逃婚、阿里霍札被钉耳朵、桥上士兵迷于春梦而送命等,描写波斯尼亚地区在土耳其入侵和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生活,故事大都和大桥联系在一起。1941年桥被大战的炮火炸毁,波斯尼亚被占领,受屈辱的历史也到此结束。

小说描绘了南斯拉夫400多年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波斯尼亚人民在外国入侵者统治下所过的悲惨生活和他们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作者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揭示了土耳其入侵时期南斯拉夫人民“血贡”服役的残酷,中世纪外部异族统治和内部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奥匈帝国统治下南斯拉夫人民几十年的苦难生活,办银行、修铁路等“文明”占领给人民经济上生活上带来的混乱,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无比痛恨和对南斯拉夫人民所受灾难的深切同情。作者渴望自由独立,他满腔热情地描写和赞扬了南斯拉夫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波斯尼亚人民不屈于土耳其的暴政统治,用怠工破坏来反抗苦役;基督徒和穆斯林联合反对奥匈帝国的迫害,共同投入英勇的斗争。他们的反抗虽然不断遭到镇压,但复仇的烈火却时刻在他们心中燃烧,表现出南斯拉夫人民几世纪艰苦奋斗、在苦难中不可屈服的可贵精神。小说还涉及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大学生知识分子的革命活动,预示着独立自由的南斯拉夫即将在大战的炮火中诞生。

三部曲中的《德里纳河上的桥》突出地代表了安德里奇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体裁独特,堪称小说和历史的结合体。它没有贯穿小说的主人公,不写某一个人的命运,而是写一个城市、一座桥的命运,以显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小说中写了许多有声有色的人物,类似短小的人物传记,但人物大多相隔百年,互不相关,颇具编年史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总体,小说突出了“桥”在结构上的连接作用,使这个无生命的建筑不仅成为小说的中心形象,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反映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独具匠心。小说全部由叙述人的口气写成,用叙述者的转述代替人物直接对话,角度统一,“视点”统一,能给读者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间,吟诵起来,颇具韵味。此外,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馥郁的民间文学气息,从作品风格上增强了小说的人民性。由于安德里奇在这个三部曲、特别是《德里纳河上的桥》的创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被授予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南斯拉夫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该项荣誉的作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