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悦章】
得乎親,順乎親。
精義 吕氏曰:‘養志云者,養善志也;順親云者,順常理也。瞽不志於善,而舜日以進善,不害為養志;瞽日為不善,而舜不順乎不善,不害為順親。’○或問 吕氏得之。○語類 ‘得乎親’者,不問事之是非,但能曲為承順,則可以得其親之悦。苟父母有做得不是處,我且從之,苟有孝心者,皆可然也。‘順乎親’,則和那道理也順了,非特得親之悦,又使之不陷於非義,此所以為尤難也。僩。
烝烝乂。
集説 西山真氏曰:‘舜之“烝烝乂”,先儒曾鞏引詩“烝之浮浮”為譬其意,以謂甑之炊也,火然於下,其氣相續,故能通徹於上。舜之積誠感父,亦猶是也。’其説得之矣。
天下無不是底父母。
增訂 按:説統云‘舜何曾見瞽叟有未合道處’。困勉録謂‘此將注“天下無不是底父母”錯看了’。愚謂所云‘共為子職不見父母之非’,只為天下無不是底父母者,蓋言父母於己縱有恕之時,惟引為己罪,不以父母之恕己為非為不是也。若視平日汎常所為有未合道處,豈得不問是非?一向不逆其志,使之陷於非義,此説統之所以為誤也。
為父子者定。
淺説 子化於孝,則子止其所,而天下之為子者定;父化為慈,則父止其所,而天下之為父者定。