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将进酒》 - 唐·李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将进酒》 - 唐·李白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为汉乐府诗题。本篇大约作于出翰林“赐金放还”后。三年的翰林供奉,使浪漫的李白初步认识到了官场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也痛苦地发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心中产生了沉深的积郁和良多的感慨,本篇借乐府旧题抒发了这种失意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

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如椽之笔描写了黄河之水自天而降、滚滚东去,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宏伟景观,极富气魄。当时诗人与两位好友岑勋、元丹丘在离黄河不远的颍阳置酒高歌,因而诗篇很自然地以黄河起兴。大河奔流的景象触发了李白的惜时意绪,使他深感时光易逝,就如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一样一去而不复返,因而他慷慨悲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荏苒,岁不我待,早晨的青丝到晚上就变成了白雪。“朝”、“暮”变化的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时光流逝的迅疾和人生在世的短暂。在这里,诗人似乎在悲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但这不是庸人在无情的自然法则面前的悲观、恐惧和颓唐。生性开朗的诗人对万物变易的自然规律一直是以豁达的态度坦然待之的。他知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因为“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在这里,诗人之所以为白发而悲,是因为年华虚度、功业未建、壮志未酬。因此,这种“悲”是虎落平川式的悲哀,是壮士不得于世的悲叹,因而悲中见豪、悲中有壮。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进取的愿望和斗志。这四句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们既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短暂的自然规律,更传达出了人类在这一自然规律前的沉思,表现出了人类深刻的时间忧患意识和积极的进取意识——于大彻大悟中又令人振奋。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这四句所表达的时光易逝、功业未建的矛盾意绪又为下文提供了抒情的前提和线索,是全诗的一个总纲。下面所进行的种种复杂的情绪活动,不管是洒脱、自信还是忧郁、愤懑都是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说既然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那么适逢难得的得意之时,就应该尽情行乐,把忧愁烦恼抛在一边。在好友相聚、快意适性之时,酒可以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的悲愁,可以使人们在觥筹交错、身心舒展之中短暂地体会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能愿动词“须”的使用、双重否定的句式都强烈地体现了诗人要喝酒、要尽欢的愿望。这种愿望越强烈,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就显得越挚诚、越炽烈,因为饱受忧患的人们只有在酒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但这并不是于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而是执着人生、热爱人生的表现,亦即诗人的入世愿望得不到舒展时的一种变相渴望和满足。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诗人没有消沉,没有颓丧,而是借酒振奋、借酒找“乐”(人生之乐),这是一种怎样洒脱的风度,这是一种怎样旷达的怀抱!正是在这种潇洒放逸的格调中,诗人昂首高歌出了饱含哲理的自信乐观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志向远大,才调高超,虽然用世之途坎坷,至此尚未功成,但是他并没有丧失对自我的信心,而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所用、崇高理想必能施展。这种饱含进取精神的自我鼓励和积极的自我心理平衡,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失意的有志之士之心。是的,也许有材未必终能为世所用,但是人们必须始终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才能为实现“有用”去拼搏、去奋斗。从“悲白发”中弹奏出这样激动人心的音符,这就是李白的风格!洞悉人生的短暂,而能积极进取,这就是李白的人生态度!正是抱着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李白要从烹羊宰牛中寻觅人生的乐趣,要从“三百杯”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了。于是,他热情地反客为主、频频地向两位好友劝酒:“将进酒,杯莫停。”在这里,诗人不再是“独酌无相亲”,只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而是面对着自己的知己,于是,在“酒酣胸胆正开张”中,诗人便可以将积抑心头的愤懑牢骚痛快淋漓地倾吐出来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诗人视富贵如敝屣,在精神上胜过了那些缙绅豪门;这也说明诗人的进取不在富贵。那么,诗人为什么又只愿长醉不愿醒来呢?是不是诗人想醉生梦死,在花天酒地中了此一生呢?不是!这只是诗人的愤激的牢骚之语,意在发泄对这个圣贤寂寞、蹇驴得志的黑暗社会的不满。圣贤寂寞的社会是不公道的社会、没有希望的社会;在李白看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与其作一个寂寞的圣贤,还不如作一个留名的饮者。诗人以离径叛道的姿态对这个社会表现出了一种狂狷不恭的态度。因此,诗人的痛饮、狂饮又是对社会的一种变相的控诉和反抗。为了在饮中找乐、在饮中泄愤,诗人又引用陈王曹植宴平乐的典故,为饮者壮威添色。曹植这位饱学多能而又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曾“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与宾客畅饮,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为效法的对象,劝主人不要愁少钱,要将五花马、千金裘典当出去,以换美酒。为了体味人生之乐、泄尽心头之恨,酒必须喝得过瘾、喝得痛快、喝得尽兴!只有这样才能消去心头的无穷忧愁。在这里,“万古愁”紧紧扣合了开头的“悲”,表现了诗人内心拼搏激荡的整个过程。

总之,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愤懑悲愁与乐观自信的复杂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都是借助酒力,紧紧围绕着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建这一人生矛盾展开的。因为他有才,所以他对建功立业才充满自信,所以才显得乐观;因为他不遇,所以才悲愁,所以才愤懑。诗歌在复杂的情感中透露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时光荏苒、时不我待;建功立业,更须及时。而这种人生哲理由于诗人充沛情感的浸润,所以显得更为慷慨、更为热烈,也更为动人。诗情与哲理的结合,使这首诗歌显得既热情又深刻;它们既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深刻的人生思索和鲜明的叛逆性格,又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主情风格。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怀才不遇的矛盾,在李白的体验和感受中借饮酒悲歌得到了典型化的表现。《将进酒》传达出了封建社会中无数失意壮士的共同心声,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将进酒》 - 唐·李白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将进酒》 - 唐·李白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为汉乐府诗题。本篇大约作于出翰林“赐金放还”后。三年的翰林供奉,使浪漫的李白初步认识到了官场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也痛苦地发现了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心中产生了沉深的积郁和良多的感慨,本篇借乐府旧题抒发了这种失意的愤懑,同时也表达了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

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如椽之笔描写了黄河之水自天而降、滚滚东去,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宏伟景观,极富气魄。当时诗人与两位好友岑勋、元丹丘在离黄河不远的颍阳置酒高歌,因而诗篇很自然地以黄河起兴。大河奔流的景象触发了李白的惜时意绪,使他深感时光易逝,就如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一样一去而不复返,因而他慷慨悲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荏苒,岁不我待,早晨的青丝到晚上就变成了白雪。“朝”、“暮”变化的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时光流逝的迅疾和人生在世的短暂。在这里,诗人似乎在悲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但这不是庸人在无情的自然法则面前的悲观、恐惧和颓唐。生性开朗的诗人对万物变易的自然规律一直是以豁达的态度坦然待之的。他知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因为“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在这里,诗人之所以为白发而悲,是因为年华虚度、功业未建、壮志未酬。因此,这种“悲”是虎落平川式的悲哀,是壮士不得于世的悲叹,因而悲中见豪、悲中有壮。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进取的愿望和斗志。这四句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它们既真实地揭示了人生短暂的自然规律,更传达出了人类在这一自然规律前的沉思,表现出了人类深刻的时间忧患意识和积极的进取意识——于大彻大悟中又令人振奋。从全诗的结构来看,这四句所表达的时光易逝、功业未建的矛盾意绪又为下文提供了抒情的前提和线索,是全诗的一个总纲。下面所进行的种种复杂的情绪活动,不管是洒脱、自信还是忧郁、愤懑都是围绕着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说既然人生易老、功业未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那么适逢难得的得意之时,就应该尽情行乐,把忧愁烦恼抛在一边。在好友相聚、快意适性之时,酒可以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的悲愁,可以使人们在觥筹交错、身心舒展之中短暂地体会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能愿动词“须”的使用、双重否定的句式都强烈地体现了诗人要喝酒、要尽欢的愿望。这种愿望越强烈,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就显得越挚诚、越炽烈,因为饱受忧患的人们只有在酒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趣味。但这并不是于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而是执着人生、热爱人生的表现,亦即诗人的入世愿望得不到舒展时的一种变相渴望和满足。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诗人没有消沉,没有颓丧,而是借酒振奋、借酒找“乐”(人生之乐),这是一种怎样洒脱的风度,这是一种怎样旷达的怀抱!正是在这种潇洒放逸的格调中,诗人昂首高歌出了饱含哲理的自信乐观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志向远大,才调高超,虽然用世之途坎坷,至此尚未功成,但是他并没有丧失对自我的信心,而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所用、崇高理想必能施展。这种饱含进取精神的自我鼓励和积极的自我心理平衡,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失意的有志之士之心。是的,也许有材未必终能为世所用,但是人们必须始终抱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才能为实现“有用”去拼搏、去奋斗。从“悲白发”中弹奏出这样激动人心的音符,这就是李白的风格!洞悉人生的短暂,而能积极进取,这就是李白的人生态度!正是抱着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李白要从烹羊宰牛中寻觅人生的乐趣,要从“三百杯”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了。于是,他热情地反客为主、频频地向两位好友劝酒:“将进酒,杯莫停。”在这里,诗人不再是“独酌无相亲”,只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而是面对着自己的知己,于是,在“酒酣胸胆正开张”中,诗人便可以将积抑心头的愤懑牢骚痛快淋漓地倾吐出来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了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诗人视富贵如敝屣,在精神上胜过了那些缙绅豪门;这也说明诗人的进取不在富贵。那么,诗人为什么又只愿长醉不愿醒来呢?是不是诗人想醉生梦死,在花天酒地中了此一生呢?不是!这只是诗人的愤激的牢骚之语,意在发泄对这个圣贤寂寞、蹇驴得志的黑暗社会的不满。圣贤寂寞的社会是不公道的社会、没有希望的社会;在李白看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与其作一个寂寞的圣贤,还不如作一个留名的饮者。诗人以离径叛道的姿态对这个社会表现出了一种狂狷不恭的态度。因此,诗人的痛饮、狂饮又是对社会的一种变相的控诉和反抗。为了在饮中找乐、在饮中泄愤,诗人又引用陈王曹植宴平乐的典故,为饮者壮威添色。曹植这位饱学多能而又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曾“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与宾客畅饮,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为效法的对象,劝主人不要愁少钱,要将五花马、千金裘典当出去,以换美酒。为了体味人生之乐、泄尽心头之恨,酒必须喝得过瘾、喝得痛快、喝得尽兴!只有这样才能消去心头的无穷忧愁。在这里,“万古愁”紧紧扣合了开头的“悲”,表现了诗人内心拼搏激荡的整个过程。

总之,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愤懑悲愁与乐观自信的复杂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都是借助酒力,紧紧围绕着时光流逝而功业未建这一人生矛盾展开的。因为他有才,所以他对建功立业才充满自信,所以才显得乐观;因为他不遇,所以才悲愁,所以才愤懑。诗歌在复杂的情感中透露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时光荏苒、时不我待;建功立业,更须及时。而这种人生哲理由于诗人充沛情感的浸润,所以显得更为慷慨、更为热烈,也更为动人。诗情与哲理的结合,使这首诗歌显得既热情又深刻;它们既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深刻的人生思索和鲜明的叛逆性格,又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主情风格。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怀才不遇的矛盾,在李白的体验和感受中借饮酒悲歌得到了典型化的表现。《将进酒》传达出了封建社会中无数失意壮士的共同心声,具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将进酒》 - 唐·李白 - 可可诗词网

《将进酒》 - 唐·李白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汉乐府古题,古辞多写饮酒放歌的行为,李白借用了这个曲调,也填进了类似内容的新辞,借以发泄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诗写得豪放爽朗,确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天宝三载(744),李白因为受到了权贵们的诋毁,同时自己也不甘心于弄臣的生活,终于从长安被“赐金放还”。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幻梦破灭了,内心的愤懑、悒郁是自不待言的。离开长安以后,他又开始了漫游生活。他一方面仍然保持着傲岸不屈的性格,不向权贵屈服,一方面又热心于求仙访道,企图从宗教迷信中求得解脱,同时喝酒取乐,以排遣胸中的苦闷。这两种思想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他这一时期诗歌的特有的复杂的内容。胸中的苦闷积得越多,积得越久,爆发起来也就越厉害。天宝十一载(752),李白到了嵩山他的友人元丹邱处,与友人岑勋、元丹邱相会了。他和好友在一起饮酒作乐,这时久抑胸中的感慨犹如打开了闸门的洪水,随着嘹亮的音节,迅急的韵脚,多变的句型一起,奔腾向前!

开头两个“君不见”,主要是感叹人生的短促。时光的流逝,就象天上奔腾而来的黄河之水,泻入大海而不可能回来一样。由于悲愁,早晨头发还是黑色的,到了晚上就变白了,怎不叫人感慨万端! 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也足见李白的悲愁之深。因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看起来诗人是放荡不羁,在大声疾呼要及时行乐,思想是衰落颓废的。然而这字句底下,蕴藏着的是诗人无限的愁闷! 这种饮酒作乐的感情正是政治上受到排斥、打击的必然结果,诗人是在强颜作欢。这两个“君不见”,每句十七个字,顺着读来,犹如突兀而来的洪峰,以磅礴的气势,感染了读者。接下去四句,便是这种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天生我材必有用”,还带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成分在内;“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说富贵对于自己来说,并不介意。李白自己说过“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可为佐证。“烹羊宰牛且为乐”,更明确地提出自己是在作“乐”,用以反衬出全文的“愁”意,“会须一饮三百杯”是指痛饮,这里有个典故,相传东汉郑玄善饮酒,连饮三百余杯而不改常态。李白用来借指在今日的宴会上要饮个欢畅。诗写到这里,应该说是一层意思已经说完了。这里,主要是说人生短促,应该及时行乐,饮酒取欢。

接下去是这首诗的第二层意思,更进一步直接点明富贵和圣贤是作者所轻视的,唯有饮酒,才能死后留名。李白在长安时就喜欢喝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那时他佯醉佯狂,可以蔑视天子;今日被放赐还,酒,更是他蔑视圣贤,表达自己愤慨心情的工具。“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一连四个短句,使句子的变化错落有致,增强了诗的气势和音乐美。如果一味的长句子,就会使人有过分紧张的感觉。因此,如果在意思转换或变化的当口,调整一下句式使语气稍稍舒缓是完会必要的。“钟鼓馔玉不足贵”四句,是说那些吃饭时奏钟击鼓,吃的是玉一般精细的食物的富贵生活并不足贵,诗人但愿过的是长醉不醒的生活;自古以来的圣贤默默无闻,只有饮酒者才能留名于后世。接着,举出陈思王曹植为例,说明前人也是如此“斗酒十千恣欢谑”的,天下不得意的人的心是相通的。写到这里,他的激愤的心情达到了顶点,犹如火山的迸发,岩浆的奔流,将一切的不痛快统统地倾吐出来,用酒,来消除自己的忧愁。这诗的最后六句是说自己愿意将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换酒,店主人不要嫌钱少! 值得注意的是全篇要发泄的“愁”意,一直到这首诗的最后才点了出来,而且不是一般的“愁”,是“万古”之“愁”。这样,酒和“愁”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酒的作用是浇愁,销愁。不过,如果酒真能销愁,李白“一饮三百杯”,学曹植“斗酒十千恣欢谑”倒也并无不可;其实不过是借酒来麻醉、欺骗自己而已!这首诗的价值倒是在于因此而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里较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而并非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颓废的思想。

通篇表面上写的是“乐”,而字里行间隐藏着的是“愁”,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读之使人回肠荡气,慨叹不已,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音节的嘹亮,韵脚的多变,和长短不一的句式,一泻千里的气势,使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