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秋月》 - 宋·苏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秋月》 - 宋·苏轼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年明月何处看。

熙宁十年(1077),苏轼在徐州知州任上的第一个中秋之夜,与弟弟子由相会,写下此诗。

前两句,描写中秋月的清明。诗人运用了烘云托月之法,先写暮云收尽,次写月光清寒,再写银河无声,几经铺垫之后,才请出明月玉盘,让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转动,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优美意境。写诗讲究炼字。“字者,眼也”(杨载《诗法家数》),前两句分别炼了“溢”字和“转”字。如果说“银汉无声”为静,那么“溢清寒”与“转玉盘”则为动。两句之中,有静有动,以动托静,十分传神。这种动静相宜的意境,谁能不觉得美呢?

短短两句写景诗,更是一幅月夜图。诗人给我们打开了这样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画卷的背景是中秋之夜,暮云早已悄悄散尽,无垠的天宇里溢泻着清淡的月光,给人以微微凉意,无声的银河在碧天的深处静躺着;画卷的近景是一轮晶莹的玉盘在含情脉脉地转动着。面对这幅碧空美、银河美,玉盘转动更美的月夜图,读者似乎也要进入这迷人的中秋之夜的佳境中了。

诗人用清寒形容月光的清凉,用无声点出银河的寂静,然后让一轮玉盘在深远的碧宇中运行,未免显得过于孤寂。假如二八深闺少女独自一个凭栏欣赏这月,写下这诗句,定会认为她有某种难言的“幽怨”要寄情于景了。然而,写这清丽诗句、赏这中秋之月的,明明是以豪放风格著称于词坛的苏轼,可见他的心境深处亦有要倾吐的某种幽情了。但又不能直吐,因为七绝之法讲究“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要在眼前景、口头语中寄寓“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说诗晬语》)。而从诗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慨叹中,的确让人微觉到他胸中似乎有什么忧思要吐。不然的话,为什么要担心“明月明年何处看”呢?这正是含而不露的妙笔。

原来,这最后两句含而不露的佳句中的确有着“弦外音味外味”。这一年的中秋,是苏轼与弟弟子由分别五年来的第一次会面。兄弟一见,共赏明月,本是赏心悦目之事,然而就苏轼来说,与弟弟分别多年,共赏中秋月的机会仅此一次而已。正如苏轼在第二年(1078)的中秋赏月时,发现弟弟已离开徐州,于是在赏月诗中写道:“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诗人自注道:“中秋有月,凡六年矣。惟去岁(1077)与子由会与此(徐州)。”其它五年呢?不要说兄弟未能团圆共赏中秋明月,就连苏轼自己的政治生涯也一直处在极不安定的环境之中。熙宁四年(1071),因上神宗书,论朝政得失,忤王安石变法而外调杭州通判任;熙宁七年(1074),又由杭州权知密州;熙宁九年(1077),任知徐州。这种频频调动,是他在政治上屡受压抑的结果。在宦海浮沉不定、人生飘浮难测、兄弟团圆机会难得的情况下,诗人发出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吟叹,真乃肺腑之言,意境尤为深远。

七绝讲究神韵,“切忌用刚笔,刚则不韵。即边塞之外,并须敛刚于柔”(施补华《岘佣说诗》),何况写中秋之月呢?正因为如此,诗人不用刚笔而用柔语。比如:“此生”之后继以“此夜”;“明月”之后继以“明年”,在低徊相续、一咏三叹中尽抒幽幽之情,凄凄之神,柔柔之韵,兄弟相会的难得和对前途渺茫的感慨,因而受到名家的青睐。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云:“五、七字绝,句最少而最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唯独“东坡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四句皆好矣。”杨万里的评价是有眼力的,他评出了历代读者的心声。


《中秋月》 - 宋·苏轼 - 哲理诗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中秋月》 - 宋·苏轼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十年(1077)中秋,苏轼在徐州写作此诗。对月抒怀、借月言理的诗作很多,苏轼集中也常能见到,这首绝句即为其一。

诗的前两句写月亮,后两句写感慨。第一句写月的“光”。“暮云收尽”,表时间已届夜晚,言云尽已是天澄如洗。“溢清寒”,溢,状月光满而流,其光既“清”且“寒”,一从视觉上说,一从感觉上讲。中秋之夜,天高气爽,凉气已浓,月光给人的感受已是玉洁冰凉了。月亮之“形”犹如“玉盘”。第二句写玉盘在天河间转动,悄然无声。这两句以月的“光”和“形”写出了月的“好”。这就为后两句的写感慨预设了条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不会常圆不缺,天不会常晴不阴,象今夜的好月,不可能一直保持,不知明年中秋时在何处看明月,将会看到什么样的明月,词人缘月兴感,喟叹人的悲欢离合就如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捉摸,难以逆料。苏轼因屡遭贬谪,往往有前途未卜之感。如他的《十月十五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和子由山茶盛开》:“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都有一种人生如寄的伤感。

时光流逝不停,事物变化不定,这是客观规律。苏轼性格豁达,“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完全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有把握当前、尽情观赏之意。他在《水调歌头·中秋》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表明在客观环境变化中,自己应持的态度。就如他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持烛照花,就是怕花明天凋谢,不复再见如此美态。甚至他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也是说好景不长,更要把握住好景时刻。我们今天鉴赏苏轼的《中秋月》就要从积极的方面来领会,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创造,使人生发出灿烂的光辉。


哲理寓言诗词鉴赏《中秋月》 - 宋·苏轼 - 可可诗词网

《中秋月》 - 宋·苏轼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熙宁十年(1077)中秋,苏轼在徐州写作此诗。对月抒怀、借月言理的诗作很多,苏轼集中也常能见到,这首绝句即为其一。

诗的前两句写月亮,后两句写感慨。第一句写月的“光”。“暮云收尽”,表时间已届夜晚,言云尽已是天澄如洗。“溢清寒”,溢,状月光满而流,其光既“清”且“寒”,一从视觉上说,一从感觉上讲。中秋之夜,天高气爽,凉气已浓,月光给人的感受已是玉洁冰凉了。月亮之“形”犹如“玉盘”。第二句写玉盘在天河间转动,悄然无声。这两句以月的“光”和“形”写出了月的“好”。这就为后两句的写感慨预设了条件。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月不会常圆不缺,天不会常晴不阴,象今夜的好月,不可能一直保持,不知明年中秋时在何处看明月,将会看到什么样的明月,词人缘月兴感,喟叹人的悲欢离合就如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捉摸,难以逆料。苏轼因屡遭贬谪,往往有前途未卜之感。如他的《十月十五观月黄楼席上次韵》:“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和子由山茶盛开》:“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东栏梨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都有一种人生如寄的伤感。

时光流逝不停,事物变化不定,这是客观规律。苏轼性格豁达,“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不完全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有把握当前、尽情观赏之意。他在《水调歌头·中秋》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表明在客观环境变化中,自己应持的态度。就如他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持烛照花,就是怕花明天凋谢,不复再见如此美态。甚至他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也是说好景不长,更要把握住好景时刻。我们今天鉴赏苏轼的《中秋月》就要从积极的方面来领会,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创造,使人生发出灿烂的光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