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z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Z理论

现代管理学中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经过对日本管理经验的研究后,于80年代初在其所著《Z理论》一书中提出。要点是:(一)雇员的需要和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强调实行对雇员的长期雇用,以保障雇员的职业与利益,并使雇员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二)采取下情上达的经营管理方式,启发、鼓励下级参与管理;(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融洽,要显示出对下级的关心;(四)基层管理人员不是机械的执行上级的命令,要抓住问题实质就地解决;(五)实行集体决策,班组集体责任制;(六)管理的任务是,不仅要完成组织目标,而且要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心情愉快和得到满足。Z理论以强调企业与职工在经济利益及积极性方面的融合一致为前提,企图超越X理论、Y理论及超Y理论在这方面的对立。它注意到了职工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和环境的和谐,主张民主管理和集体责任制,主张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对实行科学管理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有一定的意义。

Z理论theory Z

从管理角度提出关于企业主与职工双方关系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大内(W.G.Duchi)首先提出的。它的要点是:
❶实行长期雇佣制,职工的职业有保障,使其能关心企业的利益;
❷鼓励和支持职工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提出建议;
❸对职工要进行长期、全面的考察,然后作出全面评价,再予以提升;
❹企业管理者要全面关心职工,建立上下级之间的融洽关系;
❺注意培训职工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并使其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❻中下层管理人员要善于对各种建议和意见进行调整统一,并要协同有关人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专门依赖上级。

Z理论

又称“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摩尔斯(J.J.Morse)和洛斯奇(J.W.Lorsch)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主要认为:应该根据具体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Z理论

Z理论

研究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行为管理的理论。该理论由日裔美籍管理学者加州大学教授威廉·大内在《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Z理论》一书中提出。他对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了比较后,把美国企业称为A型组织,其特征是“短期雇佣; 迅速的考核与提拔; 专业化的事业历程; 清楚的控制方法; 个人决策,个人责任; 部分关心。把日本企业称作Z型组织,其特点是: 终身雇佣; 缓慢地考核和提拔; 非专业化的事业历程; 含蓄地控制方法; 集体决策; 集体责任; 整体关心。大内认为,美国企业要赶超日本企业,必须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Z型管理组织,以此作为美国企业组织的蓝本,进行革新,形成Z型组织的管理制度。Z理论由此得名,Z型组织的特征是: (1) 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和企业同甘共苦; (2)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 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能的人才;(4) 含蓄的控制机制,采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明确正规的检测手段,注意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又积极的启发诱导; (5) 采用集体研究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 (6) 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并能独立工作。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在于企业文化 (共同的价值观) 达到高度的一致性。等级制度的控制和监督作用,需要以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彼此平等、整体关系的建立以及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为前提。美国企业应该从日本企业中学会相互信任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是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忠诚和生产率的关键。Z理论实际上是将社会伦理学渗透到管理之中,它已成为日本企业管理中主要运用的一种理论,在其他国家也受到重视,代表了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向。

☚ X理论——Y理论   四.法律篇 ☛
Z理论

Z理论

Z理论是西方企业管理中有别于X理论、Y理论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乌契于1971年提出。他把日本式的管理和美国旧式的管理作对比,认为日本式的是Y性的,美国旧式的是X性的。前者的管理中实行终身雇佣、非专门化的经历道路、含蓄的控制、集体的决策过程、集体负责、全面关切、不仅注重生产事务,而且注重人的因素;后者在管理中实行短期雇佣、专门化的经历道路、明晰的控制、个人的决策过程、个人负责、部分关切。Z理论是根据美国具体情况运用日本模式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的理论。管理当局与职工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样,能使双方以诚相待,共商企业经营决策,使管理者的积极性与职工的积极性“溶为一体”。

☚ X理论和Y理论   人类需求层次论 ☛

Z理论

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大内(Ouchi, William G.)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有关企业组织与企业管理的理论。从1973年开始,大内采用比较的方式对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了数年研究,得出了日本企业管理效率一般比美国企业高的结论。他将美国的企业管理称为“A型(即美国型)组织管理”,将日本的企业管理称为“J型(即日本型)组织管理”。他认为,A型组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1) 短期雇佣制,(2) 个人决策方式,(3) 对职工只是部分关心,(4) 实行快速考核和提升制度。而J型组织管理的特点为:(1) 企业对职工实行长期雇佣制。(2) 采取集体研究、集体负责的决策方式。全体职工和各级管理人员变被动执行上级的命令为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3) 对职工全面关心。上下级的关系比较融洽,职工也关心企业。企业管理者注意职工多方面的需求,使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心情愉快。(4) 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注重职工的培训,使他们具有多种技能和工作经验后,再予以提拔。大内指出,美国企业应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但由于美、日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所以又不能简单地照搬日本经验。为此,大内提出美国企业要向Z型组织管理转化。与市场机构和官僚机构相比,Z型组织与氏族组织更为相似。Z型组织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可由集体作出,但最终由一人对决策负责。美国企业在由A型组织管理向Z型组织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应注意,变革的目标是整个组织而不是个人,因此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他列出了变革过程中的13个步骤:(1) 使企业所有人员真正掌握Z理论的实质和了解自己的作用;(2) 分析和检查企业原有的宗旨;(3) 制定和明确所期望的宗旨;(4) 创立高效合作与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5) 培养管理人员,使其掌握人际关系技能;(6) 检查每个人对新管理方式是否已经完全理解;(7) 获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8) 建立稳定的雇佣制度;(9) 建立长期的考核与提升制度;(10) 培养职工的多种才能,拓宽其职业发展道路;(11) 做好基层的发动工作和实施准备工作;(12) 实行基层职工的参与管理;(13) 使职工和组织的整体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大内认为,把典型的美国企业组织改造成为Z型组织要冒一定的风险,变革失败的代价是重大的,但是如果成功,其收益要大得多。

Z理论

Z理论Theory Z

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Willian.Ouchi)提出的关于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论。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和比较研究日本和美国企业的管理经验,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并于1981年出版专著《Z理论》。
大内把美国的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这种组织对员工实行短期雇佣和快速提拔,要求员工专职专能,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他把日本的企业组织称为J型组织,认为美国的企业必须通过学习日本而实行革新,建立民主的组织即Z型组织。Z型组织的特点是:(1)实行长期甚至终身雇佣制,使员工能与企业同甘共苦;(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级提升制度;(3)培养能适应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控制手段,又要注重人的经验和潜能;(5)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
大内指出,企业由A型组织转变为Z型组织,一般有13个步骤:(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精神;(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策略;(4)设置高效合作与协调的管理组织机构;(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6)检查员工对Z理论管理思想的理解程度;(7)让工会参加变革;(8)确立稳定的雇佣制度;(9)制定长期的考核和提升制度;(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11)认真做好第一线的发动工作,使改革能在基层顺利进行;(12)实行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 超Y理论   麦肯锡7S框架 ☛
Z理论

Z理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日裔美籍教授、权变理论学派威廉·大内于1980年提出来的。他在研究和分析了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经验之后认为,以前一些管理理论大都是企业管理当局同职工是对立的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的。因而他提出了以管理当局同职工一致为基础的管理理论——Z理论,从雇佣期限,决策制定方式,责任制,评价与提升,控制机制,职工发展途径,对职工的关心等方面,融合日本和美国企业管理之长,提炼形成的。

☚ Y理论   广告目标 ☛
Z理论

Z理论

又称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西方管理心理学中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之一。这种理论认为X理论和Y理论关于人性的假设各有优缺点,应当区别不同情况,选择或交替使用这两种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四点: (1) 一般人都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实现其胜任感; (2) 胜任感人人都有,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 (3) 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式能恰当配合时,胜任感最能被满足; (4)当一个目标达成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产生新的更高的目标。Z理论主张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 Y理论   激励 ☛
Z理论

Z理论theory Z

日裔美国管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G.Ouchi)提出的一种有关组织发展的理论。大内把典型的美国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这种组织存在着许多阻碍生产率提高和职工需求得到满足的因素,这类企业只有以美国文化背景为依据,借鉴吸收日本企业组织——J型组织的长处,才能形成一种高效率与高度职工满足并存的企业组织,即Z型组织。
大内提出Z型组织的特点如下:
❶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
❷采取获得各方同意的决策方式;
❸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的制度;
❹实行个人责任制;
❺采取中等程度的专业化途径培养经理人员;
❻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要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❼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大内指出,在把企业从A型组织转变到Z型组织的组织变革过程中,变革者首先要认识到,变革的目标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组织。为了给变革者提供一张核对表,并为预测下一步提供一些指导,他列出了整个变革过程中的13个步骤:
❶理解Z型组织和你的作用;
❷检查你的公司的宗旨;
❸解释所期望的管理宗旨并使公司领导支持管理宗旨;
❹通过创立结构和刺激来贯彻宗旨;
❺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
❻对你自己和系统进行测验;
❼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
❽使雇佣稳定化;
❾决定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提升的制度;
❿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11)为基层的实施做准备;(12)找出实行参与的领域;(13)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大内认为,变革过程中许多步骤将会互相重叠,因为转向Z理论的过程,正如Z理论本身一样,是整体性的。

☚ 激励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Z理论

Z理论

研究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关系的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裔美籍管理学教授威廉· 大内提出,他的专著《Z理论》 1981年在美国出版。他认为,以前的管理理论大都是以管理当局与职工相互对立为基本前提,而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相互信任。所以他主张以坦白、沟通、开放作为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此,他提出了Z理论。该理论提出Z型组织模式,分析该组织的特点,探讨传统企业向Z型组织转变的途径。Z型组织的特点是: (1) 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职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2) 采取上情下达的经营管理方式、启发、鼓励职工提合理化建议。(3)对职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的制度。(4) 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面手。(5) 既要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手段对管理过程实行控制,又要注重对职工潜能的启发诱导。(6) 职工要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职工之间相互尊重、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 并能独立 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传统企业转变为Z型组织,一般有13个步骤: (1) 了解Z理论的基本原理,使之深入人心。(2) 分析原有企业管理体制。(3) 各级人员共同研讨新的管理策略。(4) 设置高效合作、协调 一致的管理机构。(5) 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6)检查人们对Z型管理思想的理解程度。(7) 让工会参加变革。(8) 确立稳定的雇佣制度。(9) 制订合理的考核和提升制度。(10) 实行轮换工作,培养多面手。(11) 做好第一线人员的发动工作,使改革能在基层顺利进行。(12) 实行参与管理。(13) 建立职工个人和组织的整体关系。这一理论体系受到各国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

☚ 泰罗制   超Y理论 ☛
Z理论

Z理论Z theory

亦称“Z模式”,是一种全面考虑顾客、员工、组织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把日本企业管理中的团体意识和美国科学管理中谨慎严密的管理制度融合为 一体的管理模式。这种理论,一方面是把美国的科学与实用及讲求效率、注重数字等同日本企业的共同意识及其特有的理解、信任与亲密关系等结合起来,摒弃了美国企业管理中过分强调个人、急功近利及缺乏高瞻远瞩的见识等; 另一方面,它又不是离开美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背景而生吞活剥日本民族文化和管理制度的产物。所以主张全面考虑人与工作和人与组织的关系,企业与顾客、员工和社会的长期利益,同时使企业中的个人参与决策、相互坦诚、彼此信任,把沟通作为应付挑战的必备武器,重新建立起健全而完整的人际关系,并要求管理者要面对现实,有勇于变革的决心和毅力。它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日裔美籍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在《Z 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大内在该书中以他对日本历史文化的深刻体会,加上对美国企业的多年深入研究,并沿用了X理论、Y理论的术语,提出了见解独到的“Z理论”作为应付日本经济挑战的立论基础。他强调,美国式的企业必须跳出以往管理方式的窠臼,从日本企业管理中吸取养分,形成一种兼有两者之长的新的管理作风,也就是由A型企业变为Z型企业。Z理论的独到见解: (1)终身雇佣制。长期雇佣职工,即使经营不佳时一般也不解雇工人,要采取别的方法度过难关,对职工的职业保证会使人更加积极地关心企业利益。(2)缓慢的评价和晋升。对职工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再作全面评价。(3)分散与集中的决策。企业的重大决策,要先由生产或销售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经过中层管理人员把各种意见集中调整、统一后上报,最后再由上一级领导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比较正确的决策,执行决策时要分工负责。(4)含蓄地控制,但检测手段明确正规。基层管理者一方面要敏感地抓住问题实质,就地解决,另一方面要在向上级汇报情况前,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5)使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融洽。全面关心职工生活,把对生产任务和工作设计的要求同职工劳动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让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心情舒畅。(6)让职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不把职工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既注意培养职工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注意使职工获得多方面的工作经验。对生产技术和社会活动能力都要进行长期全面的考查。《Z理论》一书在美国被认为是惟一的一本在喧嚣的日本热潮中,敢于认真剖析自我,寻求改变而不照搬他人制度的扎实之作,所以有划时代企管学巨著和全新而可供实践之理论的称誉。

☚ Y理论   卷十三 消费心理 ☛
Z理论

Z理论theory Z

西方行为科学中有别于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理论。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William G. Ouchi,1943— )于1981年提出。大内在研究美国、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异同点的基础上,提出兼有美、日企业管理方式中积极方面的管理方法。认为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利益可以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主要内容包括: (1) 企业对职工采取长期(但不是终身)雇佣政策;(2) 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管理;(3) 实行个人负责制,进行创造性管理;(4) 管理者应全面关心职工,建立融洽的关系;(5) 对职工进行全面知识和技术培训;(6) 对职工给予长期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采取稳步提升制度;(7) 正规的检测手段和不正规的控制机制等。由此得以在企业中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取得管理者与职工在目标和利益上的一致。

☚ 路径-目标理论   交易型领导理论 ☛
000054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