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代国家最重要的养马基地
(1)甘肃是最早的国家养马基地。灵台县“西周车马坑”遗址的发掘证实,西周时(约公元前11世纪初—公元前771年)马早已用于驾车。秦人部落首领非子在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养马有名,受周孝王召使,主管养马于汧水、渭水间,“马大蕃息”。(《史记·秦本纪》)汧即汧河,又称千河,系渭河支流。周孝王召非子在汧水、渭水间主管养马,是国家大规模养马之始,甘肃由此成为古代最早最重要的养马基地。
(2)甘肃是秦汉时期战马和役马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受赐岐山以西之地后,在陇东、陇南大力繁殖马牛。秦始皇在筑长城、治驰道、修直道的同时,大力繁殖战马和役马,在北地郡(治所在今庆阳县西南)和陇西郡(治所在今临洮县南)设牧师苑,牧养马匹和牛羊。汉时,进一步在甘肃兴建马场。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所设36所牧师苑中,有3所在北地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牧师苑拓展至河西地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元93年),河西有牧师苑66所,养马30万匹。民间亦极盛养马。证明甘肃是秦汉时期战马和役马的主要基地。
(3)甘肃在北魏、隋代和盛唐时期养马规模甚大。北魏太武帝(公元424—451年)统一北方后,“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魏书食货志)其时之河西,系指以今甘肃河西为中心,包括陕北,晋北等大片北方土地。
隋代(公元581—618年)养马为国家要政之一,陇右道牧业管理机构臻于完善。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牧场于渭州。大业五年在今山丹县大马营草原和肃南皇城滩草原养马10万余匹。
盛唐时期甘肃养马规模甚大。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在秦州、渭州之北,会州(今会宁县)之南,兰州狄道县(今临洮县)之西,置牧监主管养马及马匹改良。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官马养至70.6万匹,地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
(4)甘肃是宋明和清初时期茶马交易的主要场所。
宋初,甘肃大部分地区为党项、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占据。宋王朝为对西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和购求军马, 实行茶马交易。甘肃是茶马交易的主要场所。赵匡胤时(公元960—976年)全国茶马市场有秦州(今天水)、渭州(今平凉)、泾州(今泾川县西北泾河北岸)、原州 (今镇原县)、环州 (今环县)、庆州(今庆阳县)、阶州(今武都县)、文州(今文县西)、成州(今成县)、镇戎军(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及浩门府(今青海省浩门县境)。甘肃居十之八九、仁宗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在原州、渭州、德顺军(今静宁县东北)三年共市马1.71万匹。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在成都、秦州各置榷茶司、茶马司,由政府实行对茶叶的征税、收购和专卖措施,用以易马。
明代甘肃仍为茶马交易主要场所。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置秦州茶马司,以汉中运来茶叶,以易藏马。后又置河州(今临夏市)茶马司。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在河州等卫以茶30万斤,换马1.034万匹。
清代前期甘肃仍是茶马交易的主要场所。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陕西、甘肃两省设御史专理茶马互市,并设洮岷、河州、西宁、庄浪(今永登)、甘州(今张掖)五茶马司,以茶易马,兼易牛羊及驼。雍正末停止茶马互市。
(5)甘肃是古代优良种马繁育的重要基地。甘肃有高寒湿润草原生态区和荒漠草原生态区。羌族人在高寒湿润草原区繁育的“草原种马”体躯粗重,挽力较强而速力较差。大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繁育的“沙漠种马”体躯轻俊,速力较快而挽力较差。以此两种马杂交为基础,不断导入西戎良种马血液,经过西周五六百年的选育,形成了体高160厘米上下,“有悍威,反应灵敏,耐力强,乘挽皆宜”的“周马”(《甘肃省志·畜牧志·畜牧篇》)。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乌孙马,李广利出征夺回的大宛马,甘肃因地理之利,优先得以改良本地马,马匹品质亦首先得以提高。自幼随父兄生活在凉州,曾任陇西太守的东汉相马名家马援铸造的挽乘铜质名马模型(体高三尺五寸,胸围四尺五寸,胸围率125.7%)及1969年在甘肃武威雷祖庙前东汉墓出土的“踏飞雁奔马”铜质模型,扬首翘尾,三蹄腾空,一蹄踩踏飞鹰,奔逸绝尘,类若飞马,真实形象地反映出甘肃汉马经过长期选育,比周马、秦马有了进一步提高,其“外形与性能达到最完善状态”。(《甘肃省志·畜牧志·畜牧篇》)甘肃是汉马繁育的重要基地。
隋代引来波斯(今伊朗)马改良甘肃马。唐初接管隋王朝良种马3 000匹,得实厥马2 000匹,西域康居献良马4 000匹,骨利干献良马百匹,用来改良唐马。甘肃是唐马繁育改良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