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人合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人合一 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或一致。 这是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战国时子思、孟子最早提出。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下》),把“诚”看作万物的根本性德,但它消融在“思诚”即人的心性之中,所以人与天相通。 《易经》则以天、地、人为三才,强调天人协调,认为人类同自然界相互协调起来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汉代董仲舒讲天人相类,以为“人副天数”,天人可以互相感应。他还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到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等人通过“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程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2),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二程全书·语录》);朱熹进而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类语》)。 他们认为“天”、“理”、“性”、“命”,“只是一个道”。清初王夫之则反对董仲舒的“天人相类”说,而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总之,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合一的各种说法,都追索天人的相通之处,以证天人的协调、和谐与一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