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以虫治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以虫治虫》[原 文] 元丰①中, 庆州②界③生子方虫④,方⑤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⑥,其喙⑦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⑧以钳搏之,悉为两段⑨。旬日⑩子方皆尽,岁以大穰(11)。 其虫旧(12)曾有之。土人(13)谓之“傍不肯”。 [注 释] ①元丰:宋神宗的年号。1078-1085。②庆州:宋庆阳府,相当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三县。③界:地区。④子方虫:今称黏虫。⑤方:正。⑥狗蝎:今称土狗,即蝼蛄。⑦喙(huì):鸟兽的嘴,这里借指虫子的嘴。⑧则:就。⑨悉为两段:即“虫悉为两段”,省略主语“子方虫”。悉,全,都。⑩旬日:十天。(11)岁以大穰(ráng):“岁以之大穰”的省略。岁,年景,收成。以之,因此。穰,丰收。 (12)旧:过去,从前。 (13)土人:当地人。 [译 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灾害。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像地下的“狗蝎”,它们嘴上长着钳子,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见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灭,当年因此获得了丰收。这种虫过去就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鉴 赏] 《以虫治虫》通过记叙“傍不肯”捕杀为害秋田的子方虫,“岁以大穰”的经过,说明以虫治虫、进行生物防治的效果。作为科技说明文,首先要求言之有据,要求有关事实的准确无误。这篇文章不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人物、过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无可置疑。为了让人看得明白,说明文自然也要求做到言之有序。如《以虫治虫》先叙子方虫的危害,再介绍“傍不肯”的形貌特征及好搏子方虫的习性及其灭虫效果,之后,再介绍此虫在当地的名称。 字数:717 [作者及作品简介] 沈括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以虫治虫》
宋·沈括 元丰中,庆州界②生子方虫③,方④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⑤,其喙⑥有钳,千万⑦蔽⑧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⑨之,悉⑩为两段。旬日(11),子方皆尽(12),岁以大穰(13)。其(14)虫旧曾有之,土人(15)谓之“傍不肯(16)”。 【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梦溪笔谈》是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②〔界〕地域,地区。 ③〔子方虫〕古人对黏虫的称呼,是一种为害粮食作物和牧草的害虫。 ④〔方〕正当,正要。 ⑤〔狗蝎(xiē)〕一种昆虫,“蠷螋(qúsǒu)”的别名。 ⑥〔喙(huì)〕原是鸟兽等的嘴,这里指一种似狗蝎的虫子的嘴。 ⑦〔千万〕成千上万。 ⑧〔蔽〕遮蔽,遮盖。 ⑨〔搏〕搏斗。 ⑩〔悉〕都,全。 (11)〔旬日〕十天。 (12)〔尽〕空,没有。 (13)〔岁以大穰(ráng)〕年成因此而大丰收。岁,一年的农业收获。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 (14)〔其〕这样的。 (15)〔土人〕本地人。 (16)〔傍不肯〕一种昆虫,步行虫的别名。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成为田里庄稼的危害。忽然,又出现了一种虫,这种虫很像生长在土壤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子与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被咬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杀光了,年成因此而大丰收。这样的虫子以前就曾经出现过,当地人叫它们“傍不肯”。 字数:723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80-381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