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后,有关它的研究对象,是有过各种各样的表述的。有关它的研究对象的争论,也从来没有终止过。自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否只有自发的商品经济才是政治经济学的客体、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应不应包括生产力、生产方式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等几个问题上。在本世纪20年代以前,希法亭、杜冈-巴兰诺夫斯基、罗莎·卢森堡、尼·布哈林等人,都认为只有自发的商品经济才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因而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将消亡。这种观点直到30年代初才在苏联被否定。
我国建国初期,主要是传播国外流行的观点。从50年代末开始,我国经济学界在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上的讨论逐步深入展开,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的问题。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给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下了定义。当时,我国经济学界基本上都接受了,没有发生重大分歧。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平心对生产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 (《学术月刊》1959年第6、9、12期,1960年第4期)。围绕着平心的观点,出现了一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的大讨论。1976年以后,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又重新活跃起来,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理由是: (1) 恩格斯说过,“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6页)。如果不把生产的规律理解为生产关系的规律,就没有理由把生产力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2) 政治经济学要以研究构成正常经济形态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为中心,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决不可能撤开生产力,否则就显得木无本、水无源了。(3) 经济规律不仅存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矛盾中,也分别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领域中。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规律,又要研究生产力规律。(4) 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表现。经济关系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方面。在马、恩的著作中,不仅商品,货币、资本等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的范畴是经济范畴,而且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力等直接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也是经济范畴。马、恩正是运用这两方面的经济范畴来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5)现实经济生活已经提出并且将要提出许多不能由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解决的生产力问题,也要求把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6)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学仍要研究生产关系。但那时,许多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与规律将会消失,而在生产力领域中将要出现许多新的范畴和规律,必然成为经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7) 经济科学的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生产力处于这个结构中的里层。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认识,不能长期停留在生产关系这个表层,而必须研究其更深层次,寻求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生产力,但生产力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由是: (1) 恩格斯不但认为“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还进一步指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9页)。这里的条件和形式就是生产关系。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更明确指出: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3页)。列宁指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分析,“仅限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什么因素来说明问题” (《列宁选集》第1卷,第9页)。(2)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高度阶级性的科学,把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改变了这门科学的根本性质。(3)要把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区分开来。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但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阐明生产关系的规律,不是去研究生产力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而是把它作为生产关系运动的物质基础来加以研究。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本身,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生产力。总之,生产力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只有生产关系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 说生产力是经济范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机器正象拖犁的牛一样,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7—128页) 。(5)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即《资本论》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把《资本论》的研究范围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另一方面又把生产关系规定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关于生产方式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建国初期,王学文在《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中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在以后的讨论中,原则上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但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中,由于对生产方式涵义的不同理解,各自又有种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由是: (1)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生产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这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不能想象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或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2)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地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第1卷,第8页)。这里的生产方式并不单指生产关系,而是包括生产力在内的生产方式。恩格斯也说过:“到现在为止,我们所掌握的有关经济科学的东西,几乎只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证明这种生产方式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已达到使它自己不可能再存在下去的地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90—191页)。(3)政治经济学要揭示社会经济规律,其研究对象就只能是生产方式。因为经济规律并不单是生产关系规律,还有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如劳动生产力不断增长规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等,都属于生产力的发展规律。(4)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根本没有生产力这个范畴,生产力按其自身来说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个经济范畴,理所当然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由是: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将生产关系规定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里那段话中的“生产方式”,意在指明他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而且他同时强调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资本论》研究的全部内容也说明,马克思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经济关系。恩格斯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阶级与阶级的关系。列宁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斯大林说得更加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不以生产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3) 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密不可分为由来证明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就是用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来否定科学研究对象合理区分的可能性。(4) 经济规律不是社会生产方式规律,而是生产关系规律: 劳动生产力不断增长规律等也是生产关系规律,而不是生产力规律。(5) 生产力不具有社会属性,因而生产方式不能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列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就会用对技术问题的研究来代替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第三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面。理由是: (1) 政治经济学要揭示经济规律,而经济规律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对生产方式的研究,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按照实际情况有所侧重。(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处的时代,要求他们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因此,他们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在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历史阶段中,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方式时,应侧重研究生产力。
第四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同,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也不尽相同: (1) 生产方式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是自然技术范畴,生产方式要
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作为历史前提,它在什么社会就要具有什么社会性质,就具有什么生产关系的涵义。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劳动过程而言,是指它的社会化大生产,但这种生产是建立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基础上的,因而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
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 马克思所讲的生产方式并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从而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一个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方式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劳动方式,二是指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就体现在生产的社会形式当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放在《资本论》的对象之内,并且列于首位。(3) 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就必须首先研究生产方式,离开生产方式或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就无法确定。(4)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直接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相统一的直接形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接触点,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职能间的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结合形式的理论概括。(5)各种经济范畴,连同生产关系在内,都只是生产方式的产物。把生产方式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就无法具体说明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各种经济范畴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发展变化的,也无法揭示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五种观点认为,不能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并列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由是:马克思使用“生产方式”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涵义。有时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有时是指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形态; 有时是指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生产; 有时是指生产和劳动的社会化; 个别场合还有其他涵义。当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方面的涵义时,就不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而当它是指生产关系或经济形态涵
义时,则已经包括在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之中了,没有必要再列出来。
☚ 3. 政治经济学的名称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