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书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书愤》《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①,铁马秋风大散关②。塞上长城空自许③,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 【注释】 ①瓜洲渡: 在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长江之滨,与镇江相对。②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古代军事要地。③塞上长城:这里用南朝宋文帝时名将檀道济自比“万里长城”的典故。檀道济遭谗被害,死前曾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又,唐代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誉为“长城”。④出师一表: 指诸葛亮伐魏前上奏给蜀后主刘禅的《出师表》。⑤伯仲间: 兄弟之间,指彼此相差不多。 【诗大意】 我早年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气涌如山”。张浚雪夜出兵进击金兵于瓜洲古渡; 自己也曾几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大散关。我白白地像古代名将那样以“长城”自比,镜中照出的稀疏鬓发已经先斑。《出师表》实在是传世名文,千载以来有谁能与诸葛亮比肩。 【赏析】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所作,诗人当时蛰居故乡山阴,年62。全诗回顾了早年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倾吐了往昔的宏伟抱负,也抒写了今日难平的积愤,并讽刺了朝廷的不能用贤和奸佞误国。通篇洋溢着炽烈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的愤慨。 诗的首联回顾早岁的壮志。诗人那时“气涌如山”,立下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发誓要收复中原。“世事艰”,是说由于投降派的阻挠和破坏,抗金大业难以完成。“那知”二字,一面表明诗人当时涉世不深、不谙世情的单纯天真,似有自悔之意;一面也讽刺了投降派的卑劣行径。用反诘语书写正意,形成慨叹的语势。 颔联是追叙往岁使人激动的时事。这一联虽然歌咏的是抗金业绩,却也与诗人的经历有关:陆游曾任镇江府通判,地点就在瓜洲古渡一带。乾道八年(1172),他在汉中主战派将领王炎军幕时,也曾戍守过大散关,并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两句诗各由三个名词组成,就明晰地交代了反攻金兵的途径、地点和时令,渲染了浩大的声威,恰如描绘了两幅气势壮阔的抗金斗争图。节奏铿锵,对仗工妥,笔力雄健,诗意厚重,充分表现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英勇气概,也流露出他对战斗的军旅生活的热烈向往之情。这副联语不愧是千古广为传诵的名句。 颈联抒写壮志未遂、年华老大和报国无门的愤慨,情调由昂扬转为沉郁,由豪迈跌入悲凉。两句的意思是:我曾经像古代名将那样,以万里长城自期自许,保卫祖国,威振边陲,如今鬓发却早已斑白,志愿仍然未能实现。诗句中的“空”字,表现了悲愤沉痛之情,读之令人跌足长叹!从中也可见出诗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一副铮铮硬骨与一片耿耿丹心。 诗人这里所抒发的愤慨是一种哀苦无告的愤慨,这种愤慨长年郁积心头,无法冰释,那就只有借助于诗的形象语言加以发泄了。请看下面一些诗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 “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 (《双头莲》);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这些诗句与本诗颈联同一机杼,都是在写南宋的统治者不图恢复,不起用抗金的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以及诗人晚年生活的思想矛盾和悲愤情绪。 尾联借史咏怀,盛赞诸葛亮率师伐魏的壮举,认为后世无人能够与之比肩,借以讽喻当时无人主张出师,也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产生寂寥沦落的愤慨。 诗题为 “书愤”,即抒写愤激心情之意。诗文正是以“愤” 字作为意脉,贯穿全篇。前四句写早岁渴望北伐的气概和从事抗金的豪情,是回忆过去;后四句写年华老大、时不我与的悲哀和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慨叹,是表述现在。尽管诗翁情思遄飞,运笔纵横,极尽沉郁顿挫之妙,却仍能使题旨显豁,给读者以深沉蕴藉之感。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气,悲愤,愤恨。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从瓜洲渡口北上。瓜洲,在今江苏扬州邗江南面的长江之滨,为军事重地。铁马:披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面,也是军事重地。这两句追述25年前两次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洲渡江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塞上长城:比喻能镇守边疆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名世:名传后世。堪:可以。伯仲间:兄弟之间。引申为不相上下。这是诗人赞颂诸葛亮。 【大意】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向北望中原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当年风雪之夜战舰在瓜洲渡口击溃金兵,第二年铁甲战马乘着秋风收复了大散关。空有宏图大志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镜中的鬓发已白,何谈奔赴前线。诸葛亮一篇《出师表》真是名传后世,千载以来还有谁能够跟他相比肩呢? 字数:52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11页.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 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侂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