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子成周”铜编钟
春秋。通高12厘米—20.5厘米。1979年河南省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馆藏。《尊古斋所见吉金图》著录的王孙钟铭:“用享以孝,于我皇祖文考,……用宴以喜,用乐嘉宾父兄,及我朋友。”由此可见钟是古人祭祀或宴会时所奏的乐器。钟似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至西周才开始出现。成组悬挂架上的钟称为编钟,用木槌敲击。此编钟共九枚,形体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钮为长方形,上窄下宽,舞和钲部均饰三角、漩涡和蟠螭纹。每枚均有铭文,惜字迹不甚清晰,难以通读。铭文中原有人名均被铲掉,另刻“鄱子成周”之名,知编钟原为他人所铸,后归鄱子成周所有。鄱即潘字,成周当为春秋时古潘国公族后裔。这组编钟,经测音,音律准确,并可演奏古今乐曲。同墓还出有编镈、木瑟、鼓、鼓等乐器,为研究我国古代乐器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