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4_018中庸標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4_018中庸標題

中庸標題

【題 解】
中庸標題作者金彦璣(一五二〇—一五八八),字仲温,號惟一齋,本貫光山。一五六七年生員試合格。師從退溪,活躍在陶山附近,培養了南致利鄭士誠權暐等人物,被稱為安東地區學問振興的創導者。本書分中庸全文為三十二章,闡明理、道、仁、勇、知等條目及聖人、賢人和一般人的差異,收録於龍山世稿中的惟一齋先生遺稿。(宋河璟)
【第一章】
此章言、途人初無二理。
一節,性是中之體,教是中之用。道,上包性,下包教。道字,三句之綱領。三句,一章之綱領,又一篇之綱領。
二節,喜怒哀樂未發時存養。道之體。
三節,喜怒哀樂已發時省察。道之用。
四節,存養省察做工夫地頭。
五節,言聖神功化之極,以結上文之意。
【第二章】
前章言道體用,故無君子、小人之分。此章兼論氣質,故有君子、小人之分。
小人,如胡廣吕温柳宗元之徒。
【第三章】
此章言中庸之道,非特小人反之,而衆人亦鮮能之。
‘民鮮能’,‘能’字兼知行言。
【第四章】
此章言知愚、賢不肖、過不及。
一節,知仁勇開端。‘知者過之’,如佛之徒;‘賢者過之’,如之流。
二節,是指知而言。
【第五章】
此章言道不明,故不行。行之如何?如下文之大知可也。
‘道其不行’云云,是指行而言。
【第六章】
此章言知之事。
大知’云云,聖人‘一下知了,千了萬當’。
【第七章】
此章言不能知,故不能守。守之如何?如下文顔淵之仁可也。
‘不能期月守’,‘愚者不及’。
【第八章】
此章言仁之事。
之為人’云云,以者,顔子自期,‘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第九章】
此章言不能知,故不能行。行之如何?如下文子路之勇可也。
‘中庸不可能’,‘不肖者不及’。
【第十章】
此章言勇之事。
‘南方之强’,似孟施舍之勇。
‘北方之强’,似北宫黝之勇。
四‘强哉’,成德君子,聖人也。
【第十一章】
此章言知者過之,賢者過之。
‘索隱行怪’,索隱,知者過;行怪,賢者過。○上言知仁勇,故此以知仁勇、過不及戒之。
‘君子遵道而行,半(道)〔塗〕而廢’,汎説君子不及。
‘君子依乎中庸’,成德君子。
【第十二章】
此章言道充塞乎天地。
‘夫婦之愚’節極言其費。
鳶飛、魚躍,言費則隱在其中,此體用一源也。
【第十三章】
此章言道在身。
‘道不遠人’云云,上章説道如此其費,恐人闊遠求道,故此下三章論身、位與家説費之小。此言‘道不遠人’,以明學者入道之方。
云‘伐柯’云云,論君子之治人,不遠人以為道。
‘忠恕’云云,論己之施於人者,不遠人以為道。○仁是道,忠恕是學者下功夫處。
‘君子之道四’節,雖聖人所以責己者,不遠人以為道。○‘道不遠人’,君子只於言行上篤實做工夫。
【第十四章】
此章言道在位。
一節,論君子素位而行,不願乎外。
二節,此論素位而行。
三節,此論不願乎外。
四節,此君子之素位,小人之反是。
五節,此結上文‘正己而不求於人’意。
【第十五章】
此章言道在家。
自妻子之和樂以至父母之順,欲上面順,須下面和始得。下面‘妻孥、兄弟’,上面‘父母’。
【第十六章】
此章‘兼費隱、包大小而言’。
一節,汎説‘鬼神之為德’。○德,指微妙之氣。○包羅天地之鬼神。
二節,論鬼神隱顯之德。
三節,提出祭祀之鬼神以明費之驗。○鬼神之費。○神位左右。
四節,論鬼神之隱,以言立敬之功
五節,以鬼神之微顯結之。提起誠字以為後章張本。
【第十七章】
此章言能盡中庸。
一節,言之事實。
二節,汎言理之必然。
三節,以明善惡之應所必至。
四節,重明大德四者之應。
五節,總結上文。
【第十八章】
此章言周公能盡中庸之道。
一節,論文王處父作子述之間,能盡中庸之道。
二節,論武王處君臣之變而能盡中庸之道。
【第十九章】
此章申言武王周公能盡中庸。
一節,論繼述是孝,武王周公盡倫盡制,故申言。
二節,重明宗廟祭之之禮,亦繼志述事之義。
三節,上同。
四節,結上文兩節。○此言通上下之情。
五節,上文‘孝之至’已結了達孝二字。其位,祭時所立、所行之地。
【第二十章】
此章言孔子能盡中庸。
之政’節。缺。
‘仁者人也’節,承上言仁義之等殺生乎禮,而自‘不可〔以〕不修身’以至‘不可〔以〕不知天’,又明為仁之端在於知,是下文明善誠身張本。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節,即大學逆推修身之功夫,至於格物致知者也。
‘天下之達道五’節,論修身工夫莫大於誠。
‘或生而知之’節,論人性皆善,而氣稟不同,故‘聞道有早暮,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强〔不息〕,則其至一也’,明變化氣質之方。
‘好學近乎知’節,因哀公之問而論‘三近’,以明入德之事。
‘知斯三者’節,即大學順推修身之功效,至於家齊、國治、天下平者也。論修身功效,結上文修身之意,起下章九經之端。
‘凡為天下’節,此九經之目也。其謂之經者,言其道有常而不可易,其序有條而不可紊。
‘修身則道立’節,此九經之效。何為先效後事?大凡勸勉之道,必以先見其效歆動其心,然後勉之,人之所悦從也。
‘齊明盛服’節,此九經之事,做工夫處。
‘誠者天之道’節,承上‘誠身’而言天道,十六章‘誠之不可揜’一句而言人道。此結上文‘誠身’一句,仍論誠者之自然,誠之者之工夫,起下章‘誠之’之目。
‘博學之’節,學問思辨,誠之之知;篤行,誠之之仁。學而又問,則取於人者詳;思而又辨,則求於心者精,如是而後可以行矣。‘擇善’言四句、‘固執’言一句者,蓋擇處真能知之,則行處功自易也。
‘有弗學’節,五‘弗措’,誠之之勇。
末節,此為氣質昏弱者警策,恐人不能百倍功耳。
【第二十一章】
此章承上‘天道、人道’之意而言。
‘自誠明,謂之性’,此章以後誠字皆指心而言。○此性字言性之用。○誠,體;明,用。
【第二十二章】
此章言天道,以誠者之仁發明天道。
‘盡其性’,此性字言性之體。
【第二十三章】
此章言人道,以誠之知發明人道。
致曲,此言大賢致曲有誠之極。○‘致’字兼知行。
【第二十四章】
此章以誠者之知發明天道。
【第二十五章】
此章以誠者之知發明人道。
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人欲成己,必其心真實無妄,故‘誠以心言,本也’。有是本,則可以行道,故‘道以理言,用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誠之為貴’,此上誠字以實理言,下二誠字以實心言。
【第二十六章】
此章言天道。論誠之者勇,發明天道之勇。
‘維天之命’節,單言天以包地。○借文王以證羣聖人。
【第二十七章】
此章言人道。
‘至德、至道’,德,道之得於己者;道,德之著見者。
‘居上不驕’云云,修德凝道之效。
【第二十八章】
此章言人道。○承上費之大小而論‘為下不倍’,亦費之小也。
首節,承上末意,引孔子之言,論‘自用、自專、反古’,以明不能明哲保身之道,起‘不倍’之端。
二節,論天子然後可以議禮。
三節,論當今之一統,以見‘不倍’之意。
四節,論聖人在天子位而作禮樂,應前‘愚自用,賤自專’之災。
五節,引孔子之時中而以‘為下不倍’之證。
【第二十九章】
此章言人道。承上而論‘居上不驕’,費之大也。
【第三十章】
此章言天道。
首節,論仲尼之學貫乎古今,該乎穹壤,以體中庸之道。○‘律天時,〔如〕仕止久速,皆當其可’,内也、本也;‘不時不食、迅烈必變’,外也、末也。‘襲水土,〔如〕用舍行藏、隨寓而安’,内也、本也;‘居縫掖、居章甫’,外也、末也。
【第三十一章】
此章言天道。
首節,聰,無所不聞;明,無所不見;睿,無所不通;智,無所不知。寬,廣大;裕,優厚;温,温和;柔,順從;發,奮起;强,有力;剛,不屈;毅,堅忍。齊,心之齊;莊,貌之莊。中,無過不及;正,無所不正。
二節,此下論五者之德積於‘如天、如淵’之中,而發見之驗如此。
【第三十二章】

(此以下缺。)

☚ 14_017韓國經學資料集成中庸第二册   14_019中庸質疑 ☛
0000336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